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笔成梦 昙花招魂 ——苏曼殊《天幢寺昙花》轴 |
送交者: Box 2016年05月30日11:21:05 于 [灵机一动] 发送悄悄话 |
彩笔成梦 昙花招魂 ——苏曼殊《天幢寺昙花》轴
提起苏曼殊,有太多的话可以说。 他的天才,他的短寿,他的浪漫风流,他的壮怀激烈,他的身世之谜,他的出家还俗,他的冶游放荡吃花酒,他是诗僧情僧画僧。 他精通中文日文英文梵文,他翻译茶花女翻译悲惨世界翻译拜伦;他是诗人、是小说家,他著《梵文典》,编《汉英辞典》、《英汉辞典》。 凡有井水处,便有人吟他的'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多少年后,'满山红叶女郎樵'的诗情画意依然让人心醉,'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的凄苦落寞依然让人黯然魂销。 当年他的粉丝朋友,有章太炎、黄节、柳亚子、蔡守、叶楚伧、刘半农、黄宾虹、邓秋枚等等一批文化名流,也有孙中山、蒋介石、汪精卫、陈独秀等不少政治巨人。 1918年去世后,朋友为他编文集,出画集,搜集轶文轶诗轶画,报刊上登载各类回忆文章,争说他的逸闻趣事,悄然兴起苏曼殊热。直到近百年后的今天,苏曼殊依然不寂寞,从大陆、香港、台湾到日本、美国,都有不少苏曼殊的崇拜者和研究者。 他只活了35岁,却留下灿烂宏富的诗文画作,留下太多的话题。 说苏曼殊,可以庄之严之地做论文出专著,也可以茶余饭后闲聊八卦。 本文介绍一件曼殊大师的画作《天幢寺昙花》,并对他的绘画艺术及作品流传情况作一简述。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风格独标、迥出时流的杰出画家。绝不是偶尔玩玩笔墨的文人票友。不言其他,单就绘画这一项,他亦足可名世。黄宾虹曾说'曼殊一生,只留下了几十幅画,可惜他早死了,但就凭那几十幅画,其份量也就够抵得过我一辈子的多少幅画!'(见台湾慧山《谈苏曼殊的画及其为人》)虽是谦词,亦可见黄宾虹对苏曼殊画艺的推重。 关于苏曼殊的绘画,苏曼殊研究专家李蔚先生(《苏曼殊评传》作者)曾有长文汇集百年来海内外各家对苏曼殊绘画艺术的评说论述。在此引述几则: 曼殊……颇工丹青。其画秀逸之气,时人无能望其项背;所谓'超凡入圣,一尘不染'。(葛克信《波昙笔记》) 善哉,我曼殊上人者,神慧隽彻,敏朗无对,……诗画清绝,声盖震旦。(章父《燕子龛诗跋》) 他自己的诗画,他的短寿的一生,……这些是我们最近百年来无二的宝贵的艺术……(张定璜《苏曼殊与拜伦及雪莱》) 上人……工诗善画,握笔成文,画参中东之法,贯通融会,不甚着墨;而俊秀之气,溢于楮表。(泪红生《记曼殊上人》) 苏曼殊的绘画堪称一绝,他揉合中国画法、西洋画法与东洋画法,熔于一炉,而又能不为任何成法所拘,以其胸中空灵、目中无物的秉恃,加上卓尔不群,遗世独立之精神,故而下笔落纸无不清越澹雅,疏落有致,而风格迥异,意境深邈,处处都表现出他的澹泊的人生与幽雅之态度。……曼殊的绘画风格非常特别,独创一格,迥异常人。(戚宜君(台湾)《苏曼殊外传》) 我们也看到在清末民初国画改良、美术革命的呼声中,他已得风气之先将西画技巧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之中,而试图对当时的文人画末流有所匡正,以期汉画走出暮气,重新踏上理想的发展方向的先行性尝试。