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海之後,朋友為我慶幸避過了前一陣陰雨連綿的壞天氣,可是他不知道,在丹麥的一個多星期里,才是“黑天暗地”的呢。因為是冬季,所以整個北歐都是夜長晝短,早上十點天空開始發亮,下午四點不到,就又暗了。更讓我不習慣的是,每天早晨出門時都細雨濛濛的,空氣中仿佛總有沒完沒了的濕潤。
去丹麥是為了參加ICCA的年會。除了公務之外的一個小心思,連自己的領導也都是明白的了。臨出發前,他說:柯雲飛,你終於可以親自去看看美人魚的故鄉了。
在我們的記憶里,丹麥就是一個白雪皚皚的童話的國度,那裡住着《海的女兒》。還沒有抵達哥本哈根之前,我的確存有這樣的想象。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在飛機着陸之後,我知道自己的想象是太過純粹的了。在11月底還只是丹麥的初冬,要到十二月中旬過後才開始下雪。
哥本哈根國際機場大約是我所到過的離市區最近的機場了,車程大約十五分鐘。我坐在出租車裡,開始和司機說起了話。司機聽說我來自上海,就顯得特別高興,他告訴我他的妻子也來自亞洲,是泰國人,他有個朋友的妻子則是北京人,然後他又說這個季節來丹麥的遊客很少,能夠利用的白天時間很短。而我,便是那很少的遊人之一。車子開始進入市區之後,司機說,在哥本哈根,除了鐘樓,幾乎很少見到六層以上的建築,而我看見的這些房子,每一棟都有好幾百年的歷史,而每年化在這些老房子的維修上的費用,都比新造一棟樓貴。這些在燈影里不很明亮的老式的傳統的北歐建築,讓我感覺很親切。同時這又使我想到自己居住的城市,那裡很多都是新的,新得沒有任何歷史可談,我心裡認為,新,也就意味着對過去一定程度的摧毀,而過去也必定包含着某些好的值得懷念的東西。所以,我對很多新的事物,始終保持着一定的距離。
歐洲最古老的丹麥王室最早創立於十世紀初,到了1397年,女王瑪格麗特一世則建立了丹麥、挪威及瑞典的聯邦,與逐漸強勢主宰該地區貿易的汗撒同盟相抗衡。後來經過幾場戰爭,挪威與瑞典分別獨立,1848年丹麥爆發了民主革命,次年,王室交出了大部分的政權,實行了君主立憲制。當我向丹麥人詢問當地的社會治安問題時,他們顯得有心忡忡,很多人告訴我,到目前為止,丹麥乃至整個北歐也都還是安全的,可是也許過兩年就不安全了,因為他們的政府總是跟在美國政府的政策後面,那些恐怖主義分子總歸要報復的—我對他們的坦誠感到很無奈,我們拿政治沒有辦法。
在我手頭的資料里,我知道哥本哈根北部Helsingor市有一座KronborgSlot(克隆堡宮),與瑞典的赫爾辛堡市隔海相望,而這座城堡便是傳說中莎士比亞筆下哈姆雷特遇見他父親亡靈的地方。有了這樣的驚喜,我便把找尋美人魚的日程往後挪了一天,因為美人魚是100%的遊客都會去的,而KronborgSlot不會,尤其是這個不適宜的季節里。克隆堡宮意為“皇冠之宮”,始建於1574年,1585年竣工。資金來自菲特烈二世國王(1559-1588年)對經過厄勒海峽船隻所徵得的通行稅。此堡由荷蘭建築師設計建造。宮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銅屋頂,氣勢雄偉,巍峨壯觀,是北歐最精美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風格的宮殿。
克隆堡宮歷史上曾兩度被毀:第一次是在1629年,整個宮殿及宮內陳設全被焚為灰燼,唯一倖存的是宮內的教堂。直到1637年才被修復。在修復過程中,宮內的結構有所改變,使之具有巴羅克建築風格,宮外的屋頂由原來的圓形螺旋塔頂改為現在的尖塔頂。第二次是在“北歐七年戰爭”期間,瑞典人於1658年-1660年占領克隆堡,將宮內洗劫一空。現在宮內的陳設全是根據當時的情況複製的。到菲特烈四世國王(1699-1730)時,加強了克隆堡宮周圍的防禦工事,宮殿也不斷得到修復。從1785年到 1922年,克隆堡曾被用作兵營。宮堡外圍的火炮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
