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
萬維讀者網 > 跨國婚姻 > 帖子
最後的“九大碗”
送交者: 82年的礦泉水 2004年06月14日09:44:02 於 [跨國婚姻] 發送悄悄話

但讀此文,須了解什麼是九大碗。所謂“九大碗”者,即九碗豬肉是也。惟九碗豬肉內容不一,做法各異。其稱“大”者,蓋“九大碗”一般見於農村婚宴喜慶場合,非平常時節所能吃到,故冠之以“大”來區別。又中國人以“大”為榮,譬如滿清號稱“大清”,朱氏王朝號稱“大明”,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也依然硬挺着脖子自稱“大宋”。風氣所及,就連少數民族的可汗,明明屁股大點地方,終年飛砂走石,也叫自己“大汗”。
  東亞文化也即漢族文化余脈,你看今日之韓國、日本,豈不是也稱“大韓民國”“大日本帝國”?不過這兩個學生後來東西方文化兼收並蓄,在雜交中突起而為經濟強國,令人不可小覷。
  如是不免扯得有點遠了,還是回頭來說“九大碗”吧。
  我在《窮吃宴席》中談到,文革中先是響應號召,糊塗造反。後來無事可干,便糾集身懷藝術細胞的同學,組合宣傳隊四處巡迴演出。一面“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大旗,由謝君等人輪流手持,在北風中獵獵飄舞。所到之處,男女隊員傾情演出,工礦、農村遂以宴席款待。
  
  再後來下鄉當了農民,雖說頂戴花翎鐫刻“知青”二字,但享受額外照顧也就大約半年多的光景。當時每月大米、清油、肉食定量供應,雖然不多,比較純粹農民,卻是多些豬肉的滋味,讓他們很是羨慕。待年終生產隊決算,知青正式進入農民行列,所有優待便一律取消。日子久了,才知道腸子缺乏豬肉,人會漸漸變得格外困窘。
  農民的情況各有差異,養豬運氣好的,一年裡殺一兩頭肥豬,可以換成肉票,陸續反購回來油膩肚子。背時倒灶的,養豬豬死,餵雞雞瘟,一年到頭就難得吃上幾次油葷。
  知青大多沒有養豬的經驗,也缺乏耐性;再說了,自己尚且照顧不好自己,一天到晚煩躁躁的,哪有精力去弄個小豬兒來養着,還要巴心巴肝盼它慢慢長肥?好在家在城裡,政府發給肉票,爹媽哥姐總是有點肉吃,實在“寡”得受不了啦,就厚起臉皮回城一趟,賴着打頓牙祭。
  鄉下人無處可去,吃肉全靠自己。無論運氣好壞,骨子裡其實個個缺乏油氣,倘若有些差異,莫過是程度深淺而已。
  但鄉下人有一機會,可以相對痛快的吃到較多的豬肉。每逢誰家打發閨女,或是迎娶媳婦,再窮的人家,也要設法操辦幾桌酒席。別一地方如何叫法我不清楚,在我下鄉的村子,以及附近方圓很廣的區域,這種婚宴有個特別響亮的名稱,就叫做“九大碗”。赴宴者走在路上,有人問他所去何為?則一概興高采烈地答覆,吃九大碗去!
  能被邀請吃九大碗的,必是有些身份的人物,無論男女,都是當家的主子。遇着殷實人家的婚宴,沾親掛戚的女眷,一大早就要抵達喜慶人家的柴門,主人家必就準備有醪糟蛋一類的早點,熱絡絡的送到你手上,便就熱乎乎的吃了。
  這些女人的任務,是要相幫着接待前來賀喜的客人。氣派一點的人家,當天的酒席,總要擺個一二十桌。飯桌有限,人分數批,此桌吃罷,彼又登場。一時間人來客往,迎新送舊,撤席布菜,招呼應酬,便成了這些女人的工作。這在當時,便要算很有面子的事情。即便因為操辦過度,弄到後來大吃稀飯,也要咬緊牙關硬挺過去。
  我下鄉時,恰逢寄居在一戶比較富裕的農家,又恰逢他家打發閨女,主人就提前知會我說:“明天吃九大碗,你別走了。”
  當時我已經數月沒沾豬肉,正在“寡”得難受,自然不想拒絕。只是這九大碗如何一種吃法,我就不大清楚。
  惦念間已是黃昏時分,便見進來三位廚師,一老二少。老者甩手走路,少者則挑兩擔辦席行頭。聽人言說,師徒三人俱是對麵茶山碥人氏,常年與人操辦宴席。碗筷籠屜歸他提供,主家只需自備食料。
  一頓九大碗最終辦成何種景象,取決於兩個條件,一是廚子的手藝,二是豬肉的數量。鄉下人吃九大碗,豐盛是第一位的,其次才考慮味道。但二者的關係也就微妙。倘若來客能吃到酒足飯飽,他必要挑剔味道,打着飽嗝說,這手藝可以,廚子的聲譽立刻不脛而走;否則一句“份量倒是充足,只是手藝差矣”,能令廚子名聲掃地,生意也就敗了。又倘若主人不是殷實人家,能夠支持廚子操刀的豬肉數量甚少,來客不能盡興,礙於情面,不便評點主人高下,便要特別拿了味道說事,飽嗝自然是無從打起,但讚頌與抱怨卻是必然有的。或雲“份量雖說少點,但味道可以”,有此褒獎,廚子不算白忙。最倒霉是“什么九大碗喲,手藝太差”!一世英名,料不定便毀於一旦。
  故而廚子一到主家,必先了解豬肉數量,看每桌攤派多少。肉多有肉多的做法,肉少則有肉少的講究。大約一桌能有個四斤豬肉,最是合適。少於三斤,便難免捉襟見肘。
  卻說當天晚上,那師傅率領兩個徒弟,搭起一個臨時案桌,拿了數十斤豬肉一陣宰割,就聽見剁肉聲一直響到深夜。這邊兒就拿了籠屜在河裡洗淨,往灶間裡燒它一片旺火,但凡需要提前烹製的品種,比如酥肉、丸子、糖醋排骨,當天晚上便要做好,擱在一旁備用。
  如此忙到半夜,手腳快的,即已大體就緒。抓緊時間歪上一覺,睡至凌晨時分,又再次起床生火造飯。
  待天色大明,前來吃“九大碗”的,便開始陸續抵達現場,由主人及委託的婆子們出面接待,男人是茶水、香煙,女人則款以自家生產的糖豆、花生之類。來客人人臉上布滿笑容,衣服較往日穿的新鮮,猛可一看,相貌便有幾分氣派。真是應了一句俗話:人靠衣裝馬靠鞍。
  隨着來客不斷增多,氣氛漸漸熱烈,常聽有人喊一嗓門:“劉三爺!早——”“胡二爺,好久不見啦?”更有女賓客帶的小孩,一來便三五成群竄在一處,滿地壩里瘋耍,拿一串銀鈴般的笑聲,四處飄蕩。間或就打起來了,便見一小孩哭喊着奔跑過來,扯住女人的衣襟告狀:“他????打我!”那邊兒就呼應一聲:“他搶老子的花生!”
  