……在中国禅画史上,苏曼殊突起为一代画禅的历史地位是不可否认的……(黄永健《苏曼殊诗画论》) 长期以来,苏曼殊的画,为诗所掩,为文所掩,为他的盛名和传奇人生所掩,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许多人震震于他的诗,他的人,他的传奇,却可能不太知道他还是个大画家。诚如李蔚先生所说:'长此以往,这样一位难得的天才画家就有被历史埋没的危险'(李蔚《苏曼殊的绘画和画跋(上)》,《兰州学刊》1988年第六期),故有必要让这样一件稀见的画作表而出之。 这件作品为海外回流。尺寸(44*27厘米)虽不大(柳亚子《苏和尚杂谈》引潘梓年《艺术论》语:'苏曼殊……生平不作大幅'),但极精彩。纸本,设色,绘盛开的昙花一枝,离离昙叶十数片。昙叶为中国传统没骨画法,淋漓痛快,略有赵之谦笔意;花梗的画法、画瓣的勾法似是西画的技法,而繁密重叠叶片的前后层次处理,尤其花瓣上白粉的运用,则应是日本画的影响。这与论者'他揉合中国画法、西洋画法与东洋画法,熔于一炉','将西画技巧运用于自己的绘画之中'、'画参中东之法,贯通融会'的叙说是恰相符合的。 本幅柳亚子题识:'杭郡天幢寺所植昙花七十七,壬子四月八日一夜盛开,真乃如来见示之意。雪上人为之写照,亚子题。'钤印'文木'。谈月色题诗一首:'为见昙花一夜开,今朝顶礼颂如来。雪师以往西竺去,聪明不会惹尘埃。月色女古溶拜题。'钤印:'旧时月色'。另钤有收藏印:'陈谦珍藏'。关应良题诗堂:'青衣摇曳夜凉中,冰雪姿容半晌空。彩笔写成仙子相,诗人题咏乐无穷。陈谦道兄嘱题雪上人所画昙花,壬申冬日关应良。'钤印:'关、止善'。 柳亚子所称'雪上人',及谈月色所称'雪师'即苏曼殊。苏曼殊生前所用别号甚多,大约有四十多个,雪蜨是为人所熟知的别号之一。有雪蜨别号,则柳亚子称其为'雪上人',谈月色尊其为'雪师'为顺理成章之事。更明确直观毫无疑义的依据,则是苏曼殊亦尝自称'雪'。2004年年初先后在广东、北京两地举行的《广东历代书法展》上,有一件香港翰墨轩所藏《苏曼殊自书诗卷》,其中一页致蔡守书札,抄录其所译梵土女诗人佗露哆诗,最后落款即为'哲夫居士斧正。雪拜'(见附图,《广东历代书法图录》552页,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另一页书自作诗云:'久欲南归罗浮,不果。因望不二山有感, 聊书所怀,寄二兄广州,兼呈晦闻、哲夫、秋枚三公沪上:寒禽衰草伴愁颜,驻马垂杨望雪山。远远孤飞天际鹤,云峰珠海几时还?游不忍池示仲兄:白妙轻罗薄几重(日人称里衣之袖曰'白妙'),石栏桥畔小池东。 胡姬善解离人意,笑指芙蕖寂寞红。哲公斧正,雪供草。'(见附图) 就像苏曼殊的许多作品一样,这件作品亦无作者本款。画作不署本款,是苏曼殊绘画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如著名的《蒹葭楼图》(苏曼殊画赠黄节,现藏广东博物馆),画上的款题即非苏曼殊,而是由黄晦闻自题。苏曼殊示寂后一年由其挚友蔡哲夫(即蔡守,谈月色丈夫)编、李根源印行的苏曼殊第一本画集《曼殊上人妙墨册子》,收录曼殊画作22幅,大多没有本人题款,多为'曼殊大师画,嘱女弟子张倾城录'(张倾城为苏曼殊弟子、蔡守夫人)、'曼殊命蔡守书'、'曼殊赠画嘱题,漫写二韵。君墨并志(君墨即沈尹默)'、'实书款'(实即邓实)、'守一题'(守一为蔡守字)、'倾城题'之类。