宮內現收藏了大量古代掛毯和油畫。克隆堡宮還有一個“地下工事”設施。當時,從國王的臥室到地下工事有一條秘密暗道。遇有戰事,情況吃緊時,國王可以直接從臥室通過暗道來到地下工事,並由此遁逃他處。在地下工事裡有一座石雕像,名叫“丹麥人霍爾格”,他身穿戎裝,撫劍坐睡。相傳他是海盜時期的一名勇士,曾為丹麥立下豐功偉績。後因丹麥無戰事,故撫劍而睡。他之所以坐睡,是處於警戒狀態,一旦丹麥遭人入侵,他即起身執劍衛國。整個地下工事可容納數以千計的士兵,戰爭時期,士兵在工事內既可訓練,又可儲兵,並有箭垛,抵禦外敵。工事內設有貯存醃魚鹹肉的池子,供士兵食用。在工事一隅有個三角形的死牢。死牢陰暗潮濕,專禁政治犯。多少年來被囚禁在死牢中的人,除一瑞典牧師外,無一人活着出來。
我和同伴到達克隆堡宮時,正門正在維修。或許正因為幾乎沒有遊人,反而給了我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欣賞它。坐在臨海的窗下,眺望海對岸的城市,總是懷疑,數百年前的國王何以選擇這樣一個地方作為王宮。走在菲特烈二世國王的宴會大廳里,看見黑白相間的大理石地面,腦海里就出現了上上個世紀,那些優雅而奢華的宮廷舞會,腳步忍不住也旋轉了起來。友善的管理人員,竟然打開了宴會廳牆壁上的一扇秘密通道,讓我們體驗了一回國王緊急外出的心情。走到陽光下,回望整座城堡,關於哈姆雷特復仇的幽深的往事和傳說,便再一次從紙片上走來……
去丹麥之前,我又重讀了一回《海的女兒》,在安徒生所有童話故事中,這個是對我影響的最大的,在我以前很多文章里,我說它給了我對愛情的最初想象—美人魚赤足在刀尖上舞蹈的情景:美麗而慘痛。這個想象並不很健康,它讓我對愛情一直心懷渴望,卻又十分宿命。在我的內心,也一直期盼着與丹麥、哥本哈根、美人魚、安徒生做一次正面的接觸。
美人魚(Den Lille havfrue, 英文名叫: The Little Mermaid)銅像位於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海濱。遠遠望去,她恬靜閒雅地坐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上,走近了,才感覺她神情憂鬱,若有所思。銅像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似乎比我想象中的要嬌小。據說,這座銅像是由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創始人卡爾·雅可布森出資建造的。有一次,雅可布森在皇家劇院觀看首演的芭蕾舞劇《海的女兒》後,忽發奇想,他要為美人魚製作一座銅像。他感到安徒生的童話在藝術中已有芭蕾舞、音樂及油畫等形式,惟獨缺少一座雕像。於是雅可布森就同雕塑家埃利克森商量,希望埃利克森用雕刻藝術來表現美人魚。雅可布森還為此邀請埃利克森觀看了芭蕾舞劇《海的女兒》。埃利克森從芭蕾舞劇中獲得靈感,並構思了銅像的形態。當時有種說法:芭蕾舞劇的女主角艾倫·帕麗絲(Ellen Price)是埃利克森雕塑美人魚的模特。事實並非如此。埃利克森把他的妻子作為模特,鑄成了這座美人魚。
美人魚銅像從1913年在長堤海濱落成至今,已有80多年歷史。她吸引了無數的遊客,也逐步成為哥本哈根的標誌。原本是想和銅像認真地留個影的,無奈天公不作美,冷得實在不能多呆一秒鐘,且海邊風浪太大,也無法真切地撫摩到。回到車廂里,對着銅像發呆:安徒生本人的戀愛經歷幾乎都是以失敗而告終的,他是否想通過美人魚的愛情向我們做一些暗示?善良、美麗、富有犧牲精神,並不一定能夠贏得現實中的人心?美人魚化作了泡沫,升向天空,她在期待幾百年後的靈魂,那麼那個打動她也傷害了她的王子呢,他會幸福嗎?如果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他會安心地過他自己的日子——閱讀,時常讓我很累,我會在作者編寫的故事裡徘徊很久而不能自拔。
在那一刻,我開始想念上海,想念留在那裡的家人和朋友。我也知道有人在那裡真實地等待我的回歸,也許不是童話般的最愛,卻是在合適的時候,合適的地方出現的合適的人。他說,希望你把美人魚的傳說一起帶回來。我說,我不會把她帶到平常的日子裡,我會把她留給文字,留給那些仍然在成長的有着很多幻想的女孩子。他笑了,很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