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正讀到文學城博客里一篇新的文章,“中國家庭對婚姻的影響”,忽然間微信顯示信號,我打開一看,原來這篇文章已經被微信群里了。顯然這篇文章一發出來就得到不少人的關注。我瀏覽了讀者留言,看到這篇樸素的、平靜的文字,引起了人們的共鳴。恰巧我和朋友昨天談到同一個話題,談到一個厚道的老實人,如這篇文章中的“前夫”一樣,為了滿足母親和原生家庭對他在經濟上的期望,導致婚姻走向死亡,在工作和事業上,也減少了發展和提升的機會。我的這位朋友用了這麼一句評語:“他就是一隻被宰的羔羊。”這個評語,也是許許多多中國人悲哀、沉重生活的寫照。
這篇文章講述的是作者第一次婚後的十年間,他們的生活不斷地“被雙方家庭騷擾”,以至於他們“儘管幾乎不吵架,也沒有很大的衝突,”可還是離婚了!而她的先生,儘管一切為了他的家人,可還是被“搞的焦頭爛額”,儘管他之後的婚姻再一次因為用一個原因而失敗,但他“始終不認為他的小家比大家重要”;仍然不懂得“兒子老婆才應該是他的主要考慮對象。”這樣的生活畫面,我想大家都不陌生:
鏡頭之一:先生每月雷打不動,給他中國的家人寄去八百元。有時遇到家人有特別的需要,比如父親生病、大姨家蓋房子、小弟考上大學、二妹結婚、三妹生孩子等情況,還要另外寄錢。妻子要臨產。先生出五元的時薪,外加帶他們三歲的孩子。結果請不到月嫂。先生請了幾天假,之後妻子便開始照顧剛出生的嬰兒、三歲的孩子,並打理家裡的一切家務。鄰居們問妻子:感覺怎樣?妻子不語,默默流淚。據說他們家永遠是靜悄悄的,倆人從不吵架,也從不多說一句話。
鏡頭之二:一對夫妻來美國打拼數年,終於攢夠了買房子的首付。丈夫興沖沖地拉着妻子四處看房。最後,丈夫看中了一個房子,徵得妻子的意見後,與經紀人談房價、然後填表、做文件等;最後,丈夫前往銀行去錢交定金,發現銀行里的賬號是空的。原來是妻子早已把錢偷偷寄回去,給她母親還賭債去了!出於害怕,她不敢言聲,只好靜靜地跟着丈夫去看房。結果,他們的婚姻以失敗告終。
鏡頭之三:這個例子像是狗血電視劇,但卻是真實的故事。來美國探親的母親,看到兒子每天下班後親吻兒媳,心生不快:“我看不慣你天天親她一口。你今天必須給她一巴掌。不然我一頭撞死牆上給你看!”結果是什麼?兒媳莫名其妙地拍一巴掌之後報警,兒子隨即被警察帶走。後來,兒子兒媳離婚。
這些都是生活中隨手取來的鏡頭。這些大大小小、各色各類的例子,後果都是一樣的:破壞了健康的關係。在這種婚姻關係中,即便不離婚,也是一樁死亡的婚姻。因為兩個人沒法獲得“骨中之骨、肉中之肉”的親密連結。由於這些“被宰羔羊”的認知、性格和行為等,都是以他們的原生家庭為中心,“為了母親的微笑”,他們除了自己被宰,還要製造配偶為他們的“陪葬”。當然,孩子作為“副產品”也成為他們的受害人。
我們不能說“愛父母勝過愛妻子”的人是壞人,但他們是病人。心理學家稱這種病為“共生性格”。這種病不是中國文化的專利,而是人類的通病。這是從小沒有得到父母健康的愛造成的。只是,中國的文化是這種病態家庭關係的“保護傘”,助長和保護了這種病一代代延續下去。
這種病的症狀之一是“負疚感成癮”。病人承擔着家庭痛苦的責任和義務,仿佛他們的祖先按立了他們成為“家庭的保護神”、“頂梁柱”等。所以他們會不惜犧牲自己的婚姻和家庭,也好“照顧好”他們的父母以及原生家庭成員。他們沒有“我”,只有“我家”。因為他們的父母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給他們的大腦里打下了一個烙印:你可以有我或有你,但你不可以有兩者。結論:你只能有“我們”,而不能有“你”。中國文化在一旁跟着洗腦:“記住!那叫血濃於水!”
有讀了“中國家庭影響婚姻”的讀者提到,作者的“前夫沒有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婚姻中反思,總結過教訓?”這是“極端自私”還是“情商私下”?科學告訴我們:那些大腦裡帶着烙印的人,他們的大腦跟正常人的大腦線路是不一樣的。他們兒時沒有得到父母之愛的經歷,損害、改變了他們的大腦線路,讓他們罹患“負疚感成癮”或者“負疚感綜合徵”,而他們卻無法自拔,不僅自己成為“被宰的羔羊”,也連累了他們無辜的配偶成為“陪葬”。
對於作者最後選擇離婚的行動,有讀者感嘆:“忍了十年,終於覺悟了。”而那些“到現在還忍着的人”是“一地雞毛”。有人擔心,“第一代人能改嗎?”當然!這種病是可以得到修復和醫治的。正如文章作者回復讀者:“你我還有很多人都意識到這個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可能需要“十年”,也可能如另一位讀者感言:“如果是在十五年前,我很難同意你的觀點。”時代在進步,我們比以往有更多的資源、信息、知識,只要我們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並且拿出勇氣面對,“被宰的羔羊”可以得到自我救贖,我們的創傷都能得到修復、得到醫治、得到自由,獲得幸福的生活。
透過心理學的資源、信息和知識,我將我對中國家庭和文化對育兒、婚姻,以及對人的事業發展之影響做了反思和探索,寫成了《慈祥與殘酷:透視中國式父母之愛》一書,給“受到來自雙方原生家庭傷害”的人,給“終於覺悟了”和“到現在還忍着的人”,給被捆綁的“被宰羔羊”,以及他們不幸成了“陪葬”的配偶們;給誤把害當做愛、損害了子女心理和情感健康的父母、給要健康地愛孩子、預備孩子進入未來的父母們。我希望這本書喚起更多的人意識、反思、探索和尋求我們的家庭背景,和中華傳統文化,給我們的成長帶來的影響,給我們作為成人的生活帶來的影響,好讓我們獲得身心靈的自由,修復和醫治婚姻關係,幸福地、快樂地生活;同時也最大限度地在事業上發揮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