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灵机一动 > 帖子
走近佛教 (1)
送交者: 挑挑拣拣 2010年08月26日17:54:22 于 [灵机一动] 发送悄悄话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

  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

  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

  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

  你想知道世界上为什么有这么多人信仰佛教吗?

  你想了解你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吗?

  你想获得人生真实的快乐和幸福吗?

        你不一定要信仰佛教,但却不能不了解佛教!

  好,就让我们一起

                                                    ——走近佛教吧!(ZT)

  缘起

  按:经言:"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希望有一本引导现代人学佛,并且能够正确介绍净土宗,导归念佛,浅显易懂的初机读物。因为虽有一些初机读物,但毕竟没有完全站在净土宗的立场,甚至有的还有违净土宗义;这对于初机来说就是一种误导,过后要转过弯来,需费很大的周折。我们自己是这样走过来的,所以希望后来的人少走弯路,能够直入宝所,同归安乐家乡。今佛恩居士有心于佛法,编辑了这本学佛笔记,以利初机。我们觉得这本学佛笔记很适合现代人,而且与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姑且名之为《走近佛教》;向佛恩居士约写一篇序言时,下面是他给我们的回复,就作为本书出版之缘起吧。从中也可看出佛恩居士作为念佛人,其谦虚无我,唯存报恩之心的风范。

  自序一事,弟子以为实在不妥。该书算不上弟子所写,只是将读书笔记编辑到一起,因此,若写一篇自序,煞有其事,恐人讥嫌。

  弟子粗鄙懈怠,若论道心,刹那即逝;若论作恶,犹如猛火野兽。如此恶人之名,恐玷辱圣教,更使世人生轻慢之心,使佛教形象受损。因此,"自序"、"署名"等,断断不可。

  弟子将编辑笔记的初发心向师父们做一个汇报:一开始接触佛教书籍的时候,有一个想法:把对自己有影响的文字记下来,看看多年以后"境界"有没有进步,当然,免不了把佛法当作知识学问,又夹杂"胜他"之心。听闻本愿之后,深感从前所读、比较有影响的《觉海慈航》、《认识佛教》等,虽然浅近易懂,于接引初机大有贡献,但有关净土教义方面,则尚未把握净土一宗之根本。若将本愿丛书直接推荐给初学的人,又有些艰深,"专业性"太强。联系到自己学佛的过程,先是感触世事的变幻无常,然后逐步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再回归到净土信仰,因此就按照这个顺序组织笔记。

  弟子本心的愿望,是想使所有的人看到这本笔记都能信仰佛法、归心净土,不需要再看别的小册子,但这是不可能的;不过对于引导如我当初一般的社会大众,或许还有点价值。故今谨遵师命奉上,也籍以聊表报恩之志。

  该书主要摘自:

  《净土三经》

  《观经四帖疏》

  《净宗要义》慧净法师编述

  《念佛感应录》慧净法师编订

  《决定往生集》净宗法师编订

  《净土宗义的探讨》净宗法师

  《西藏生死之书》索甲仁波切

  《生与死──佛教轮回说》陈兵居士

  另外,小部分文字摘自黄念祖居士的《心声录》、圣严法师的《正信的佛教》、南亭法师的《六道轮回的问题》、木津无庵的《佛教圣典》、于凌波居士的《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徐恒志居士的《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法音》所刊魏磊居士的文章等,那则濒死经验摘自赵蔚扬博士的《神秘的生命灵光》。

  有少许文字是弟子添加的,作为承上启下之用。

  弟子佛恩合十

  二○○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第一章 认识生命

  人类一开始便陷入了智慧与愚昧矛盾冲突的困扰中。无限的未知领域,如同宇宙空间那隐藏着无穷奥秘的黑暗,紧紧包围着人类,无论文明如何进步,人类总有解不完的宇宙之谜。在所有的宇宙之谜中,最难解、最恼人、对个人和社会最急迫的,是关于人类自身之谜:"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 "人一死,是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 "如果人死后不再继续某种'生活',那么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 "如果有生之前、死之后的世界,那么生从何来,死向何去?"……

  一、生死与无常

  对生死问题的解答,关系到每个人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因为我们生下来注定要死亡,在死亡面前,世间的一切幸福和欢乐都成为虚饰。当我们静下心来关注这一事实的时候,我们的人生似乎陷入无底的黑暗之中。

