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外滩君 外滩TheBund 4天前
5月31日,诚品书店敦南店迎来了正式谢幕的时刻。
作为诚品书店的第一家店和唯一一家24小时书店,从1999年开始,敦南诚品的灯光就一直不曾熄灭过。
30多年的时光里,敦南诚品一直是台北最独特的标志和风景,也是整整一代人的精神家园和避风港。
无论你是谁、拥有什么身份、过着怎样的生活,只要你愿意,这里总有会有一盏灯为你亮着,总会有一个位置为你保留。
而现在,这一切都随着5月31日的到来画上了句点。
熄灯前的最后一夜,超过5万名读者来到现场。
店内依然一切如常,书友们各自摆好舒服的姿势,各自在角落安静地阅读着书籍,好像完全没有明天要关门的感觉。
店外人潮汹涌,无数年轻人与大楼合影,他们在大雨中熄灯倒数,与敦南说着:“再见”。
对于他们而言,逝去的不只是敦南诚品,更是自己的青春和回忆。
5月31日的凌晨4点30分,台北的天色已经开始发白,诚品书店敦南店依然如往日一样灯火通明。为了与书店的最后一夜好好道别,诚品书店特意举办了“诚品敦南531一起说再见”。这24小时里,包括18小时“马拉松讲座”和6小时的“星空下的Live骚动”。其实20多年前,老诚品从仁爱路搬到敦南的时候,最后一天的24小时也是这样度过的。“常去的书店关门了,喜欢的歌手、明星,一个一个过世了,担任报社编辑时负责的作家,也一个一个都离开了。”64岁的詹宏志在“18小时不间断马拉松讲座”上分享了30年来他在台北读书生活的经历。
这位80年代台湾新电影的领军人物,如今已经不像年轻时一样精力充沛,极少熬夜和闲逛。但为了敦南诚品,他还是特意来了。天色由暗转明,讲座依然在继续,而书店门口的敦化南路上,已经排起了500米长的队伍。 从去年11月敦南店宣布闭店的消息传出后,读者们便一直络绎不绝,人数每天都在增长。这些读者来自四面八方,身份也各不相同:有台北本地的学生,有从台东专程赶来的白领,还有从内地旅行至此的背包客。白发苍苍的老人,曾在这里读书读了20多年;带着两个孩子的中年人,将这里作为一家人的回忆。
还有一位年轻的妈妈,第一次来这里是和男友的首次约会,而如今,他们早已结婚多年了。在这个特别的晚上,他们最后一次站在敦南店里,如同往日一样,或坐在角落里读书、或拍照留念、或选购书籍。但贴满墙面的标签纸上,却写满了他们对敦南店的不舍和怀念。“要换个地方约会了”“谢谢诚品带给我的青春”“再见,会再见”。长久以来,读者们习惯了诚品敦南不分昼夜的陪伴。直到失去这一天才突然发现,原来它是如此珍贵而难得。
或许正像创始人吴清友的女儿、如今的诚品董事长吴旻洁说的那样,“许多人事物是在逝去后经过岁月沉淀,才知道对你的影响力。”傍晚7点,“星空下的Live骚动”开始了。在近千名观众的注视下,四分卫、旺福、脆乐团、昆虫白的轮番登场,气氛很快变得活跃起来。20年前的搬家,四分卫也参加了诚品告别的Live演出。底下的年轻人随着音乐摆动,一同告别仁爱店。也是这场从晚上到凌晨长达18小时的倒计时活动,让诚品意外发现夜间人流量也能爆棚。从那次开始,书店的灯再也没有关上。而由此推出的24小时不熄灯概念,也让他们真正成为当时全球书店文化风潮的引领者。
1999年,《喜新恋旧 移馆别恋--今夜不打烊》现场。
在同样的夏夜,四分卫来到敦南店门口演出。这一次,他们再次唱起了当年的歌。
台下的歌迷早已不像当年那样年轻,但依然握紧了拳头,大声地唱着。最后登场的陈升迅速引燃了全场。甚至将同时举办的五月天演唱会的观众都吸引了过来。听着熟悉的歌声,那一刻,不知有多少人默默地红了眼眶。时间接近零点,像是某种奇妙的呼应一般,现场突然下起了雨。在雨中,吴旻洁和场内的上千名观众,齐声对着诚品敦南店,说出了最后一句道别语:“敦南诚品,晚安。”
30年来,诚品敦南店的灯光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熄灭了。在无数个24小时不熄灯的深夜,它为形形色色的人点亮:来自远方的旅客,来这里排遣独在异乡的寂寞;值夜班的护理师,到这里查找专业书籍;思念初恋的年轻人,来这里追忆逝去的时光。人们从投入的阅读中回过神来,才发现天光已经渐渐亮起,无人的街道重新变得熙熙攘攘,那种充实而放松的感觉,是诚品的深夜读者专属的快乐。灭灯之后,现场的双层巴士缓缓启动,载着读者前往新的24小时书店:诚品信义店。
诚品信义店
成为24小时书店新场所
这里能买菜、喝酒和看书
接棒敦南店的诚品信义店,已经于6月1日进行业态升级,正式接棒敦南书店。这里不仅将诚品精神继续延续下去,还在原来的基础上尝试了更多业态的生活场景。