柳亚子1926年编写1939年重定的《关于曼殊的画》(见《苏曼殊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12月)搜集著录苏曼殊绘画近百件,开头五件(1907年发表于《民报》增刊《天讨》)皆无苏曼殊本款,柳亚子说'以上各画,都无曼殊题款,第一幅更无太炎题款(其他几幅有章太炎题)。但曼殊的画,太炎的字,我们是一望而可知的。'就这幅昙花而言,柳亚子、谈月色的题识、题诗开门见山,依柳亚子、谈月色与苏曼殊的特殊渊源,以及对苏曼殊的了解,我们完全可以说,虽然没有苏曼殊的题款,但柳亚子、谈月色的字,'我们是一望而可知的',那么这幅画是苏曼殊所作也是确定无疑的。 柳亚子与苏曼殊,可称近代文坛一段佳话。二人是最亲近的朋友,苏入南社,柳为介绍人。柳亚子赏识苏曼殊的才情,自叹'文采风流我不如',称苏曼殊'凄绝南朝第一僧'。在苏曼殊去世后,柳亚子在长达十数年的时间里,全力以赴,收集整理苏曼殊遗作,考证苏曼殊身世,编订苏曼殊年表,撰写苏曼殊传略。据柳无忌《柳亚子与苏曼殊--永恒的友谊》(《苏曼殊研究》496页)一文叙述,'稿子集齐了,卷帙浩繁的一千五、六百页左右的五册全集(原稿),都由父亲一手亲笔抄缮'。柳亚子所编《曼殊全集》五册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后又续编《曼殊余集》(未正式出版)。上文提到的柳亚子编写的《关于曼殊的画》,是苏曼殊去世后,柳亚子对其画作的一个全面搜集、整理、著录。 柳亚子所钤印'文木',不多见。按左思《吴都赋》有'文欀桢橿'句,刘逵注:'文,文木也,村密致无理,色黑如水牛角,日南有之。'日南为汉郡,在今越南。柳亚子为发起人的南社社名取'操南音不忘其旧'之意,以反清帝制、对抗北庭,鼓吹革命为宗旨。柳氏之'文木'印是否取'日南有之'之'南'意呢? 谈月色(1891-1976)亦算艺坛一传奇人物,广东顺德人,原名郯,字古溶,又字溶溶,常署名'月色溶溶'。因排行第十,人称谈十娘。有'现代第一女印人'之称。少时在广州檀度庵出家为尼,擅诵经,娴书画。所写经文,娟秀清丽,被名士蔡守(哲夫)讶为才女。民初,广州市政当局一度取缔尼姑庵,蔡曾参与其事,遂使月色还俗,并迎为妾。其时哲夫取晏殊诗'梨花院落溶溶月'句,为她改名月色。后入南社,篆刻与书画艺事日进。谈月色篆事之外,还擅画梅,书法擅瘦金书,并创新地将瘦金书入印。苏曼殊有诗赞曰:'画人印人一身兼,挥毫挥铁俱清严。'蔡守为苏曼殊挚友,曼殊有多幅画作赠蔡,蔡亦每应曼殊命题其画作。如上文所述,苏曼殊第一本画集即为蔡编。所以谈月色于苏曼殊其人其画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从谈月色所题诗句'雪师以往西竺去'看,谈题应是在苏曼殊去世之后。 按柳亚子题识,杭郡天幢寺昙花一夜盛开事,在壬子即1912年四月八日,据马以君先生编写《苏曼殊年谱》(八)(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五期),1912年春,苏曼殊从爪哇归国,4月4日,抵上海;4月5日,经柳亚子介绍加入南社;应《太平洋报》聘,主笔政,与柳亚子、叶楚伧同事;4月中旬,自上海赴杭州,与张溥泉访陈去病于西湖秋社,'相与游泛者凡四日'(1928年7月5日陈去病致柳亚子信);4月18日离杭州返上海。大概是苏曼殊在杭时听到天幢寺七十七株昙花一夜开放的奇闻,在杭州或回上海后画成这件作品,然后柳亚子题识的。 至于为什么后来柳亚子编写《关于曼殊的画》没有著录这件作品,则时隔多年有所遗漏亦在情理之中。《苏曼殊研究》中柳亚子关于苏曼殊的诗、文、事等等的考证叙述,有许多是靠朋友转述、当年的报刊记载互相印证,即使是当事人,他也并不是每件事都记得清的。