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跨國婚姻 > 帖子
水滸之旅: 高唐州風情
送交者: 水泊梁三 2003年09月24日20:58:57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由於高唐人民長期休養生息在這塊土地上、世代美德相傳沿襲成習,所以逐漸形成了高雅的風尚、文明的禮儀、良好的習慣,表現出勤勞、憨厚、質樸、純真的特點。

  (一)鄉風民俗
  高唐的民俗分為生活、生產、禮儀、節慶等幾個方面,大體與魯西北的風俗相同。

  1.生活習俗

  飲食。早年縣內大部分居民全年以高粱、玉米、穀子為口糧,以餅子、窩窩頭為主食,有時吃萊棋餾(萊糰子)、發糕。早晚兩頓玉米白粥或小米稀飯,多用蘿蔔或菜佐餐。連年過節或來客人時才食用白面。麵食以饃饃、咸卷子、烙餅、麵條、水餃為主,兼以疙瘩湯或胡辣湯熬萊佐餐。人們的口味以咸為主,輔以酸、甜、麻、辣。

  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人民生活逐漸提高,主食逐漸以白面為主。各種蔬菜俱全。特別是大棚菜的發展,使高唐一年四季水果菜蔬不斷。

  全縣居民用來有飲茶的習慣。飲茶不僅僅是招待來客的必備禮儀,而且是大部分高唐人的嗜好和生活習慣。多用茉莉花茶。茶葉銷量較多,僅縣城就有茶莊十幾處,其他所有副食攤點,均銷售茶葉。解放前,除喜慶大宴外,一般不飲酒,近年來,嗜好飲酒者越來越多,而且酒的檔次也越來越高。

  服飾。解放前,高唐大多數農村男耕女織,家家紡線織布,所穿多是純棉粗布服裝。樣式男為對襟褂、大擋褲,女為右大襟褂、抿腰大檔褲。色澤夏為白、紫花色(即赭色,為一種棉花的天然色),冬為黑、灰、藍。近年來,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再無人穿土布,流行時裝進入農村,樣式、質地已與城市基本相同。

  居住。舊時城鄉住宅多為四合院。北房5間一般由長輩居住,其中中間3間住人,東西各一單間作庫房。中間3間又分兩明一暗,明間(外間)作客廳,暗間(裡間)住人。客廳內設條幾、八仙桌,兩邊各配有一把椅子。東西房一般3間,也有的有南房3間.由晚輩居住。大門一般設在院的東南角或西南角。大門內有影壁。舊時住房為土木結構平項,用麥秸泥塗頂及四壁。大多數居民睡土炕,極少睡床。現在,房舍多為磚石結構的瓦房,多住北屋,不住偏房。土炕也巳少有。用具多用沙發、茶几、組合櫥等現代家具。

  舊時,交通工具是毛驢、木輪車;運輸工具是獨輪車或肩挑入背。現在自行車、摩托車、機動三輪車、拖拉機、汽車充街填巷,多不勝數。

  2.生產習俗

  高唐縣是農業縣,大多數居民以農業為主。所種作物,自元明以來一直以棉花為主。所產棉花"甲於齊魯",除自用外大部分銷往濟南等地。另外,兼種小麥、玉米、穀子、黃豆、雜豆、芝麻等。

  家庭分工是男耕女織。男人在田間勞動,女人除摘拾棉花外很少參加田間生產。為不誤農時,在鋤棉花、麥收季節,婦女外很少參加田間生產。為不誤農時,在勘棉花、麥收季節,婦女送飯田間,手擔肩挑,白餅、鹹蛋、稀飯、豆湯,別有一番情趣。一年四李,夏秋較忙、春冬較閒。農閒時,或趕集上店,或太陽下聊天。廣大農民多為靠天吃飯:風調雨順為好年頭,收成好些、收入多些;遇到水旱蟲災,求神保佑,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很差。

  全縣工業極少,城內只有一家鑄鐵鍋的作坊,手工業多是農、家具的維修。

  3.禮儀習俗

  ①生兒育女。嬰兒落地,俗稱添喜或添人。婦女生孩子叫“占房”、“坐月子”。孩子生下第三天,要去親家報喜,外婆帶雞蛋、紅糖、江米前去看望。至第六天、第九天時,至親好友前去看望。第十二天(多提前一天)時十分隆重,所有親朋好友皆去祝賀,送雞蛋、紅糖,外加香油果子,中午設宴慶祝,叫“做十二”。孩子長到一周歲時,親友紛紛送衣服、布料,舉行“抓周”,宴請賓客,稱“做生日”。

  ②祝壽。老人從50歲或60歲開始祝壽,兒女親戚送禮品。最隆重的是66歲和77歲。66歲要連續祝壽3年,於65歲、66歲、67歲的農曆六月六日,兒女至親送白麵餅和熟肉,稱“餅卷肉”,叫做“六十六吃塊肉”;77歲於農曆七月七日送雞祝壽,叫做“七十七吃只雞”。

  ③喬遷。居民遷入新居,親朋好友前去祝賀,送雞和各種炊具為禮品,名叫“溫鍋”。

  ④婚喪嫁娶。兒女成親,親朋送錢以示祝賀,叫做“隨禮”。也有送喜帳、被面等用品的。死人時前去弔唁,叫“弔喪”;出殯時送花圈、挽帳或錢。

  ⑤相互見面時打招呼,多問"吃了嗎?"旺相吧?""壯實吧?"有客來訪,入室讓座,以右為上;落座後即遞煙沏茶。中午設宴,客人上坐,找上陪客人。用菜由主陪引導,酒過三巡,開始敬酒。吃飯時,陪客者要等客人吃飽方可放下筷子;而後飲茶聊天。送客時讓客人先行,送至大門口。

