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拍成都洪災河水氣勢與汶川地震遺址掩埋的解釋 |
送交者: 幸福劇團 2013年07月12日13:56:55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
7月11日凌晨4時許至13時,四川汶川縣境內連續遭受強降雨,距汶川縣城5公里處的威州鎮七盤溝陽光家園4期突發山洪泥石流,近10萬方泥石流向岷江滑行。陽光家園4期全部沖毀,都汶高速公路阻斷,岷江一側的壅塞體形成近5公里長的堰塞湖,對面國道213線約1000米的路基捲入岷江,附近新橋村、威州市場、阿壩州車管所、七盤溝變電站也被全部淹沒,導致汶川縣城全面停水停電。 中新社發
而位居下游的城市成都,也迎來洪峰奔流而過的境觀,下圖是劇團在成都的朋友分別在城市的錦江河邊,還有省委後花園之稱的浣花溪公園旁的河水氣勢。
錦江河邊
浣花溪公園旁的河水氣勢
官方回應北川地震遺址被淹:本就會慢慢消失
持續特大暴雨,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全部浸泡在洪水中,老縣城老城區積水最深處超過7米。北川大酒店遺址、遇難者公墓等重要保護地全部被洪水淹沒。有學者和網友認為地震遺址保護“幾億元打了水漂”、“勞民傷財”。 對此,相關政府部門表示,老縣城地震遺址投入資金不到1億元,老縣城被淹主要是河床抬高所致。 災害 遺址屢遭淹是地震“後遺症”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包括老縣城老城區等在內,核心區域共1.2平方公里。記者了解到,自2011年北川地震遺址建成,多次遭到洪水、泥石流侵襲。2011年汛期,北川大酒店遺址被淹沒3次。 那麼為何每逢汛期,老縣城遺址屢遭水淹?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工作指揮部宣傳處主任景富國稱,是地震“後遺症”等多種因素共致,其中,河床被抬高是主因。一是老北川縣城位於兩山夾一溝的河谷地帶,地勢較低。二是汶川震後,老縣城周圍山頭多是碎裂的石灰岩,容易形成滑坡,崩塌,成為泥石流的物源。三是汶川震後,遺址區河床已比震前抬高了10至15米。 投入 遺址投入“不超過1億元”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工學院教授、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嵇少丞在博客中發出質疑,“最近這場暴雨,原要重點保護的地震遺址不見蹤影,至少幾億人民幣打了水漂”。“在北川老縣城那樣惡劣的地質條件下,如不建成大型的地上地下排水系統,地震遺址是不可能保存的。若要花巨資建大型的地下排水系統,有必要嗎?” 對此,國家“5·12”地震遺址遺蹟保護建設專家組組長彭晉川表示,“北川地震遺址兼科普、愛國教育於一身。五年來,遺址發揮着重要的社會作用,對地質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大價值。” 彭晉川表示,“北川地震遺址區本身沒有花多少錢,主要是做了少量的加固和清理,總共加起來投入不會超過1億元,幾個億主要是建紀念館了。” 存留 “這種遺址本來就會慢慢消失” 彭晉川說,當初在設計、建設北川地震遺址時,設計的排水防洪系統是能防禦3至5年的洪水災害,“這種遺址本來就會慢慢消失,我們主要以自然保護為主”。當初預估遺址是保存5至10年。如要對遺址排水防洪系統重新進行設計,“資金是不可估計的,難度也非常大。” 彭晉川表示,即使幾年後地震遺址消失,人們可以通過北川地震遺址遺蹟數字化工程來了解遺址情況。這個工程主要是利用三維技術將北川遺址原貌保存下來,目前已經建好。
治理 防洪綜合治理規劃已審批立項
北川老縣城地震遺址開放接待管理中心主任楊孟昀表示,昨日遺址水位已經下降1米多。 對於洪水退後,該怎麼保護地震遺址,彭晉川認為,應儘量減少人工干預,保存遺址原貌。“以自然保護為主,大的投資維護估計是不會有的。” 那麼,地震遺址區在汛期該如何科學“防水”?綿陽市唐家山堰塞湖治理暨北川老縣城保護指揮部指揮長韓貴鈞說,堰塞湖下游防洪綜合治理規劃已進入審批立項階段,根據規劃,在老縣城地震遺址區下游、龍尾隧洞(斷橋隧道)處將湔江截斷,不讓洪水沿着原河道進入遺址區,這樣老縣城會徹底安然無恙。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1: | 住進海濱小鎮...(五)(圖) | |
2011: | 永遠 | |
2010: | 獻給你愛的卻不愛你的人 | |
2008: | 洋蔥護理頭皮和頭髮 | |
2008: | 海歸的4根軟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