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跨國婚姻 > 帖子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識
送交者: qmh 2007年06月10日11:28:51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相 逢 何 必 曾 相 識 (文: qmh)

 

(1)
幾年前在深圳,一位朋友陪我遊覽該市的民俗村。所謂“村”,其實是個公園。裡面有許多熱帶和亞熱帶植物,據說許多樹都是直接從雲南等地移植過來。林間樹後,建有各式各樣,不同風格的少數民族傳統民居。從路旁望去,隱隱約約好似一個個村寨。遊人沿園內的道路和標記,在南疆的土寨,或北國的蒙古包間穿行,領略各地風情。間或碰上寨子裡表演節目,便可悠閒地坐下體會一番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了。

儘管園內樹木很多,依然難擋夏季里南方烈日的酷曬和樹木間隱隱的濕氣。兩者在空氣中揉為一體,直讓人覺得悶熱。和朋友逛了大半天,早已又熱又疲,忽然遠處傳來一陣清亮、悅耳的笛聲,心頭一動,頓覺一絲清涼飄過,暑意和疲乏消了大半。循聲而去,只見路邊一個小小的涼亭,一位穿圓領衫,幾乎剃了個光頭的中年男子手握橫笛,站在亭內神情專注地獨自吹奏。一張方木桌上,擺着十來支長短不一,不同粗細的笛子,還有兩摞CD音碟。看見有人來了,中年男子沖我倆點了點頭,繼續吹他的笛子。一曲“春到湘江”終了,又拿起幾支短笛,慢悠悠地吹了幾段。我和朋友站在一邊,靜靜地欣賞。

擺弄完手中的短笛以後,中年男子才開口說話。閒聊中,知道他曾經承包過公司,做過老闆。後來公司破產,家也沒了。因為從小吹得一手好笛子,於是背起背包,開始了一杆竹笛走四方的生涯。從南到北,靠在街頭演藝賣碟養活自己,弄笛吹簫抒發情懷。他的CD碟上,一盤封面印有“流浪笛聲”,背面寫有一段介紹:“《流浪笛聲》是我流浪的心跡。有我的胸懷,有我的理想 … 表現了我破產下崗後的萬分痛苦和內心的鬥爭 … 再苦再窮,不偷不搶不騙 … 這合錄音是為喜歡我的笛聲的街頭聽眾和下崗朋友們錄製的。”。另一盤則是他與某省歌舞劇院民樂團合作錄製的碟子。我買了兩盤送與朋友,兩盤留給自己。

在我一度頗為困難的時候,我曾經安慰大洋彼岸擔憂的母親:兒子可以被難住一時,但不會被難倒一世。現在有時聽聽這位萍水相逢的吹笛人的笛聲,偶爾會想,這位浪跡天涯的吹笛人,像是一位有抱負,自謀生路不甘淪落的人,不知如今怎樣了?

(2)
我以前曾經住過的一個院子,裡面有三棟樓。我們家住的樓在中間,後面稍遠,最靠裡面的一棟,是作協的老樓。據說裡面住着幾個名人,有徐遲,姚雪瑩等,不過我一個都沒有見到過。我家正面的一棟樓里,則住着市歌舞劇院的部分演員和家屬。那時已是文革過後,以前一個單位一個院子,連機關帶宿舍一起的狀態有所改變。院子裡變得比較雜,不同單位的人多了,家家戶戶來往得少了。後來更是見縫插針,院子裡蓋了好幾棟新樓。昔日較為安靜寬敞的院子早已不復存在,不過這是後話。

一個下午,懶洋洋的閒着沒事。江城的夏天,總是讓人昏昏欲睡。晚上悶熱蟲咬睡不好,次日無精打采。白天太陽高懸,明晃晃、火辣辣地對着大地猛烤,無事不敢出門。正不知該做什麼好呢,忽然一陣清亮、悠揚的笛聲從窗外飄來。笛聲飄呀飄,好像跟着人在轉。從這個窗口飄到那個窗口,從一個房間飄到另一個房間。我好奇地朝窗外看時,笛聲卻停住了,仿佛一下子不知了去向。一會兒過後,又悠揚地響起,原來是從對樓的一扇窗里飄出來的。楊柳依依,碧水清波,千里江漢,萬世水鄉。笛聲迷人,不知不覺驅走了盛夏的炎熱,送來一幅魚米之鄉的詩情畫意。繞梁不絕,越聽越有滋味,越聽也越覺好奇。不由感到一種衝動,推門下樓,過去看個究竟。

