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烏戰爭打上1000天了,原來來龍去脈在這裡 |
送交者: 幸福劇團 2024年11月24日01:50:42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
最近德國最著名媒體《明鏡周刊》以“德國陷入雙重危機”為題,講述德意志聯邦正面臨歷史上最困難的時刻,這是一場經濟、內政、外交全面崩壞的巨大風暴 文章指出,德國到了需要徹底改變的時刻,不然可能難以走出這波政經漩渦 德國經濟龍頭大眾集團,上個月宣布史上最大裁員、減薪,三家德國本土工廠一口氣解僱數千人,此外沒被裁的大眾員工,統一減薪10%,並取消各種獎金和津貼 大眾的這番宣布立刻引起工會憤怒,工會已經組織了三波零星罷工,並且威脅將在12月1號發動總罷工 面對“總罷工”,大眾希望政府出面調和,安撫工人情緒,緩解兩邊矛盾 可德國政府也自顧不暇,一周前德國財政部長被解僱走人 德媒報道稱:財政部長與總理朔爾茨之間存在着難以調和,且公開的矛盾,都是關於國家預算和經濟政策的 德國副總理在記者會上沮喪的表示,2024年德國經濟預計將減少0.2%,這是德國經濟連續兩年的衰退 本周德國總統批准執政聯盟請求:因國家處於重要“決定性時刻”,將於三個月後,2025年2月提前舉行大選 國家龍頭企業大規模裁員減薪,政府宣布提前大選,又是連續第二年的衰退,經濟危機裹挾着政治危機,也難怪德媒稱:這是德意志聯邦歷史上最困難的時刻 但德國,何至於此呢? 要知道德國作為世界GDP第三的國家,又是歐盟經濟老大,面對危機本該擁有更多的手段和更大的迴旋空間,但德國所表現出的對“政經危機”的束手無策,完全不符合它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的位置 對此法國人做了很深入的研究,如果要找一個最了解德國的外國人,那不是英國,不是美國,一定是法國 德法作為那麼久的鄰國,歷史上不斷相互征服,最了解彼此,也最“關心”彼此,所以法國深入研究了德國“何至於此”,目前最廣泛的一個理論是說:德國,中了俄國和美國的雙重陷阱 這個理論以瑪麗恩·朗特格姆為代表(Marion Van Renterghem) 瑪麗恩是法國人,也是歐洲最著名的調查記者,同時也是德國問題專家,世界最暢銷的《默克爾個人傳記》就是她寫的 同時瑪麗恩也是歐洲最高新聞獎“阿爾伯特·倫敦獎”的獲得者,她針對德國的根源性問題,出了一本書,書名叫做《專供德國的致命陷阱:北溪管道》 這本書詳述德國20多年來的核心國家政策,從施羅德、到默克爾、到普京、再到澤連斯基,最終落點在“德國巨人倒下” 書裡深入調查了德國和俄國的歷任內閣,並且訪問了包括默克爾本人在內的100多位官員 作者“瑪麗恩”開篇就說道: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北溪是俄羅斯針對歐洲的征服策略,整個北溪計劃與普京入主克里姆林宮的時間,高度重合 北溪管道,也是普京“讓俄羅斯再次偉大”計劃里的核心部分 普京的“讓俄羅斯再次偉大”,是恢復昔日俄羅斯帝國的強盛版圖,而吞掉烏克蘭就是一個重要標誌 那想要吞烏克蘭,最該做的不是整軍備戰,最該做的是讓烏克蘭失去對歐洲的價值 烏克蘭對歐洲越沒價值,就越容易被吞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的唯一重要價值就是“能源通道” 過去幾乎所有俄羅斯賣給歐洲的能源,都要經過烏克蘭,這意味着烏克蘭一旦出問題,整個中歐西歐的能源都會出問題,而這直接牽涉到中西歐國家的利益 所以必須降低烏克蘭的價值,讓歐洲國家,特別是西歐國家,認為烏克蘭並不重要 所以繞開烏克蘭,重新建立一個俄羅斯與西歐直接相連的能源管道,就成了這個布局的核心 北溪管道,就此誕生 書中着重解釋,德國,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俄羅斯囚徒的 普京從上台一開始就在勾畫北溪了 1999年普京任俄羅斯總理,親自參與了俄羅斯天然氣公司和芬蘭石油公司一起舉辦的“管道修建可行性研討會” 普京要一條能直接連接俄羅斯和西歐的能源路線,但不清楚具體怎麼連,所以要進行複雜的可行性調查 