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外灘君 外灘TheBund 4天前
5月31日,誠品書店敦南店迎來了正式謝幕的時刻。
作為誠品書店的第一家店和唯一一家24小時書店,從1999年開始,敦南誠品的燈光就一直不曾熄滅過。
30多年的時光里,敦南誠品一直是台北最獨特的標誌和風景,也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家園和避風港。
無論你是誰、擁有什麼身份、過着怎樣的生活,只要你願意,這裡總有會有一盞燈為你亮着,總會有一個位置為你保留。
而現在,這一切都隨着5月31日的到來畫上了句點。
熄燈前的最後一夜,超過5萬名讀者來到現場。
店內依然一切如常,書友們各自擺好舒服的姿勢,各自在角落安靜地閱讀着書籍,好像完全沒有明天要關門的感覺。
店外人潮洶湧,無數年輕人與大樓合影,他們在大雨中熄燈倒數,與敦南說着:“再見”。
對於他們而言,逝去的不只是敦南誠品,更是自己的青春和回憶。
5月31日的凌晨4點30分,台北的天色已經開始發白,誠品書店敦南店依然如往日一樣燈火通明。為了與書店的最後一夜好好道別,誠品書店特意舉辦了“誠品敦南531一起說再見”。這24小時裡,包括18小時“馬拉松講座”和6小時的“星空下的Live騷動”。其實20多年前,老誠品從仁愛路搬到敦南的時候,最後一天的24小時也是這樣度過的。“常去的書店關門了,喜歡的歌手、明星,一個一個過世了,擔任報社編輯時負責的作家,也一個一個都離開了。”64歲的詹宏志在“18小時不間斷馬拉松講座”上分享了30年來他在台北讀書生活的經歷。
這位80年代台灣新電影的領軍人物,如今已經不像年輕時一樣精力充沛,極少熬夜和閒逛。但為了敦南誠品,他還是特意來了。天色由暗轉明,講座依然在繼續,而書店門口的敦化南路上,已經排起了500米長的隊伍。 從去年11月敦南店宣布閉店的消息傳出後,讀者們便一直絡繹不絕,人數每天都在增長。這些讀者來自四面八方,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台北本地的學生,有從台東專程趕來的白領,還有從內地旅行至此的背包客。白髮蒼蒼的老人,曾在這裡讀書讀了20多年;帶着兩個孩子的中年人,將這裡作為一家人的回憶。
還有一位年輕的媽媽,第一次來這裡是和男友的首次約會,而如今,他們早已結婚多年了。在這個特別的晚上,他們最後一次站在敦南店裡,如同往日一樣,或坐在角落裡讀書、或拍照留念、或選購書籍。但貼滿牆面的標籤紙上,卻寫滿了他們對敦南店的不舍和懷念。“要換個地方約會了”“謝謝誠品帶給我的青春”“再見,會再見”。長久以來,讀者們習慣了誠品敦南不分晝夜的陪伴。直到失去這一天才突然發現,原來它是如此珍貴而難得。
或許正像創始人吳清友的女兒、如今的誠品董事長吳旻潔說的那樣,“許多人事物是在逝去後經過歲月沉澱,才知道對你的影響力。”傍晚7點,“星空下的Live騷動”開始了。在近千名觀眾的注視下,四分衛、旺福、脆樂團、昆蟲白的輪番登場,氣氛很快變得活躍起來。20年前的搬家,四分衛也參加了誠品告別的Live演出。底下的年輕人隨着音樂擺動,一同告別仁愛店。也是這場從晚上到凌晨長達18小時的倒計時活動,讓誠品意外發現夜間人流量也能爆棚。從那次開始,書店的燈再也沒有關上。而由此推出的24小時不熄燈概念,也讓他們真正成為當時全球書店文化風潮的引領者。
1999年,《喜新戀舊 移館別戀--今夜不打烊》現場。
在同樣的夏夜,四分衛來到敦南店門口演出。這一次,他們再次唱起了當年的歌。
台下的歌迷早已不像當年那樣年輕,但依然握緊了拳頭,大聲地唱着。最後登場的陳昇迅速引燃了全場。甚至將同時舉辦的五月天演唱會的觀眾都吸引了過來。聽着熟悉的歌聲,那一刻,不知有多少人默默地紅了眼眶。時間接近零點,像是某種奇妙的呼應一般,現場突然下起了雨。在雨中,吳旻潔和場內的上千名觀眾,齊聲對着誠品敦南店,說出了最後一句道別語:“敦南誠品,晚安。”
30年來,誠品敦南店的燈光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熄滅了。在無數個24小時不熄燈的深夜,它為形形色色的人點亮:來自遠方的旅客,來這裡排遣獨在異鄉的寂寞;值夜班的護理師,到這裡查找專業書籍;思念初戀的年輕人,來這裡追憶逝去的時光。人們從投入的閱讀中回過神來,才發現天光已經漸漸亮起,無人的街道重新變得熙熙攘攘,那種充實而放鬆的感覺,是誠品的深夜讀者專屬的快樂。滅燈之後,現場的雙層巴士緩緩啟動,載着讀者前往新的24小時書店:誠品信義店。
誠品信義店