比如《苏和尚杂谈*曼殊和我的关系》一文,开头柳亚子就说'曼殊和我相识,在一九零六年,可惜第一次相见的情形和时地,现在竟完全忘记了'。 题诗堂之关应良先生,字止善,与谈月色、蔡守同是顺德人,寓香港,工山水,善书法、诗词,女诗人张纫诗学生,为香港著名画家。 苏曼殊画作存世量极少,所谓稀如星凤,在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和各类展览上鲜能见到。许多作品只见记载,不见图片,或虽见图片,亦不知原作现在何处。台湾的蒋健飞先生在《中国民初画家·情僧苏曼殊》中说:'我之一生,至目前为止,仅只见过曼殊上人的真迹三幅'。对苏曼殊绘画作品的搜集、整理、著录,民国时有1919年出版的蔡哲夫编《曼殊上人妙墨册子》,1929年6月柳亚子编萧纫秋藏《曼殊遗迹》(内收苏曼殊的手札、画、书、题跋、杂记等共95幅)。上文提到的1987年出版《苏曼殊研究》所收柳亚子《关于曼殊的画》搜集著录苏曼殊绘画近百件,中间多有重复。而当代苏曼殊研究专家李蔚先生的《苏曼殊的绘画和画跋》(上)、(下)及补遗(分别刊载于《兰州学刊》1988年第六期、1989年第一期、1990年 第四期),则是迄今著录苏曼殊画作最全最详的资料了,共著录苏曼殊传世作品100件(生前发表作品29件、去世后发表作品46件、尚未发表之画20件,补遗5件)。另记录55幅须要寻找之画和一些苏曼殊绘画的线索。 苏曼殊的画存世不多,流布不广,当然与他的早逝有关,另外也因为他的惜墨如金,不轻着笔。画史上对不少画家的叙说,都有所谓'颇自矜惜,不轻与人'之类的说法。但像苏曼殊这样的例子,好象也没有第二个。这方面,不少人包括他的朋友多有所道及。泪红生《记曼殊上人》称其'不甚多作,得者珍之'。文公直《曼殊大师传》称其'秉性奇特,非踌躇满志时,虽至好相干,亦不肯著笔。''……偶有所获,辄视同拱璧,居为奇货';周瘦鹃在《紫兰花片》中说:'曼殊上人……尤长于画。……吾友寄尘曾得一帙,昨承见示,喜跃万状'。挚友如柳亚子者,《自题曼殊零墨卷子》竟这样说:'亡友曼殊大师画稿两幅,为均县萧纫秋兄迻赠者。余交曼殊十年,求其寸楮未得。今获此,足弥平生宿憾矣。'据顾悼秋《雪蝶上人轶事》(载《紫罗兰》杂志1926年某号,《苏曼殊研究》所收柳亚子《曼殊的杂碎》中称是《紫罗兰》1927年第二号,误),著名的《汾堤吊梦图》竟是叶楚伧连哄带骗请苏曼殊画的。现在看来,这些说法和做法,虽有些夸张,但也绝不会是信口之说,无据之事。 苏曼殊不多的传世作品中,花卉题材尤为稀见。《苏曼殊的绘画和画跋》所收不过或写梅、或写菊、或写兰的几幅。苏曼殊的画,大多给人以萧寥荒寒、清冷枯寂的印象,少有如此幅之绚烂丰富者。他的彩笔绘出昙花的绚烂惊艳,也似乎在感叹着这美丽生命的短暂。反观这位文学家、翻译家、画家、革命者的短暂而绚丽的一生,这幅画作恰仿佛是他的自我抒写,自我写照。 文公直说'曼殊……如孤芳自赏之菊花;如出泥不染之莲花;如傲雪冲寒之梅花;如幽香淡雅之兰花';罗建业(《曼殊研究草稿》)说'曼殊大师,是我在古今人物中最爱慕的一个。他真可以说是人间最近的一朵很美丽的奇花。'如果以花喻苏曼殊,他是不是更像一朵芳华照人却转瞬即谢的昙花呢? 当年废名有一联挽才高短寿的梁遇春:'此人只好彩笔成梦,为君应是昙花招魂'。面对曼殊大师的这幅昙花,让人不禁想起这副挽联。
2008年8月 (水墨江山 新浪博文)
|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