2000年普京正式就任總統,同一年“俄歐管道計劃管理委員會就成立了”,包括管道立項、勘探、設計、融資等一系列問題,全都由該管理委員會負責 2005年,普京親自出席俄天然氣公司和巴斯夫、意昂集團簽署的修建俄歐天然氣管道的框架性協議,這也就是後來的“北溪管道” 2006年10月,北溪項目正式啟動 2011年項目完工,開始送氣 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歐盟毫無作為,對俄羅斯的制裁不痛不癢,相反俄羅斯以管道維護為由,降低北溪一半的輸送量,卻讓歐盟大為緊張 歐盟,成為普京的“囚徒”初步成型 由於北溪1號大獲成功,俄羅斯從經濟到政治影響力全都嘗到甜頭,於是2018年北溪2號開始修建,北溪2號的目標是把產能與輸送量,再提高1.5倍 2019年,美國駐德國大使第一次正式發函警告,立刻停止北溪2號的建設,不然美國將對相關公司實施制裁 2020年,北溪2號管道依舊在加緊鋪設 2021年默克爾多次與拜登通話,請求放過北溪,並於7月與拜登在美國會面,德美兩國就北溪問題達成最終協議 美國允許北溪繼續運作,但同時強調,一旦俄羅斯把北溪作為“政治武器”威脅歐洲,那美國將啟動全面制裁 至此德國已完全成為“北溪囚徒”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2022年9月26日,北溪管道被炸毀 “瑪麗恩”反覆強調的這條時間線,是為說明20年裡,德國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北溪囚徒的 在北溪問題上,德國始終是被動的一方,最終導致整個歐盟都很被動 普京只要在辦公室動動手指,整個歐洲都凍得發抖 瑪麗恩在《專供德國的致命陷阱:北溪管道》裡說道:十年裡我和多位俄國和德國的內閣官員深入交談,所有人都毫不避諱的告訴我,施羅德是普京鑽破德國防線的重要突破口 格哈德·施羅德,德國前總理,2005年施羅德下台後很快找到了“新東家”,擔任“北溪管道項目公司董事”,同時兼任俄羅斯天然氣公司的監事會主席,能公布的表面年薪高達百萬歐元 如此赤裸裸不避諱的做法引來全德國的批判,施羅德就像完成了普京交給他的一項重要任務,然後獲得了普京的豐厚獎賞 這是典型政治旋轉門的“貪污手段”,高官下台後擔任企業高管,領取高額報酬 可德國人是傻子嗎?明知施羅德和普京沆瀣一氣搞北溪,就這麼安靜的接受了嗎?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普京的形象,第二,北溪的好處 要知道在2005年普京的形象還是不錯的,和歐盟和美國都相處融洽,特別是911之後,美國全力反恐,打伊拉克打阿富汗,俄羅斯也成了美國反恐盟友里的一員,一塊幫美國反恐 所以2005年的普京對歐盟來說不叫威脅,叫朋友 另外雖然施羅德一下台就去俄羅斯那領高薪,吃香難看,但北溪確實給德國乃至整個歐盟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以前買俄羅斯能源走紅色線,要經過多個國家,這就繞不開一個東西:過路費 這裡撈3%,那裡加5%的,各種過路費一加上去,最終賣給德國和西歐的氣價就會貴不少 此外還有戰亂頻發,特別是烏克蘭那塊一直不太平,管道被破壞的概率較高,管道一被破壞就斷氣,就影響西歐能源供應 可北溪弄好後(紫色線),過路費問題全沒了,管子就是直接從俄羅斯到德國,不經過任何陸上國家,沒有過路費,能源價格也隨之下降,德國人和企業都撈到好處 而且北溪也更安全,沒有戰亂和管道破壞的擔憂 所以施羅德雖然吃相難看,但他做的事讓德國人民,德國企業,德國經濟都獲得好處,所以北溪做的相當順利 2011年,在北溪1號正式通氣的儀式上,整個歐盟都樂開了 花,歐盟11國領袖,再加上梅德韋傑夫一起參與了通氣儀式 施羅德在,默克爾在,呂特在,法國總理菲永在,大家都在,大家都很開心 當時的德國已成為歐盟實質性的老大,歐盟也逐漸走出“歐豬危機”的陰影,開始轉向復甦,俄羅斯也因北溪管道,外匯收入穩定增加,整個國家蒸蒸日上 北溪1號的通氣儀式上,幾乎也敲定了北溪2號的建設計劃 接替施羅德擔任德國總理的默克爾,完全按照“施羅德路線”走下去,甚至比“施羅德更施羅德” 