成為24小時書店新場所
這裡能買菜、喝酒和看書
接棒敦南店的誠品信義店,已經於6月1日進行業態升級,正式接棒敦南書店。這裡不僅將誠品精神繼續延續下去,還在原來的基礎上嘗試了更多業態的生活場景。
它就像是一個再自在不過的地方,比家還要像家,比馬路還像馬路,你可以隨意在任何一個區域穿梭和走動。在這家全新概念的書店裡,人們可以進行深度閱讀,與三五好友喝酒聽live演出,甚至離開前還能在深夜2點,打包一份海鮮和蔬菜帶回家。
這裡有着高聳的台灣101大廈和數不清的全球百貨。當夜晚的霓虹燈點亮的時候,年輕人們左手抱着爆米花,右手揣着購物後的戰利品,一同沿着人行橫道走向還在營業的深夜書店。
三層樓組成的書店,比老店敦南的空間還要大、書籍種類和業態都要更多元化。
信義店的三樓首次推出了外文專區,涵蓋了比敦南店多1.8倍,超過17萬種類的書籍。在每個季度,這裡還會聯手海外國際出版社進行多種不同主題的策展活動。在昨日的開業活動日,信義店便聯合德國出版社舉辦了“TASCHEN 40 周年特展”。他們展示了塞尚、高更等數十位印象派大師的作品系列,還包括了大衛‧霍克尼的巨型作品集。展覽時間會持續到6月14日。而“藝術專區”的設計品種類還要豐富,它有超過六千種的當代設計藝術品,比如巴黎 Image Republic畫報、紐約現代藝術美術館MoMA設計品等周邊。
往前走一點,會看到全台灣規模最大,也是首家24小時的黑膠館。這裡提供古典、爵士、流行、搖滾等多種音樂風格的唱片,但凡感興趣,都可以在黑膠館現場進行試聽和體驗。未來,這裡會舉辦深夜live演出,不定時有歌手和DJ參與進來,組織音樂沙龍的分享。除了24小時開放的讀書空間,信義店還推出了從上午8點營業到凌晨1點的深夜酒吧,供都市男女們在汲取完精神養分後可以與閨蜜好友們喝一杯。
他們在酒吧里提供以蘇格蘭純麥百富威士忌和亨利爵士琴酒為基底的限定調酒。其中還融合了台灣當地的茶葉和咖啡豆。讀一本鍾意的書再喝上一杯酒之餘,還可以到三樓的生鮮超市“誠品知味市集”挑選幾樣有機蔬果帶回家。
“知味”按照生鮮、 調料、有機食品區和生活用品分為4個部分。在市集的一邊,還有一小塊食材地圖區域,掛着一幅小展板,上面寫着24節氣呷對時(台語:吃對時間)。它會根據24節氣來告訴你當季最新鮮的水果的是什麼,它的產地大多來自哪裡,口感如何,怎麼吃比較好。
11403天,超過18萬個小時的陪伴,誠品敦南店同台北人一起走過了漫長的時光。
它在人們心中的意義,早就超越了閱讀,融入到了細水長流的生活中。
你說,書店能不能代表一座城市?
我想是可以的。
未來,誠品信義店除了繼續代表敦南將24小時不關門的理念延續下去,還會加入更多順應時代的變化。今年9月和12月,他們推出新會員制度和APP,甚至是全新的電商平台。人們通過手機和電腦下單,就能24小時內快速收到最新上架的書籍和雜誌。這個革命性的改變,顛覆了誠品對自己的定義,讓它成為了更完整的綜合業態。而這樣的決定,其實早在今年上半年,誠品陸續將台東店、士林店、台南平安店關閉,就能看出端倪。這些藏在街角和百貨公司樓層的分店,有些是因為租約到期而熄燈,有些則是因為營運方式過於單一,被迫選擇停業。而書店的運營狀況,從今年年初受到疫情影響開始,一直都不是很理想。相比去年的整體業績,今年一至五月的營業額下跌了20%。一直專注於經營實體空間的誠品,並沒有把很多精力放在線上。“看到各大平台比上新速度、價格和數量時,我們也曾掙扎過,是否要擁抱電商時代?”“如果不發展線上,我就越來越沒辦法滿足線下客人的需求”。在曾經接受採訪時,誠品書店集團董事長憂慮的提到過這個問題。從北京老書蟲三里屯關門、讀庫甩賣書籍、單向街呼籲書友們眾籌,到誠品敦南店關閉,圍繞在實體書店式微的話題,這幾年一直都被不斷熱議。隨着新媒體的發展,人們閱讀的方式越來越趨向於碎片化和快餐式,甚至連逛實體書店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雖然有關於國泰敦南大樓的記憶都將成為永恆,但這絕對不是終結了與一代書迷的回憶。延續24小時理念也好,或是開發線上平台,其實誠品書店依然是在用“書”去打動所有人,告訴大家:書店,不僅僅是賣書的地方,更是讀書者的生活方式,如呼吸一般,成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無論時代會如何變遷、閱讀方式會怎樣變換,只要還有人對讀書充滿熱愛,那麼,這樣的書店就將會一直存在下去。
資料參考來源:《Shopping Design》、《數位時代》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