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中国新娘和德国新郎的婚礼(组图) |
送交者: 高伐林 2013年10月31日16:35:41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
10月上旬,在德国南部靠近斯图加特的一个小镇,参加了一位中国姑娘和一位德国小伙子的婚礼的全过程——以远道而来的娘家亲属的身分。
这对璧人从德国著名医学院毕业后,已经在医院里工作了一段时间。所以来的宾客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他们的医学院同学,医生和准医生。 男方的父亲已经退休,退休前在地方上的金融机构工作,而且是当地教会的执事——至于是什么教会,我不太了然,只知道既非天主教,也非新教,而是基督教中的“第三大教派”,在全世界有1.1千万教徒。婚礼的前一半就在他曾工作过的教堂举行,婚礼举行之前,他好整以暇地带领我们这几个来自远方的娘家人参观了教堂。 按照德国的风俗,婚礼的一应开销是由男方承担。新人的婚礼非常隆重——在我这种买几斤水果硬糖遍撒同事就宣告结婚的人看来,实在大开眼界。 据新人的家长告诉我,远不是所有德国年轻人都这样“大操大办”。我们遇到的情况不无特殊:这位新郎,属于一个高度重视传统的家族,而在他们看来,女方又是一个华人姑娘,来自一个在德国已经20多年的高级工程师和资深医生的华人家庭,他们更加慎重其事。为了这次婚礼,这位教会执事的所有家庭成员和亲属总动员,不仅他自己和夫人坐镇指挥,其兄弟(新郎的伯伯、叔叔家)也都协同出力,而新郎本人的哥哥、嫂子更是操办婚礼的主角、先锋,乃至嫂子的娘家(是这位教堂执事的另一位亲家),也都动员起来,分工负责。这个家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给我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德国(尤其是在相对更讲传统的德国南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心理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 他们以德国人特有的周全、精密的态度,力求办出一个尽善尽美、无可挑剔的婚礼,每一个细节,包括教堂里每排座位用什么花来装饰,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请柬如何设计,婚礼大餐上什么菜、喝什么酒(新娘的父母正巧回了一趟国,于是在红白葡萄酒、啤酒和香槟之外,增添了几瓶五粮液和茅台)……这些细节,都再三推敲。至于请多少人来,怎样安排住宿,如何接机送机,都提前至少半年就一一落实。
扎好了花的礼车前来接新郎新娘。
送走了一对新人,我们也再驱车前往这座举行婚礼的教堂。
新郎父母看到儿子成家,喜极而泣。
婚礼上的这对可爱的小花童姐弟,是新郎哥哥的孩子。 新娘父母的不少华人朋友也驱车一百多公里前来参加婚礼。
新郎新娘心心相印。
最高的那座尖顶建筑,就是山顶餐厅。
从山顶俯瞰,风景如画。
参加庆典的亲友已经先来到了山顶餐厅,迎接新人到来。
宾客们在入座之前,先饱览夕阳下的满目葱茏。
新娘的妈妈关注女儿的形象,瞅空赶快给新娘整理一下。
宾客就座,新郎和新娘致辞感谢和欢迎大家光临。
新娘的父亲致辞,回顾了儿子的成长,对他迎娶华人新娘,表示衷心祝福。
在新娘的哥嫂筹备下,双方的亲友都准备了很多节目。 节目之一,是对新娘和新郎的测验。节目主持人让他们俩交换一只鞋,背靠背坐好,一口气向他们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你们谁的脾气更坏?两人拌嘴了,谁更主动和好?谁做家务更勤快?谁更节俭?谁更爱整洁?……如果认为是女方,就举女鞋;如果认为是男方,就举男鞋。只见他们俩有时意见一致,同举女鞋或者男鞋,有时看法不一,引起哄堂大笑。 与所有的婚礼、所有的庆典一样,最后必然是跳舞。我的单反相机的电早已耗光了,用傻瓜卡片机怎么拍不好那种恣意欢乐的场面了。我们深夜一点钟向新娘新郎告辞,据说年轻人一直饮酒、跳舞,到了四五点钟才尽兴散去。
|
|
|
|
|
实用资讯 | |
|
|
一周点击热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复热帖 |
|
|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
2011: | 上万圣节的片片了,都有谁在? | |
2011: | 西湖的山 | |
2010: | “毕业生工资指导价”,知识渐成白菜价 | |
2009: | 心灵小语(二) | |
2008: | 发生在昨夜的的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