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魅力,一生如花 |
送交者: 幸福剧团 2013年11月28日10:51:46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
周末去参加一年一度瑞典的最大摄影展览,展览会上遇见一位瑞典专业女摄影师,我还听了她的摄影讲座。
她以摄影为职业,还把自己的作品跟商业结合起来,比如跟IKEA 等几个大公司都有合作,她还做摄影比赛的评委。当天,她带着她的小宝贝,还在母乳期间。
一切程序被她安排得井井有条,又很自然,就跟她的作品一样。由于是搞专业摄影,她的作品里面都启用模特儿,而且,她在拍摄之前,对图片都有所构思,画面在脑子里面一闪二过。
出来的照片,效果非常自然,又天然的样子,我不知道她是怎么样把作品中构图与天然之间的裂痕关系平衡好的,这是她作品独有的特色,
她说她让她的模特儿有活动的自由空间,在这期间她跟模特儿必须有所相互了解,有良好的互动关系,而且很多图片是在户外完成,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户外工作增加了她的工作量。
女性有自己天然的优势,她启用最多的模特儿,就是她的家人和朋友,她让那些大公司付钱给模特儿,她让全家人都能赚到该项目的金费,这样的商业理念也是她的聪明之处。
尽管她所做的一切表面上看来都非常的自然,和谐。其实,这样的女人,内心强大,有智慧,完全有点象我们先贤讲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那个样子。在北欧,女性受教育层度比较高,独当一面是常态,在社会各领域中普遍受到尊重的层度也高,人们早已经习以为常。
周末刚好看了根据苏童小说《妇女生活》改编的电影《茉莉花开》,这部电影获第7界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并获第13界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章子怡)奖及最佳音乐(苏聪)和最佳录音(吴凌)提名。
故事围绕着三代独身女人的情感波折来进行的,三十年代的茉。五十年代的莉。八十年代的花,她们各自在以上海老式旧楼阁为背景的环境中演绎各自的一生,苏童的笔调是一贯的阴沉和灰色,但是里面不乏冷静和尖锐,还有厚重的母爱,这种天然本性的强大母性,是人类生存延续的基础,特别是第三代女性花,她与下乡插队的男人相爱到结婚,快乐都是短暂的,爱的语言和热情都在两地分居中变得冰凉,她在那旧楼阁中独守和煎熬,当花偶然怀孕以后,本来是好消息,结果却以丈夫无情提出离婚的坏消息所取代,在最后分手的那一夜,她本来计划要谋杀这个背信弃义的丈夫,结果,爱占了上风,她选择了彻底放手,独自承担未来与命运。
对于单身母亲的她,坚强面对孤独的命运,她独自事先规划,生产的时刻,如果坐出租车去医院要花费的路途时间,进行胎教等等。
可是命运还是捉弄了花,“午夜三点,雨夜。她突然感觉到即将生产,独自奔跑到楼下,右手打伞,左手背包。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奔跑,大声的喊出租车。城市仿佛死寂一般,只剩下一个孤立无助即将生产的女人。如此画面,让人心寒。她摔倒,大声叫喊却始终无人应。艰难的坐在地上,双手颤抖地拿出绷带包,在大雨中生产。满脸雨水,汗水与泪水。这样的绝望,如同针扎。在她的脸上写满绝望与埋怨,甚至是痛恨已经远离她的男人。绝望,充斥着她的灵魂。直到听到孩子的哭声,她开始微笑,忘记了疼痛。”
这是这部女性题材电影的高潮。
女人在面对人生中爱情和婚姻的失意,命运的坎坷中,依然是以坚强和美的姿态走完一生,女人如花,如花蕾,如花开,如凋落,短暂,美丽,暗香,如茉莉,纯洁,高雅, 孤芳自赏......
影片中,最后的花,独自带着女儿,乔迁现代化的新居,暗喻花和她代新一代女性,迎接着新时代的光明与未来,给观众一个圆满的结局。
但是,我认为,国内好多关于女性题材的作品,依然延续着如何描述女性的坚韧,吃苦,悲情来感染观众,而没有真正对女性这个既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影片中对于花在独立,坚强方面对性格表现是有的,但是,作为花在孤独中守望丈夫的时候,只有用传统的编制毛衣来做表现,其实那个年代,整个社会对于知识的渴求和求学的愿望都非常浓厚,当时国家也除了正规大学而外,也开设了多种如电大,夜大,函授大学等方式的高等教育,如果花能融入时代这样的大背景,能够在教育层度有提高,事业上会有所发展,那么对于花自己本身,以及下一代的孩子教育,对于一个社会和国家,乃是大幸。
知识改变命运,依然是普通中国人的奋斗和唯一重要的人生途径,做知性的女人,不仅仅体现个人得价值,更要事先自己在社会种的价值。这样的女性,有魅力,而且一生如花。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