對面是個老樓。三層高,斜坡式的屋頂,灰牆紅瓦,外觀已經頗為陳舊了。外面大太陽曬,樓道里倒有幾分陰涼,就是光線比較暗。上到二樓,只見左側的屋門大開,隔着一扇紗門,可以看見一位五、六十歲的長者,靠着牆迎面對着大門端坐。長者的對面坐着一位年輕人,吹笛子的就是這個小伙子。我那時還在大學讀書,不通事故。到了人家門口,看見師徒二人正在練習,才猛然感到自己的唐突,一時緊張,進也不是,退也不是。無奈長者已經看見門外有人,我只好硬着頭皮敲門,但願別人不會見怪。

長者抬手示意學生停下,自己起身過來開門。我鼓足勇氣,告訴他我的來意。長者身材高挑,面容和藹,聽我說明來意,先是露出一絲意外的表情,繼而輕輕一笑,把我讓進屋內。師徒倆練習的地方,在客廳邊上。那年月沒有空調,客廳里太熱,電風扇噪音大,客廳邊緣靠近過道與紗門之間,通風涼爽,也比較安靜。這就是為什麼長者剛才背牆而坐,面對大門的原因吧。長者讓我搬張凳子坐下,問我會吹笛子嗎?我照實說不會,但喜歡聽。正是聽見這裡笛聲美妙,忍不住過來親眼見識一下。長者又問道,學過其它樂器嗎?沒有,我答道。長者仰面笑了笑,說道,哈哈哈,不會沒關係。喜歡聽就好。說罷便讓我和他一起看他的學生繼續練習。

不知過了多久,學生練完了,我趕緊起身告辭。長者和他的學生把我送到門口,告訴我以後想聽曲子了,就到他家來看他們練習吹笛。我不好意思打擾人家,以後便再也沒有到長者家裡聽笛子了。反正窗子面對面,他們練習的時候,我坐在家裡就可以欣賞。後來,在院裡院外,也常常碰到這位教笛子的長者。有時候一個人騎着自行車,有時候和他的夫人、女兒一起。每次碰見的時候,他都要點頭微笑。二十多年來,每當想起這段緣分,美妙笛聲,長者風範,依然溫馨如昨。

(3)
我的家鄉有一座古琴台。

古琴台位於漢陽之濱,長江以北龜山腳下不遠的地方,正好遙望龜山。據說,春秋戰國時期,琴師俞伯牙來到當時的楚國,撫琴抒懷於龜山腳下。在山中砍柴為生的樵夫鍾子期聞其琴聲,謂其志在高山,意囑流水,二人遂結為知音。第二年,俞伯牙再次遊歷至此,聞樵夫鍾子期已經作古,遂至子期墓前,摔琴斷弦,誓不再操琴,以謝知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從此代代相傳。

我沒有去過古琴台。每次路過那兒,總是行色匆匆,忙於趕路。那時出門全靠公交車,擠上擠下,上了車不到目的地就不想下來。乘坐公交車路過那兒時,偶爾會若有所思地向着琴台的方向眺望,想象一下裡面伯牙撫琴,子期聽音的塑像會是個什麼樣子,品味一番“知音”二字的含義。

我對人和社會感興趣。所寫的文字,都離不開這兩個主題。這一年多來,在網上碼了點字,說說小故事,聊一聊人生感悟,文字背後只有一個“人”字。一位朋友說我的一篇文“充滿了人情味”,小愛說我的文“讓狂躁的人安靜,讓着急的人有耐心。”有緣人,萍水相逢可以成為知音。片刻的理解,可以成為永久的回憶。

啟明 2007.06.07.


----- 春到江南 · 蘇南小景 -----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5: 重貼我唱的陝北民歌---翻身道情
2005: 當男人愛上女人 (8)
2004: 思想者 (孩子是天使 之一)
2004: ZT bi(三)——by greenmythy
2003: 我用的橋牌叫牌體系(1)
2003: 我用的橋牌叫牌體系(2)
2002: 清點生活(ZT)
2002: 給別人留路(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