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跨国婚姻 |
送交者: 幼河 2013年07月04日00:16:29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
他们的跨国婚姻
看了一个视频,是CCTV的采访,对象是一对中法夫妇,题为《我不是有钱的洋丈夫》(2009.03.08)。这是男主人公马克?阿罗远先生的话。冲这话你可以推测这个跨国婚姻看来很美满。我推算了一下,马克和中国妻子也就三十出头,可是他们已经有了五个孩子。 他俩是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认识的。当时后来嫁给马克的罗跃华中专还没毕业。她是学园艺的,去园艺博览会实习当讲解员情理之中。恰好马克学的是园艺设计;他当时正在法国上大学;他也应聘到世博园的法国园工作。马克遇见罗跃华可谓一见钟情。罗跃华领着参观者到法国园里来的时候,马克“第一感觉就是,她跟别的人不一样,反正我一看就喜欢,第一眼感觉就很漂亮的”。于是两人之间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可是他俩语言不通呀?马克说:“然后过了一、两个星期,我们就开始打个招呼,然后就慢慢来。我们说话很不容易,通过手势、画画,我说是个好事情,通过这些好玩的方式,就可以搞关系,比如我想说一个东西,我说不出来她就笑,笑就是开心,笑就是想继续交往聊天。”“马克想请小罗去吃饭,该怎么发出邀请呢?马克先画上一碗冒着热气的米饭,聪明的小罗明白,这是马克想请自己吃饭了;小罗画了钟表和问号,马克明白对方是在问自己时间”。 一对二十岁上下的青年男女一见钟情谈情说爱很好理解。后来马克回到法国后忠贞不渝,尽管不会说中文,分别一年后,他万里迢迢从法国巴黎来到中国成都去找他的心上人罗月华。在这一年里,他只给罗写过一封英文信;并非不想念罗月华,而是觉得两个人之间的隐私不该让外人知道。毕竟,罗月华只会中文。罗月华曾给马克写中文信。马克只好让弟弟的中国同事翻译。人家一看,“这不是情书嘛?”马克又觉得自己的隐私被外人知道了,尴尬。 再过一年,马克和罗月华结了婚,马克把中国妻子带回了法国,并很快有了他们第一个儿子。跟着,2002年夫妇俩又回到了中国武汉,因为马克在中国谋得了份差事。他们后来的四个孩子都在中国出生。认真刻苦的马克在中国不但开了公司,而且在妻子的帮助下说了一口流利的中文。事业上成功,婚姻同样;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吗? 我想,一个法国人,一个中国人,在一起长期生活,生儿育女,文化上的碰撞难免。那么他俩是如何面对的呢?从两人被采访的言谈举止中可以感到,两个人都不是自视甚高的主儿。罗还特别说到马克的绅士风度和诚实。罗一看就是贤妻良母型,虽然不是特别漂亮,但顺眼;马克也谈不上相貌堂堂。有了这些,两人就能对文化差异相互包容?不太可能。在网上您会看到很多和中国妻子离婚的洋人都把婚姻的破裂归咎于文化差异。那些洋人可是一个个都是绅士,学历很高,追求精神上的结合。他们抱怨中国妻子的“俗”;不过如果说到罗月华,那些个洋人绅士估计也得认为“俗”。罗是中专毕业,真的肚子里没什么水儿,单纯得很。嗯,好在马克也并非学问高深的那种绅士。他实际上也很单纯。但我想,光凭这些还不能在两人的文化碰撞中做到相互包容。 他俩从认识到结婚,虽然语言不通,可他们都年轻。估计两人结婚时也就二十出头。也许年轻人可塑性强?这个解释牵强。照我看,现在的年轻人,甭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比上代人更任性。我朋友中的子女中,结了婚的有很多都离婚了,他们还都是中国人呢。 要不就是他俩特别传统。佐证就是不到十年,马克和罗月华就成了五个孩子的父母。这个解释倒是有道理。马克出身于及其普通的,且是非常传统的家庭,根本不是把钱看得非常重的主儿;家里兄弟四个,他排行老二。父亲工作,母亲是家庭妇女。这种出身影响了马克对婚姻生活的看法。看看,他青出于蓝胜于蓝,五个孩子!马克工作,罗是家庭妇女。马克在家中的强势必然。而罗对此很甘心;这不就齐了?再说罗的家庭也是很普通;也许她潜意识里就要当个贤妻良母。家里以马克为主,罗都顺着马克,这还能有什么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再说,马克是个一定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人。这非常重要;当然也是家庭幸福的基础。说到这儿,您就会体会到,很多中美结合的婚姻为什么后来都破裂,那就是两个人都自我为中心。当然,有离婚的中国女人嫁到美国,可能失败的例子不少。这里面还有些其他因素,比如中国女人有子女,期望值过高等;美国“老外”同样,而且多半是穷人,家境不太好。 视频说到马克的父母见到罗喜欢得不得了。于是“命令”尚未结婚的大儿子也去中国讨媳妇。很幸运,马克的哥哥在北京娶个姑娘,看起来和罗月华差不多。现在他们有了两个儿子,日子美满。那个北京姑娘一定也是非常传统的女人。 下面有有关马克和罗月华接受采访的视频,很温馨的。让我们祝福他们。
视频《我不是有钱的洋丈夫》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