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李天一的法律官司,把作为父母的李双江和梦鸽推进到媒体的热门话题。李天一的成长过程和家庭教育,应验了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句话,那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李双江演唱的歌曲并不陌生,小时候看的电影《闪闪红星》里面的《红星照我去战斗》,那个时候,这首歌曲算是红色歌曲里面少有的抒情歌曲了,所以,很快就成为了大家喜爱的一首抒情歌曲,不过,当时也没得选。
但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李双江后来演唱的《再见吧,妈妈》。
这首歌曲就是现在去网络搜索也是注明的“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著名歌曲。
中国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发生在1979年的春天。
1979年2月17日中国《的人民日报》发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正式宣告将与越南方面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规模“进行自卫反击、保卫边疆的战斗”。由此拉开大战的序幕。
战争分别由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作战由临时调任的熟悉越军战法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总共动用了9个军29个步兵师(分别为:11军、13军、14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及20军第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两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例如,战前准备中各个甲种步兵师、乙种步兵师都扩编为12000人以上的临战编制),在约500公里的战线上对越南发动了突袭,越军以6个步兵师(第三、三一六A、三三七、三三八、三四五、三四六师),16个地方团及4个炮兵团,总兵力约100,000人应战。越军刚经过越战洗礼,全民皆兵,使中国人民解放军损失惨重。越军用以退为攻的战术、当中国部队撤退时越军进行小规模反击战、这使中国部队伤亡人数增加。(百度资料)
我的一个邻居男孩,不到16岁就去部队当兵,不到18岁就去参加了自我反击战。在当时,由于媒体不发达,也不透明,我们居住在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及出于对于这个男孩的关心,我们每天都在偷听敌台:美国之音,BBC,
以及澳洲的靡靡之音,了解这场战争的进展状况。
好在这场战争短,邻居男孩也安全,还荣立了一等功。
当部队凯旋至广西的时候,各界开展了庆祝活动,当时对于经历过生死实战的士兵来讲,他们在死亡的恐慌中并没有完全清醒过来,对于眼前的热闹也没有即刻能进入欢欣鼓舞的状态,反而是焦躁和不安。
而令人惊奇的是,李双江那个时候到广西和云南去慰问演出,当他唱这一首《再见吧,妈妈》,闹哄哄的场面即刻安静了下来,年青的士兵们听着听着便热泪盈了眶,到最后,居然哭成了一大片,那场面是非常的感人。李双江演唱的特点是热情奔放,富有乐感,吐字清晰,声音流畅,高音稳定、透明,辉煌而华丽。而在李双江的荣誉记录中:“1979年中越战争期间,李双江赴广西、云南等地慰问演出,这期间他演唱的《再见吧,妈妈》和《怀念战友》成为中国大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歌曲。”
所以,我最想不明白的就是,李双江是见过那么多年轻的士兵为祖国而战,为国家献出年轻的生命的军中人,同时也见过那么多年轻人为祖国而战不幸成为痛苦终身而残疾的遭遇。既然有过深刻经历且一直声称自己是“战士歌手”的将军级军人,怎么会培养出这样一个罪孽的儿子来呢?难道“红色的江山”只属于穷人的孩子去保卫?而失去年轻儿子的妈妈们,只有她们去清贫而又孤独地去面对晚年“盛开的山茶花”?而有权有势的李双江,高高在上却成了“掘墓人”。
杯具了。
再见吧妈妈歌词
作词
陈克正 作曲
张乃诚
再见啊!妈妈,
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
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
你不要悄悄地流泪,
你不要把儿牵挂。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亲爱的妈妈。
当我从战场上凯旋归来,
再来看望幸福的妈妈。
啊,啊,我为妈妈擦去泪花。
再见吧!妈妈,
看山茶含苞欲放,
怎能让豺狼践踏。
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你会看到盛开的茶花;
假如我在战斗中光荣牺牲,
你会看到美丽的茶花。
啊,啊,山茶花会陪伴着妈妈。
啊!啊!军号已吹响,
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
部队已出发。
再见吧!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