如果施羅德是北溪管道的引路人的話,那默克爾才是那位真正的“建設者” 瑪麗恩在書中寫道:我和默克爾認識超過20年,她的個人傳記就是我寫的,我敢說我是世界上最了解默克爾的記者 在我看來,默克爾對於北溪的“渴求”,確實比施羅德更盛 施羅德藉助北溪,獲得大量財富 默克爾藉助北溪,獲得大量聲望 這是默克爾和施羅德的最大不同,施羅德貪的是財富,默克爾不貪財,但貪歷史定位 2006年默克爾上台之初,德國GDP是2.9萬億美元,2021年默克爾下台時德國GDP是4萬億美元 默克爾的執政,實現了德國GDP一萬億美元的跨越,這是默克爾名流青史的“歷史定位”,也是她最在乎的東西 而德國GDP一萬億美元的跨越,和一個穩定的廉價的能源供應體系密不可分,這也是默克爾“比施羅德更施羅德”,是真正北溪管道建設者的原因 但作者瑪麗恩也說:默克爾和普京打交道近20年,她又怎麼會不知道普京的野心呢? 但默克爾更相信,當俄羅斯和歐盟的聯繫如此緊密後,普京會逐漸改變的 這是典型的理想主義想法,認為經濟關係會決定政治關係,但大多數時候,政治是凌駕於經濟之上的,特別是對於俄羅斯這種國家來說,經濟是次要的,政治為主 默克爾理想的認為,普京不敢做出“出格”舉動,即便她了解普京對於昔日俄羅斯帝國的渴望,但“俄歐經濟”聯繫如此密切,普京一旦想行動,他就會因為顧及國內經濟崩潰而不敢去做 默克爾曾對瑪麗恩說:他(普京)想實現那些東西(俄羅斯帝國)的話,將付出俄羅斯經濟崩潰的代價,他是個很智慧的人,不會這麼做的 但顯然,默克爾理解錯了普京,或者說他高估了普京 而除了歷史定位外,默克爾更堅定的建造北溪管道,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形勢所迫 早在施羅德時期,德國就已經制定了一項基本國策“2020年廢核”,德國將徹底擺脫對於核電的依賴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爆發,促使默克爾加快了德國全面廢核的步伐,她不希望如此恐怖的災難發生在德國 瑪麗恩說:當時她和默克爾談了很多,默克爾告訴她必須採取務實的做法,來面對全面廢核的後果 所謂“必須採取務實的做法”,指的就是加大對俄羅斯的依賴,雖然我們不想過度依賴俄羅斯,但沒有辦法 如果你想要“全面廢核”,能源肯定不夠,那要麼問法國買電,要麼問美國買液化天然氣,又或者加深和俄羅斯的合作,買最廉價的天然氣 誰都知道俄羅斯可能存在風險,但那個風險沒有真正發生前,誰又都會抱着僥倖心理,選擇看起來收益最大的那個選項 2011福島核災後,是默克爾最強烈擁抱普京的時候,因為她明白德國想要“全面廢核”,需要的就是普京 而這就是普京想要的,上面說過普京想要的是昔日的俄羅斯帝國,想要吞掉烏克蘭,讓烏克蘭對西歐失去價值 北溪管道建成後,西歐大量的能源供應改走北溪,烏克蘭對西歐的重要性快速下降 烏克蘭對西歐的重要性越低,俄羅斯吞掉烏克蘭的可能性就越大 瑪麗恩在採訪政府內部高官時,官員曾明確的告訴她:只要北溪2號完工,俄羅斯就會入侵烏克蘭 因為北溪,實質上就是和吞併烏克蘭的計劃,直接掛鈎的 並且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的時候,普京對西方做了次“服從性測試”,結果證明西方並不真的在乎烏克蘭 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後,所受到的制裁,完全是隔靴搔癢,對俄羅斯沒有任何重大影響 反倒是吞併克里米亞後,俄羅斯短暫宣布“因設備維修問題”減少北溪一半的輸送量,讓歐洲大為緊張 克里米亞吞沒吞,和西歐人關係不大,可北溪一斷,物價漲一倍,就和西歐人關係很大了 2018年,克里米亞吞併已成既定事實,北溪2號開始如火如荼建設 普京對西方的“服從性測試”大獲成功,他確認西方不會為了烏克蘭做出實質犧牲,而這也驗證了普京“北溪計劃”的成功 2022年,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 俄國全面入侵烏克蘭,本該是另一個“克里米亞”的翻版,快速解決,快速拿下,快速公投,快速結束 美國雖然事先不斷預警俄國將入侵烏克蘭,但美國同時也做好的放棄烏克蘭的準備 