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触动观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欲 |
送交者: 西景 2017年08月08日19:24:24 于 [灵机一动] 发送悄悄话 |
如果说《盗墓笔记》打开了神秘的盗墓故事的大门,那么改编自天下霸唱同名小说的剧作《河神》,则是启封了即将消失的“水文化”封印。这部被标志自制剧作品,在豆瓣上得到了7.9的评分,与其调动了网友对“河神”“水怪”的好奇心有关,更与它触动了观众对民俗文化的了解欲有关。 有人说天下霸唱是新一代中最具想象力的作家,这么说没错,但从他文本所传递出来的气质与精神看,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是对中国社会民俗以及民间文化有深入了解并且找到了表达方法的作家——这比想象力更重要。 对“水文化”的过分崇拜,制造出了“河神”偶像,大河有“大河神”,如黄河水神,小河有“小河神”,如你我老家那条弯弯曲曲的水沟,因有“河神”的存在,每年都要淹死一两个人,来彰显它的权力。《河神》剧中民国年间的天津卫,有九条大河环绕,对于“河神”的崇敬,自然会衍生许多的故事。不过剧中的“河神”,不是封建迷信故事所刻画的那样面目奇怪,而是被拟人化了,落在了天津城里大伙儿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人的身上,他们便是“老河神”郭淳和他的徒弟“小河神”郭得友。 肉体凡胎可以被称之为“神”,自然有其过人之处,“老河神”郭淳的绝技是“点烟辨冤”,表面看上去很神奇,用科学的解释是,进入禅定的境界通过尸体细节来还原凶案现场,“小河神”郭得友因体质问题没法“点烟辨冤”,但一身出色的水底功夫,足以让他一次次挣脱“河神”的诅咒,成为能够征服河水与“河神”的人。作为人的“神”与作为传说的“河神”争斗,人能获胜的原因不是因为强大,而是因为敬畏,这符合民间文化中“人神交流”的规则,也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合理阐述。 《河神》其实有着两个叙事路线。一个是漕运商会少爷丁卯,为破解父亲死因拜于“老河神”门下,同时运用科学与民间手艺探案的故事,说白了就是观众熟悉的狄仁杰模式。另一个是“水文化”为主导,叙述曾盛行民间的祭祀、神婆、驱魔、邪教等次文化现象。相对于悬疑探案,《河神》的看点显然在后者,但为了摆脱传播封建迷信嫌疑,剧作又得费心躲避迷信陷阱。好在两个叙事路线互相之间切换得比较自如,“鬼神传说”在剧中只起到烘托气氛的作用,并无“真鬼”“真神”出现,使得《河神》赢得了传播空间。 在内容尺度上,《河神》让人想到2015年出品的《无心法师》。同为网络首播的剧作,《河神》是在《无心法师》的基础上进行了创作方面的调整,在不牺牲看点的情况下,满足了观众对于剧情逻辑、人物内心方面的严苛要求。当然,天下霸唱不是推理作家,对于《河神》中涉及推理方面的不足部分,观众也应一笑而过。 在各大网络自制剧平台上,网剧竞争早已从“以量取胜”跨越到“以质取胜”的阶段,传统电视剧制作团队介入网剧创作,全明星阵容支撑网剧生产,已成最常见的状况,优质网剧的质量追求,已经基本上在向传统平台的大剧看齐。在这样的背景下,《河神》值得关注的地方,除了其故事与制作质量外,还有一点值得鼓励:它所启用的创作班底,全部由新人组成,导演田里,演员李现、张铭恩、王紫璇、陈芋米、唐以诺等,在与同量级网剧的竞争中,展现了新人的不俗实力。有好故事,不用明星也一样能成功,这或会成为网剧制作的下一个风向。 转自凯风网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