它就像是一个再自在不过的地方,比家还要像家,比马路还像马路,你可以随意在任何一个区域穿梭和走动。在这家全新概念的书店里,人们可以进行深度阅读,与三五好友喝酒听live演出,甚至离开前还能在深夜2点,打包一份海鲜和蔬菜带回家。
这里有着高耸的台湾101大厦和数不清的全球百货。当夜晚的霓虹灯点亮的时候,年轻人们左手抱着爆米花,右手揣着购物后的战利品,一同沿着人行横道走向还在营业的深夜书店。
三层楼组成的书店,比老店敦南的空间还要大、书籍种类和业态都要更多元化。
信义店的三楼首次推出了外文专区,涵盖了比敦南店多1.8倍,超过17万种类的书籍。在每个季度,这里还会联手海外国际出版社进行多种不同主题的策展活动。在昨日的开业活动日,信义店便联合德国出版社举办了“TASCHEN 40 周年特展”。他们展示了塞尚、高更等数十位印象派大师的作品系列,还包括了大卫‧霍克尼的巨型作品集。展览时间会持续到6月14日。而“艺术专区”的设计品种类还要丰富,它有超过六千种的当代设计艺术品,比如巴黎 Image Republic画报、纽约现代艺术美术馆MoMA设计品等周边。
往前走一点,会看到全台湾规模最大,也是首家24小时的黑胶馆。这里提供古典、爵士、流行、摇滚等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但凡感兴趣,都可以在黑胶馆现场进行试听和体验。未来,这里会举办深夜live演出,不定时有歌手和DJ参与进来,组织音乐沙龙的分享。除了24小时开放的读书空间,信义店还推出了从上午8点营业到凌晨1点的深夜酒吧,供都市男女们在汲取完精神养分后可以与闺蜜好友们喝一杯。
他们在酒吧里提供以苏格兰纯麦百富威士忌和亨利爵士琴酒为基底的限定调酒。其中还融合了台湾当地的茶叶和咖啡豆。读一本钟意的书再喝上一杯酒之余,还可以到三楼的生鲜超市“诚品知味市集”挑选几样有机蔬果带回家。
“知味”按照生鲜、 调料、有机食品区和生活用品分为4个部分。在市集的一边,还有一小块食材地图区域,挂着一幅小展板,上面写着24节气呷对时(台语:吃对时间)。它会根据24节气来告诉你当季最新鲜的水果的是什么,它的产地大多来自哪里,口感如何,怎么吃比较好。
11403天,超过18万个小时的陪伴,诚品敦南店同台北人一起走过了漫长的时光。
它在人们心中的意义,早就超越了阅读,融入到了细水长流的生活中。
你说,书店能不能代表一座城市?
我想是可以的。
未来,诚品信义店除了继续代表敦南将24小时不关门的理念延续下去,还会加入更多顺应时代的变化。今年9月和12月,他们推出新会员制度和APP,甚至是全新的电商平台。人们通过手机和电脑下单,就能24小时内快速收到最新上架的书籍和杂志。这个革命性的改变,颠覆了诚品对自己的定义,让它成为了更完整的综合业态。而这样的决定,其实早在今年上半年,诚品陆续将台东店、士林店、台南平安店关闭,就能看出端倪。这些藏在街角和百货公司楼层的分店,有些是因为租约到期而熄灯,有些则是因为营运方式过于单一,被迫选择停业。而书店的运营状况,从今年年初受到疫情影响开始,一直都不是很理想。相比去年的整体业绩,今年一至五月的营业额下跌了20%。一直专注于经营实体空间的诚品,并没有把很多精力放在线上。“看到各大平台比上新速度、价格和数量时,我们也曾挣扎过,是否要拥抱电商时代?”“如果不发展线上,我就越来越没办法满足线下客人的需求”。在曾经接受采访时,诚品书店集团董事长忧虑的提到过这个问题。从北京老书虫三里屯关门、读库甩卖书籍、单向街呼吁书友们众筹,到诚品敦南店关闭,围绕在实体书店式微的话题,这几年一直都被不断热议。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人们阅读的方式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和快餐式,甚至连逛实体书店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虽然有关于国泰敦南大楼的记忆都将成为永恒,但这绝对不是终结了与一代书迷的回忆。延续24小时理念也好,或是开发线上平台,其实诚品书店依然是在用“书”去打动所有人,告诉大家:书店,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更是读书者的生活方式,如呼吸一般,成为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无论时代会如何变迁、阅读方式会怎样变换,只要还有人对读书充满热爱,那么,这样的书店就将会一直存在下去。
资料参考来源:《Shopping Design》、《数位时代》以上内容来自「外滩TheBund」(微信号:the-b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