換句話說,一開始美國並不打算深度介入烏克蘭 其實不光美國,世界十大強國,都不打算幫助烏克蘭,我幫大家回憶一下俄羅斯剛入侵烏克蘭時,世界強國們的反應 頭號強國美國:根據美國內部官員透露給華郵記者的消息,拜登要做的不是給烏克蘭援助武器,而是幫烏克蘭在波蘭建立流亡政府 二號強國中國:為難民贈送奶粉、棉衣、睡袋、帳篷、並呼籲和平解決爭端 三號強國德國:為烏克蘭贈送5000頂頭盔,這做法被批評為對烏克蘭的羞辱 四號強國英國:將為澤連斯基在英國建立流亡政府做準備 五號強國法國:澤連斯基拜託馬克龍撮合俄烏和談,什麼都能談,馬克龍聯繫普京,但通聯失敗,普京說他要去打冰球了 其他國家也都選擇了不摻和,諸如日本,送了1億美元人道主義物資,韓國送了1千萬美元,印度送了兩架運輸機的藥物 可以說俄烏戰爭剛開打時,全世界沒一個國家認為烏克蘭能守住,大家都覺得烏克蘭會迅速亡國 所以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表現出的其實是一种放棄烏克蘭的態度 而普京的目的,則是兩個,一個是吞掉烏克蘭東部四州(盧甘斯克、頓涅茨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併入俄羅斯 同時在基輔建立親俄傀儡政權,確保烏克蘭不會加入北約 也因此俄羅斯在最初確實是“收着打的”,也就是大家經常調侃的“大帝心善” 因為俄羅斯希望為後續的“傀儡政權”做準備,不願意將俄烏兩方打成血仇,他希望的是快速解決澤連斯基政權,儘量少的和烏克蘭人結仇,所以一開始在大舉入侵時,確實是收着打的 哪像現在俄烏雙方死了幾十萬人,這筆血債一百年還不清 在普京的劇本里,拿下基輔,搗毀澤連斯基政權後,建立親俄傀儡政權,跟着在烏東搞“入俄公投”,事情就會像2014年吞掉克里米亞時一樣 美國和西方會對俄羅斯展開進一步制裁,但俄羅斯會順利挺過去,並且俄羅斯手握歐盟的能源命門北溪,過個幾年,大家就會像忘掉克里米亞一樣,忘掉這次入侵烏克蘭 最終普京會達成吞併烏東四州,控制烏克蘭全境,同時還和歐洲保持高額能源貿易的目的 這是普京的劇本,但普京小看了烏克蘭,高看了俄軍,1小時22分速通烏克蘭,打成了1000天零1小時22分,也把俄烏雙方,打成了血仇 閃擊基輔失敗後,美國才從“放棄烏克蘭”,轉變到了“全力支持烏克蘭”,拜登從中看到了一個削弱俄羅斯的絕佳機會,於是動用了巨大的外交資源,一步步說服歐盟各國,軟硬兼施,要他們加入到全力抗俄的隊伍中 德國,也最終從只願意送5000頂頭盔,到後來連豹2坦克都送去了 瑪麗恩說:普京的計劃是近乎完美的,他為德國構建了北溪這個陷阱,並讓德國自願投身其中 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2022年烏克蘭真的在一周之內就被普京拿下,那今天德國一定還在和俄羅斯進行着龐大的能源生意 但普京他犯了所有野心家都會犯的錯誤,沉浸在自大的吹噓和佞臣的吹捧中,認不清自身實力,最終導致閃擊基輔的失敗 而早早被捕入“北溪陷阱”的世界第三、歐盟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也成了這場戰爭的最大輸家之一 2022年9月,波羅的海海面突然泛起大量氣泡,北溪管道被炸毀,事件調查至今沒有結果,但誰都知道炸北溪的兇手,是烏克蘭特種部隊在某個“西方神秘大國”的協助下完成的 自此也宣告北溪和歐洲二十年的關聯結束 從施羅德到默克爾,由於近二十年德國的發展政策與俄羅斯廉價能源的深度捆綁,導致今日德俄關係崩盤後,整個德國的發展政策也隨之崩盤 德國開始購買美國昂貴的液化天然氣,內部各項成本開始驟增,企業不得不轉向國外尋求發展,其中德國企業轉移去最多的國家,是美國 如今德國經濟連續第二年衰退,大眾開啟大規模關廠、裁員、降薪,財政部長被憤怒的總理辭退,明年3月就提前大選 對德國來說沒有一個消息是好的,即便明年川普上台戰爭有望停止,但德國和俄國的關係也回不去了,或者更直接的說,德國獲得廉價能源的時代回不去了,經營了二十年的德國發展政策都要推倒重來 這張俄羅斯為德國鋪設的“北溪陷阱”,最終讓俄羅斯和德國都掉入“陷阱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