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跨國婚姻 > 帖子
《飄》越七十年(二)
送交者: 小飄 2010年02月11日07:23:39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Never an Absolution ?

南方的種族關係,至今微妙。。。內戰已經結束將近一百五十年了,民權運動也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往事。今年,就在講述南北戰爭的電影《飄》上映七十周年之際,美國人民第一次將一名來自林肯的故鄉,幾年前還名不經傳的junior senator送入了白宮。

世道似乎已經悄悄地改變。。。然而美國黑人和白人那種互相依存,卻往往不能信任的情緒,仍然在美國南方找到它的活化石。

很多《飄》的讀者都注意到書中對黑人奴隸的描寫。再忠心耿耿的黑媽媽,即便她有資格跟斯佳麗小姐頂嘴,管束小姐的淑女舉止,也只是傳達她那白人女主人的道德標準,而非她自己的主觀意志;House slave波克大叔頭腦簡單,沒了主人指揮就失去了方向;小女僕Prissy更是個“大話精”,在電影裡主動要求為玫蘭妮接生,卻幫了一串倒忙。從書中白人主人翁眼裡,他們更像家裡圈養的寵物,而非獨立的人。相比十九世紀上半葉斯托女士的Uncle Tom’s Cabin中對那凡事都以主人意志馬首是瞻的湯姆大叔寄予的同情,《飄》的描寫卻顯得對這種主奴安排理所當然。

(Mammy and Scarlett)

 (Uncle Pork)
(Prissy and Scarlett)
有趣的是,這本放在今天要被稱為politically incorrect的小說,至今暢銷,讀者中,有白人,也有黑人。作者Margaret Mitchell是個土生土長的南方女子,對周圍社會的種族關係洞察入微,如果《飄》的小說里的南方紳士淑女都要發揚騎士風度解放黑奴,跟中國二三十年代富家子弟一般,積極要求跟自己優越的出身劃清界限,勇走土地改革的革命之路,那麼該小說恐怕淪為說教,現實性大大打了折扣。《飄》畢竟是一本以南方人的視角和經歷看內戰的書,不是《青春之歌》。小說作者或許不想強加自己的看法在其中,或者也不知不覺地被自己時代的潮流所局限。

一九三九的佐治亞州和美國很多州一樣,還處在Jim Crow 法的時代。蝦有蝦道,蟹有蟹道。學校是隔離的,教會是隔離的,餐館是隔離的,neighborhood/社區更是隔離的。亞特蘭大的主幹道是Peachtree Street, 算是白人的地盤;Downtown與之交接的是Auburn Avenue, 南方黑人親切的稱之為 “Sweet Auburn”。 日後的民權運動的主帥Martin Luther King, Jr. 就生於 Auburn Ave的五百零一號弄,他父親是黑人會眾經常做禮拜的Ebenezer浸禮教堂的牧師。金博士是家裡第一個男孩,他父親老金在他出生時高呼“哈里路亞”,喜悅的心情響徹Sweet Auburn。
(Sweet Auburn)

金博士十歲的時候,《飄》在亞特蘭大首映。當時扮演黑媽媽的Hattie McDaniel 和扮演Prissy的Butterfly McQueen卻不能作為主演人員在Loew大戲院接受觀眾的歡呼,因為那是個White ONLY的戲院。扮演Rhett Butler (白瑞德)的Clark Gable為好友Hattie McDaniel打抱不平,威脅要抵制首映式。Hattie McDaniel最後勸Clark Gable息事寧人,以大局為重,寬宏大量地成全了首映式的黃金組合出場,自己退後成了幕後英雄。Hattie McDaniel也許在銀幕上讓百萬觀眾痴迷,白人觀眾走出劇院後,卻未必願意邀請她登堂入室,共進晚餐。Hattie McDaniel最後捧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成了黑人在好萊塢主流中獲獎的第一人。多年後,黑人演員連番在好萊塢屢獲小金人,都免不了感謝Hattie這位前輩為他們開路。當時,很多三四十年代的黑人民權人士譴責她在銀幕上演女傭人給黑人形象抹黑。Hattie回答很實在,我演女傭人周薪七百美金,還能給觀眾帶來歡樂,當女傭人周薪才七美金,無人知曉,你說換了你,你做何選擇?

金博士和他的教會也參與了《飄》的首映式遊行,他父親老金牧師組織了黑人聖樂團,十歲的小馬丁路德金頭戴一墨西哥大圈帽,坐在最前排,身邊的父親手持吉他和其他打扮成莊園奴隸的教友們一起演唱。那一周,亞城民眾載歌載舞慶祝三天,舉行了大型化妝晚會,很多觀眾穿着南北戰爭的南北軍的軍裝,南方閨秀的華服,參加慶典,時光仿佛倒流到1861的春天。。。

Margaret Mitchell從《飄》的出版權和電影改編權獲利頗豐,也從此為名聲所累。雖然她沒有公開對種族隔離表明任何態度,她私下卻給亞特蘭大的黑人大學Morehouse College捐了一筆不小的捐款。日後,金博士和一系列黑人中產階級的中流砥柱將從這裡畢業,改變了他們的種族的地位。

