说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明诚讲到个人主义的档次,论及高阶次的个人主义和低阶次的个人主义。客观来讲,这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人格与修养。然而明诚的分析让我联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
论语中有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所反映出来的,不是特例,而是普遍存在的人性弱点。南怀谨先生曾经说,人的一生只做三件事:骗别人、被人骗、骗自己。我从前觉得南老师讲得过份了,现在觉得虽不中,不远矣。
人要做一事,大半先得骗自己,也就是给自己找一个理由,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不能自觉。比如冬冬鼓吹的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个什么东西呢?它其实就是把自由神圣化来为人的私欲立法,立法是什么意思?立法就是为私欲辩护。
可是个人私欲就私欲了,孔夫子也承认人类有饮食男女之欲,为什么还要找个理由,建一种哲学来为个人私欲立法辩护呢?细细体察,首先是人心不安,因为心安理得地做一件事,不需要任何道理的,如同孟子所言,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那么人心不安而求安,这又是人性的普遍特征,从好的一面讲,人心求安体现了人的天良;从不好的一面讲,求安心之道取向歧途,于是就有了巧言令色。所以巧言令色有内外两重玄义 ------ 对外以欺人,对内以欺己。我们往往见到它对外欺人的一面,但其实对内自欺,才是人生之大患。
比如论坛打假,乐此不疲,问题在于,打假真的是求真吗?打假在很多时候只是为自己做坏事而找一个正当的理由以求心安理得而已。打假如是,很多其它的事情亦是同理。
儒家讲诚意正心,这是修身的基本功,就像习武之人一定要练站桩一样。诚意、正心是人心归本的伟大开端,它的意义是把私欲放下,而在这之前,诚意、正心首先帮助我们厘清自己的情绪心思,反观自己的真实动机,以及动机与扶佐动机的理由之间的关系,发现自己、发现巧言令色,这就是儒家所说的功夫,也可以说功夫的大半。凡夫生于天地间,大多数人连自己到底是怎么回事都搞不清楚,为了一番道理疲于奔命或者心安理得,骗了自己同时也骗别人,这些都是不见自心。
语云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道家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生的大悲剧在于,世有圣学而不得其所,转为人心向下的增上缘,所以夫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