  4.節日習俗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俗稱"過年"。鞭炮晝夜不止,黎明前一家人吃團圓餃子。飯後向長輩拜年。拜年即向長輩磕頭,由族內至全村。人人穿新衣戴新帽,說說笑笑,熱熱鬧鬧。農曆初二至十五上墳祭祖,走親訪友拜年。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家家吃水餃、元宵。連續三天玩龍燈、跑旱船。秧歌隊、高蹺隊、竹馬隊巡迴村鎮表演,或到縣城匯演,開展多種文娛活動。農曆正月十五日晚上,家家戶戶四處點燈;縣鎮舉辦燈會,燃放各種禮花、鞭炮,十分熱鬧。

  農曆二月二日。俗稱"二月二龍抬頭",從此大地回春,土地解凍,始發雷聲。舊時,太陽未出以前,農家用草木灰在滿院劃圓圈叫"打囤",預祝豐收。家家炒食豆子,本地叫"蠍子肚",認為只要吃了炒的豆子,一年內免遭蠍蜇蟲咬。

  清明節。清明是傳統節日。學生郊遊叫"踏青"。農村上墳祭祖,機關學校祭掃烈士墓,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端午節。農曆五月五日,俗稱"五月大五",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門庭插艾枝,坑席底下放艾葉;吃水餃、粽子、雞蛋,以除災、免禍、避邪。

  農曆六月二十四,關帝生日,雨節。

  農曆七月七日,乞巧節。女兒乞智賽巧。又為牛郎織女相會日。

  農曆八月十五日,中秋節。為一年大節,也稱小年。合家團聚,家人飲酒吃月餅、梨、蘋果,觀賞明月。節前親友互贈月餅、水果、煙、酒賀節。

  農曆十二月初八日,稱臘八。這一天吃臘八粥,泡臘八醋(將蒜瓣泡入醋中,可為水餃佐料)。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日,為"辭灶"。俗語說"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西天"。以糖藕祭灶王,然後焚灶王像。

  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有時為二十九日),為"除夕"。俗稱年三十。上午貼年畫、對聯,安放祖宗牌位,請家堂;中午吃菜;下午包餃子;晚上吃同煮的餃子與麵條。除夕之夜,一家人團聚,飲酒,看電視,燃放鞭炮。院內四處點燈,有的整夜不睡,叫做"守歲"。深夜12時以後,家家放鞭炮,煮農曆正月初一早晨吃的餃子,鞭炮聲至天亮不斷。

  (二)花姑節

  農曆正月二十八為花姑節,是高唐縣獨有的傳統節日。此節來歷於花姑的傳說。
高唐縣是從北京至南京大官道的必經之路,為歷來兵家必爭之地。元末明初戰火不斷、尤其是"靖難之變",使高唐深受其害。田地荒蕪,十室九空,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某年正月二十八日,的夜晚,一位仙女乘祥雲而來,降於一片荒地上。當夜搭起房屋修起圍牆,等第二天入仍從睡夢中醒來時,發現了一座神奇的住宅,一位美麗的姑娘正在忙着整治土地。美女樸實大方,所着衣服華麗結實,質地非絲非麻,柔軟、舒服、挺括,具自然之美。姑娘告訴人們衣服為棉紗所制。人們十分羨慕,提出要向花姑學習種植棉花。

  春暖花開,姑娘帶領大家平整土地。棗樹發芽了,他們播下棉種,提苗鋤草、整枝打杈。秋天,奇蹟出現了:棉花開了,似一片片白雪。收穫了,人們歡天喜地。冬閒時,姑娘又教人們紡紗、織布。人們做衣、做裙、做褲、做褂,人人歡天喜地,尊姑娘為種花老師,親切地稱她花姑。

  從此,高唐人家家植棉、戶戶紡織,除供日穿棉衣、夜蓋錦被所需之外,還能換來糧食。之後,高唐人民便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幾十年過去了。高唐人富了、發家了,而花姑卻老了,兩鬢染霜,背駝了、腰彎了、行動不便了,漸漸地合上了雙眼。人們來到花姑的院內,長跪地上,大放悲聲。為花姑舉行了隆重的葬禮。

  人們銘記着花姑的美德,傳頌着花姑的故事,世世傳播着花姑的植棉技術,代代相傳以至延續至今。老人們為教導兒女成家立業,記住上一代人的心願,種好棉花,所以在兒女新婚時總要在洞房鋪設的被褥中放進一把"娘花"(籽棉)。相沿成俗,至今尚存。

  人們在花姑的宅旁、建了花姑廟,塑了花姑神像。每逢農曆正月二十八日,人們齊集廟內焚香燒紙以示紀念。此廟建在高唐城西門外,老年人尚有記憶。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八日,都要舉辦花姑廟會。農村家家煮麵疙瘩、面葉、麵條食用。疙瘩,意為棉桃;面葉,意為棉葉;麵條,意為棉枝。以此紀念花姑,祈求棉花豐收。

  時間流逝,習以為常。農曆正月二十八月遂成了高唐所獨有的節日--花姑節。
高唐至今有句農諺:"收花不收花,須看正月二十八。"據說,農曆正月二十八日這一天如果是晴空萬里,意為花姑喜悅,預示着本年棉花豐收;如果是陰天,則為花姑不喜歡,本年棉花可能不會大豐收。

  勤勞智慧的高唐人民,不僅創造着燦爛的物質文明,同時也創造了美麗、動人的傳說,從而大大促進了高唐的精神文明建設。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2: 中國人,你們怎麼了?
2002: 哪一份愛情沒有期限呢?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