今天的亞特蘭大,Jim Crow法早就被廢除了,學校,餐館,電影院,教會也都向所有種族開放。白人和黑人仍然傾向於保留着各自的社區,以自己習慣的方式崇拜上帝。Peachtree Street仍然是主幹道,兩邊各大企業的總部林立,很多高層管理人員在最近三十年來有了黑人的身影。Sweet Auburn改名馬丁路德金大道,兩邊街道仍然保留着五六十年代的風貌,很多黑人在地鐵口和街心花園發揚他們的說唱藝術傳統。Margaret Mitchell長眠的Oakland公墓旁,許多無家可歸的黑人仍在社會底層掙扎。

六十年代亞城的公立學校開始接受黑人學生 (integration),白人家長卻開始搬到郊外,由於無法抵制政府跨學區將黑人學生轉送到白人社區上學, 市區里私立學校如雨後春筍一般在六七十年代蓬勃發展,緣由大家心知肚明,儘管如今學校都宣稱他們的辦學初衷是滿足要求學校灌輸宗教信仰的中產階級父母的呼求。現實中,如今的亞特蘭大市區內已經沒有一所能讓重視教育的中產階級滿意的公校了。亞城南面,傳說中的Tara所在Clayton屯的公立學校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學生需要聯邦補助午餐。最近兩年因教育局辦學不利,居然失去了accreditation。

政治上,黑人社區不再沒有話語權。自從七十年代亞城市長選舉選出第一名黑人市長Maynard Jackson之後,最近三十年來,亞城市政廳一直在黑人手中掌管。經濟上,黑人社區似乎兩極分化嚴重。黑人入大學受到了不少為了補償原先種族歧視而設立的Affirmative Action等傾向性優惠,很多時候結果不免矯枉過正。一些出身律師醫生家庭等優越家庭背景的黑人申請人還能拿獎學金上常青藤,而工薪階層出身的白人孩子反而還得貸款上學,至於這個中的公平,就不是一兩句能解釋的了。另一方面,移民的墨西哥人逐漸奪走了很多黑人傳統的勞工機會,貧窮的黑人在單親家庭(生育五六個孩子,個個孩子的爹都不一樣),高犯罪率的惡性循環中掙扎。當地白人將這筆社會問題算在六十年代約翰遜總統發起的Great Society改革的頭上,痛斥社會低保讓將黑人社區分化,鼓勵不少人不求上進,坐享其成。可想而知,如今奧巴馬主張的醫療改革在南方得到了非常相似的反應。

其實,很多事情的緣由往往不能一句話簡單概括,就好象我們小時候讀的大陸編輯的的歷史教科書往往將某些歷史事件過於簡單地概括成一小段考試要檢測的“歷史意義”。一部南北戰爭無法簡單的用廢奴主義來解說,大部分參加Confederate States (南方)的士兵都沒有蓄奴,也談不上為維護奴隸制而戰;Union一方(北方)也未必是解放黑奴的拯救天使,至少難以想象當時有如此眾多不相信給予黑人平等權利(Negro Equality)的北方白人願意為解放在當時很多白人眼中低人一等的有色人種而流血犧牲。太多的政治因素促成了葛底斯堡的血流成河,將亞特蘭大大面積市區夷為平地的大火,以及謝爾曼領導下的北軍在佐治亞州(GA)和南卡羅萊納州(SC)的焦土政策。這為了Greater Good而作出的軍事行動在南方人心裡打下了永遠的心結。

當我第一次踏上佐治亞州的紅土時,我在公婆的家裡遇到了一個黑人老太太瑪麗。一九五幾年,她十幾歲的時候到我先生外公外婆家幫傭,照顧當時幾歲的婆婆。在瑪麗眼裡,如今都六十歲的婆婆,永遠是她的泰莉小姐。婆婆把瑪麗介紹給我時,強調瑪麗就像她自己的親人一樣(she’s like a family member)。瑪麗和婆婆處得真的跟家裡人沒區別,隔三差五就要通電話。婆婆動手術,瑪麗不管多忙都過來看她。我們的婚禮自然請了瑪麗和她先生一家,在滿堂以亞裔和白人的賓客中顯得特別突出。瑪麗看不起亞特蘭大市區不務正業的黑人,教育子女的宗旨是“Don’t you shame your race。”瑪麗出生於種族隔離的南方,成長在民權運動的漩渦中心,親見奧巴馬總統上台。如今七十幾歲的她,辛苦工作了一輩子,管教子女。如今她的幾個孩子都過得很不錯,讓瑪麗也很驕傲。

你可以說瑪麗和當今最高法院大法官Clarence Thomas以及喜劇演員Bill Cosby一樣,都是Uncle Tom。也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和過去和解,走自己的奮鬥之路。自己過得好,就是對當年種族主義最好的回擊。

待續。。。。。。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6: 雲老闆,蒼茫大地老闆,店小二來啦~~~
2005: 格魯吉亞民歌[蘇麗珂] -中央樂團合唱團
2005: 重播風行歐洲多年的俄國流行歌曲[路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