  到了大約10點來鐘左右,“九大碗”正式拉開序幕。那年月不興放炮,但喜慶氣氛照樣濃厚。隨着第一批食客被招呼進場,氣氛開始進入高潮。其餘來客,則暫時散落於房前屋後的竹林叢中,任其聯絡親情,聊天自娛。都是鄉里鄉親,彼此又大都沾親帶故,平常時節各忙生活,少於見面,如今聚首一處,自然不少話題。加之男女聯姻,便又多了一層關係,這是女方大姨,那是男方大舅,點頭作揖,頷首示意,都要重新調整面部表情。
  卻說入席就餐者,圍坐一桌,彼此同桌吃飯,少不得寒暄幾句。這邊兒便見人來人往,拿了九碗豬肉依次端上桌來。男人照例是要喝頓酒的,故而安排上便男女自成系統。女人因不喝酒的緣故,菜一上齊,便彼此舉筷,連聲說“請”,在一片此起彼伏的客套聲中,相互招呼對方下箸。男人們則拿了紅苕酒逐個斟滿,齊道一聲“干!”一仰脖子喝個杯底朝天。待酒過三巡,臉喝紅了,話也多了,前朝故事,當今新聞,鄉里趣事,個人哀樂,便一概拿到酒席上來演說,就弄到四下里,但顯出一派亂鬨鬨的熱鬧。
  我那天被分配在一桌女客之間進餐。菜端上來時,大家都很客氣,我也竭力擺出一副端莊矜持的樣子。印象中這些女人都不年輕,大約總在40上下。記得此前曾經鬧過笑話,我按理解習慣,以為習俗中多喜歡“十全十美”,中藥里有十全大補湯,菜餚中有什錦,為何婚宴不搞個“十大碗”而是“九大碗”呢?房東的答覆是,豬圈裡的動物才吃“石碗”。於是知道犯了諧音“十”“石”不分的忌諱。
  所以輪到下箸夾肉時,我便懷了一份小心,深怕再鬧笑話。先就觀察別人如何動作,估計心中有數了,才敢隨後作出反應。漸漸便看出苗頭來了,這些女人其實並非真正來赴宴的,她們每人都隨身攜帶有一張很大的饃饃葉。吃了大約幾口飯的功夫,便都不約而同的拿到桌面上來放着,將九大碗裡的豬肉,每一樣都夾點來放到饃饃葉里,然後包裹起來,這才開始放心地真正吃起飯來。
  我是唯一沒帶饃饃葉的食客,但我的那一份豬肉,卻也沒人侵擾,原封不動的留在九個碗中。稍微一琢磨便清楚了,這些女人作為家庭參加婚宴的代表,每人都自覺肩負有一種責任,就是把原本應該在宴席上享用的佳餚,屬於自己的一份,儘可能完整的帶回去,讓家人分享。
  從人的本性來說,誰都有多吃多占的私心,然而她們居然都能控制自己的貪慾,自覺遵守一種不成文的規矩——即是只拿自己的一份,絕不侵犯別人的權利。譬如肉丸子一碗八個,咸燒白、夾沙肉每碗十六片,每人就只取八分之一。其餘所有菜餚,一律循此辦法,一清二楚,絕無渾水摸魚的事情發生。
  數十年後,每當我回憶起這一幕時,都不禁為中國普通勞動婦女的誠實,感到深深的驚訝!也反思今天的社會,一定有擾亂這種秩序的潛流,在污染和毒化着曾經純潔而美好的心靈。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還有一點感覺(三)
2003: 還有一點感覺(四)
2002: 愛情事故(三)ZT
2002: 美麗的女人(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