  我们在此世间一切的恐惧都源自对死亡的恐惧,所有的人,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从面对危险时的不安全感,到怕墓地、怕尸体的心理,每个人不难体察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畏惧。古今中外不少哲人都曾指出: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基本的焦虑。为什么我们会生活在死亡的恐惧中呢?因为我们的本能欲望是要活着,而死亡终将结束我们所熟悉的一切,死亡到来时,我们将被投入一无所知的深渊里。也许还有更可怕的事情:我们会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平时我们执着自己特殊的、独立的身份:我的姓名、我的地位、我的生平、我的家人、我的朋友、我的工作、我的财产、我的知识、我的技能……我们把安全建立在这些脆弱而短暂的支持之上,然而,死亡顷刻间就将所有的一切一扫而光,我们所面对的,将只是***裸的自己,一个自己也不认识的人,一个令自己焦躁的陌生人──平时我们总以无聊的喧闹和琐碎的杂务来填满每一时刻,以保证我们不会单独面对这位陌生人。

  原来,我们生活在一个虚拟的身份之下,一个浪漫的童话世界里。被激情所陶醉,我们太过着迷建造房子的快感,竟然把生活的房子建在沙上!

  我们悉心包装自己,尽量把每一件事情都维持得安全可靠,为此,我们花费了一生的心血,直到有一天,重病或灾难将我们惊醒,即将来临的死亡粉碎了我们的幻想,并把我们逐出隐藏的地方。

  一般人的心态是享受人生,尽量忘记死。

  然而,死却不会忘记我们,且会突然袭击我们。

  或许有人说:"人人都会死,死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死最自然不过了,我不会有什么问题。"从远处眺望死而说死不可怕,正如在动物园眺望笼中的老虎,因为它不会加害我们。可是,如果我们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那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即将真正面临自己的死,犹如在山中突然碰到老虎一样,只一见,便双脚瘫软了。

  当今世界,自然灾害、战争、盗贼、车祸以及各种顽症比比皆是,我们每天都能听到死亡的消息。

  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人命在呼吸间。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脆弱的,一气不来,便属隔世。

  这就是佛在经中一再提到的"无常".

  二、死后的世界

  我们生下来便踏上了向死亡行进的路途,陷入与自然、社会的种种矛盾冲突中,急匆匆追名逐利,最后精疲力尽而不见有何成就,眼前危机重重,未来也不知何去何从,心跟着形体的变化而不居,这样日复一日,糊里胡涂地度过每一天。

  不少人意识到自己的迷惘,开始探索来生的可能性,试图了解生命的整体意义。的确,如果我们真的就像自己所说得那么务实,为什么不严肃地反问自己:我真实的未来到底在哪里?

  关于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尽管大多数人回避它、不承认思考过它,它也必然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萦绕。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要比生活状况的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等现实问题更为现实、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们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石。

  自古以来,对生死之谜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来提供。作为人类伟大的精神传统,所有的宗教都清楚地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终点。宗教在揭示生命真相的同时,唤醒人们对未来世的憧憬,赋予生活神圣、终极的意义。然而,尽管有这么多宗教教义,现代社会仍是一片精神沙漠。随着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宇宙之谜一个个被揭开,天文学、生物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相信人类的生死之谜已被揭破,于是,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死后永灭的人越来越多。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生死之谜已被揭破,无理由对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做出决断,"人死永灭"仍然只是一句尚不究竟的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与基督教徒确认灵魂不灭为真理一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近代、现代的科学巨匠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类自身认识的肤浅,他们对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一直持审慎态度。

  最具挑战性的,是古籍记载、民间流传的一些与生死、"灵魂"有关的趣闻,诸如记忆前世、濒死体验、神识脱体等现象,类似的现象遍布世界、超越时域,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相信它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似乎在向我们透露生死之谜的某种信息。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受临终之苦折磨的时候,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看护他的医生问道:"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如果病能痊愈,我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他这样说着而死去。

  法国著名的无神论者华帝尔,临终时痛苦地挣扎着,最后凝视一处说:"瞧!那边有恶魔,要来带我。啊!看到地狱了,好恐怖啊!谁啊!救救我吧!"这样绝望地叫着死去。

  做恶众生往往认为"死是痛苦的结束"、"没有死后的世界",但临终时,心中的黑暗扩大,必能看到黑暗的彼处有地狱之火,先前那种逞强的心顿时被一吹而散,口中还会发出凄厉的惨叫。

  三、面对死亡

  死亡是个大迷雾,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死后会怎样,但有一点可以确定:在地球的任何地方,死神都能找到我们。

  对于死亡,我们在犯同一个错误:我们会觉得死亡离我们很遥远。然而,我们不是经常听到别人突然去世的消息吗?他们像我们一样,视生命为理所当然的事。

  实际上,我们的身体有可能突然垮下去而不能运转,我们甚至不必生病也会死。

  我们以不知何时会死为借口,来延迟对死亡的正视。然而,我们越是不愿正视,就越对它无知,恐惧的阴影就越萦绕脑际。如果想挣脱死亡的宰制,绝不能采取回避的方式,拒绝死亡的结果,将毁掉我们这一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我们将受困于终将一死的自己,永远被紧缚在妄想的境界,不由自主地生生死死。

  大多数人只是在临终那一刻才会珍惜生命,这是多么令人悲伤的事情啊!那些相信他们有充足时间的人,临终那一刻才准备死亡,然后他们懊恼不已,这不是已经太晚了吗?

