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東梅 毛澤東的外孫女和一本書及一個展覽(2) ZT |
送交者: 夢田 2003年12月25日21:17:09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
我們的談話,從她的經歷開始。 4歲時進京參加外公的追悼會,在靈堂里哭得驚天動地第一次走進中南海外公生活過的地方,是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 她1972年出生於上海,兩歲到6歲,是和外婆賀子珍一起生活。 她在她的書裡寫到了那所位於上海湖南路262號的三層洋房。偌大的房子裡,家庭成員只有祖孫兩人,其餘就是工作人員了。她的童年,是在寂寞中度過的。一直受精神和病痛雙重折磨的外婆,很少講話。童年時,她的最要好的伴侶,是帶她的保姆。外婆的家,外面的小朋友不能隨便進來找她玩,她也不能隨便出去。“小時候,我一個人出門買根冰棍都是件‘壯舉’。”帶着一點調皮的笑容,孔東梅說。在寂寞中度過人生初年的女孩到今天也不是那麼喜歡講話,卻不乏小小的幽默。 外公逝世的1976年,她4歲。她被父母接回北京參加外公的追悼會。小小的人兒,還不懂“死”的含義,更不懂外公的死對自己的家、對中國乃至世界意味着什麼,卻在外公的靈堂里哭了個一塌糊塗,驚天動地,大人怎麼哄也止不住,工作人員只好把她抱了出去。 6歲,她被父母接回北京上小學。這一年的9月7日,外公逝世兩周年的前夕,她被爸爸媽媽帶着,去天安門廣場的紀念堂祭奠外公。這是她第一次見到外公,雖然已是遺容。 第一次走進中南海外公生活過的地方菊香書屋,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是以一個參觀者的身份。留在腦海里最深的印象,是外公的儉樸,那是一種帶着中國農民千百年來勤儉節約的生活觀念和生活方式烙印的儉樸。她記憶最深的物品,是外公的睡床。那個寬大的木頭床,靠外一側的兩個床腳用兩塊小方木塊墊了起來,一側低,一側高,一半是書,一半才是外公睡覺的部位。在家時媽媽就對她講過,外公有睡覺前看書的習慣,可直到親眼看到了外公的床,她才對外公對書的愛,所讀之書數量的巨大和內容的廣博,有了切身的感受。十多年後,她的公司,承擔了籌辦《領袖家風》展覽的任務,本來的規劃只是一個圖片展,她提出增加實物的展出。她的提議,經有關部門批准後,她首先就想到了要複製這張床。最後,她複製了菊香書屋的大部分陳設。 她還向韶山毛澤東紀念館借出了幾十件外公用過的遺物在《領袖家風》展上展出。也是少年時代對外公生活過的地方最深的印象使然嗎?這些遺物的大部分,展現的也是外公的儉樸。那條打了54個補丁的毛巾被,那件經過舊布拼接的舊棉毛衫,那些磷皮盡脫的火柴盒,那張比平常只多兩個菜的生日菜譜……她一次次看過這些遺物,每一次都感慨萬千。這些遺物向她,也向這個世界講述着一個偉人的生活習慣和作風,更講述着一個過去了的時代。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