  就在当下,我们需要清醒一下,严肃地问自己:"如果我今晚就死去,那该怎么办?"面对死亡的压迫,人们自古就进行着各种形式的抗争,诸如:"***虽死,灵魂不灭"的观念,永生于天国的神教信仰,长生不老的追求,家族的传宗接代以及立功、立德、立言而留芳百世,期待精神的永垂不朽,乃至于"生则乐生,死则安死"的自然主义达观态度,还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逃避策略等等,虽然方法各异,其实质都是反抗死亡的威胁。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类充满了以自己的理性揭破所有宇宙之谜的信心,生前死后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已不被科学和多数人所关注,似乎已被解决或被视为无关紧要、滞碍社会进步的玄虚问题,但从一些人类学家的眼光来看,通过科技途径力作征服自然的英雄,还是一种出于潜意识深处的对死亡的恐惧而采取的抗拒死亡命运的"移情"手段。科学从物质方面对人类自身的研究从细胞深入到了基因,蛋白质合成、无性繁殖、试管婴儿、器官移植、克隆技术等现代成果,实际上无不是对生死之谜的破解。西方一些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一切文化活动,实质上都是为逃避死亡的宿命,都是用以战胜死亡威胁的抗争。

  在世界各地,很多国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生命轮回、濒死经验等现象的研究,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等研究课题。研究者注意到:接近死亡,可以带来真正的觉醒和生命观的改变。经历濒死经验的人,对死亡的恐惧会降低,能比较谦卑地接受死亡;追求物质的兴趣会减低,更加相信生命的精神层面;相信死亡是生命过程的延伸,也容易接受来世的信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碰到亲朋或邻人亡故,这极易触发我们对钟爱自己的长辈终将死去的忧虑,由此联想到自己亦将必死,进而引向对于人生意义的思考。

  事实上,能够从内心深处体会无常的真义,是觉悟人生、寻求解脱的第一步。

  依据佛陀的智慧,我们可以利用生命来为死亡未雨绸缪,不必等到受绝症的冲击时才去观察我们的人生,也不必等到死亡来临时还茫茫然然面对未知。此时此地我们就开始寻找生命的意义,心平气和地把每一秒钟当成改变命运和准备死亡的契机,从正面跟死亡接手,揭开死亡的神秘面纱,熟悉它,随时想到它,正如一位法师所说的那样:既然不知死亡在哪儿等着我们,那就让我们处处等待死亡。

  乔达弥是生活在佛陀时代的富家少妇,她的儿子一岁左右就病逝了,她伤心欲绝,抱着小尸体在街上奔走,碰到人就问是否有人可以让她儿子复活。有些人不理会她,有些人认为她发疯了。最后,一位智者告诉她,世界上只有佛陀一人能够为她实行奇迹。

  她就去找佛陀,把儿子的尸体放在佛陀面前,说出整个过程。

  佛陀慈悲地听着,然后轻声说:"若要医治这孩子,需要芥子,你到城中要四五粒回来。不过,这种芥子一定得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去要。"乔达弥立刻动身往城里去。她对第一户人家说:"佛陀要我向一户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拿回芥子。" "我们家已经有好多人过世了。"那人回答。她又走向第二家,得到的是同样的回答。她又走向第三家、第四家,向全城的人家去要芥子。

  最后她终于发现:佛陀的要求是无法办到的。

  她犹如从梦中觉醒,把孩子的尸体抱到墓地,做最后的道别,然后回到佛陀那儿。

  "你带回芥子了吗?"佛陀问道。

  "没有。"她说,"我开始了解您的教法,悲伤让我盲目,我以为只有我一个人受到死亡的折磨。"佛陀问:"你为什么又回来呢?"乔达弥回答:"请您开示死亡和死后的真相,我身上是否有什么东西是不死的?"佛陀开始对她开示:"如果你想了解生死的真义,就必须经常如此反省:宇宙间只有一个永不改变的法则,那就是一切都在改变,一切都是无常。你儿子的死,帮助你了解我们所处的轮回世界是无法忍受的苦海。脱离生死轮回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解脱之道。"乔达弥顶礼佛足,终其一生追随佛陀。

  看见他人死

  我心热似火

  不是热他人

  看看轮到我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6: 转盘子定赢家
2005: 新一轮四个四 (53 -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