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跨国婚姻 > 帖子
《北京纪行.会友》
送交者: qmh 2006年11月03日11:55:40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北京纪行 (文: qmh)

会友 .1

汽车刚刚上路,司机忽然问我:知道怎样从这儿(我暂住的小区)上五环吗?我听了不由一愣,忙说我不清楚。看来,同学让司机来接我,并没有对司机说明白我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

汽车接连来到几个快车道路口,又很快折回。司机不得已两次下车问路,走走停停,最后终于上了五环。已近午后下班时间,五环上也挺拥挤。跑了一会儿,车流才逐渐稀少,感觉好像甩下一个重重的包袱似的。道路越来越宽,四周更加开阔,车跑得越来越轻松。望着远方城内的建筑群,想像那里就是同学工作的单位,几位老同学说不定已经到了,大家正等着我呢。

汽车在五环上跑了许久,司机仍然没有下高速入城的意思。我有些纳闷,不是去城内同学那儿吗,怎麽还没有到?沿途的路标也越来越奇怪,一会儿通州,一会儿顺义,这不是几年前我到北京时住的京郊地区吗?好像离北京城越来越远了嘛。

汽车好不容易下了五环,没有想到,司机随之又把车开上六环。咦,越来越玄了!

原来在五环边上还可以遥遥望见的一圈一片的城市建筑群,早已不见踪影。只有写着八达岭长城高速,[北]京承[德]高速,和某些县名的路标、路牌,一一滑过眼际。如果不是我确定司机是同学在电话中派来的,真怀疑自己是否光天化日之下被歹人绑架了呢。

正在狐疑之间,不知不觉汽车已下了六环。我幻想着是否奇迹般地又回到了城区,看看周围却又不像。汽车在小道上拐来拐去,路上连一个路牌都看不到。这里更像乡下,不像城里。汽车经过一个又长又直的河渠,司机说是通往京城的某某水库的饮用水。河渠两岸绿树成荫,渠水清澈,缓缓流动,为沉闷的夏日景象平添秀色,也带给人清新凉爽之感。我忽然想起,同学曾经告诉我他在北京远郊昌平买了一套房子。我这时才想起问司机,我们是否是去他们老总的新居?司机答:正是。

汽车又转了几个弯,终于在一个窄窄的巷子里停了下来。前面已经停着有汽车,几位同学接二连三从车上下来。看来他们也是刚刚到达。同学蔡兄和他的父亲,正站在大门外,迎候大家。

同学相见,分外高兴。因为几年前见过京城的几位同学,后来在班级聚会光碟上又重睹风采,看不出几位有什麽变化。蔡兄依然是满足、洒脱的哈哈一笑;芳的热情和笑容,好似夏日里一股清凉舒适的风;张兄在大学时就爱思考,给人留下成熟、深沉的印象;现在则添了许多朝气和生活气息,无怪乎有同学总是一口一个“小伙子”称之。王兄的笑容曾经多麽阳光和爽朗,如今依然是那样真诚,只是添了许多岁月和社会熬炼的痕迹。

参观了同学的新房、院子,告别了老人家,然后大家一起外出就餐。途经一个山坡,车停下来,大家出车信步转了转。坡上有一新立的石碑,背景则是闻名的燕山山脉,蜿蜒起伏,静静地横卧在不远的前方。

下山后,汽车行入一个极大的高尔夫球场。夏日炎炎,又是黄昏时分,天色渐暗,球场上空无一人。我们在球场的餐厅就餐、聊天,直到天黑已久方才离去。

汽车驶离球场大门时,一名保安抬手敬礼。我被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条件反射似地举起手来回礼。手刚举到半空,不禁哑然失笑:刘姥姥进大观园,不过如此。

会友 .2

同学张兄、芳夫妇约我离京之前到他们家去坐坐。

几年以前,路过北京的时候,曾经到他俩的家里去过一次。那时,两口子住在一栋老楼里。楼很高,他们的房间被埋在一楼。房子有些旧了,却很凉爽。芳、张兄看来很善于理家,将几间小屋收拾得井井有条。几样简单雅致的摆设和挂饰,很符合两位学兄学姐淡雅、简易的性格。厅外有一个小小的院子,种有几种花草,更添几分怡然从容。在一张矮小的木桌上,芳和张兄摆上几样可口的小菜,一边招呼我坐下,为我添起一碗绿豆稀饭。家常便饭,一下子把我带回到从前,昔日清茶淡饭的学生生活与朝夕相处的同窗友情,瞬间涌上心头。每每想起这一幕,心底间便泛起一层感激和亲切。

张兄、芳嘱咐我把儿子康康也带上。一直没有孩子的芳曾经在班级网上说过,我们同学的下一代,也是大家和他们的孩子。我们在国外亲戚、朋友不多,我也很想借回国之机,让康康多认识一些伯伯、叔叔和阿姨。

儿子回到北京以后,忽然发现自己的语言不够用。奶奶说的话,他似懂非懂;他讲的话,奶奶完全不懂。几天以来,小家伙颇为语言不通而苦恼。除我以外,只有当我哥哥的女儿放学回家,康康才找到一个可以交流的伙伴。当我告诉康康,我要带他去见爸爸的朋友的时候,他赶紧问:他们会说英语吗?我嗯了一声:他们会。那个伯伯的英语很好,阿姨也会。康康一听,"Yeah!",高兴地欢叫了一声。

张兄和芳居住的小区,位于市内比较繁华的地段。坐着出租车在外面立交桥上行驶的时候,已经可以望见里面新建的一幢幢高楼,很漂亮。小区外街道宽阔,过往的车辆行速较快,显出都市生活的繁忙。街边商店的外观多很宽敞、明亮,具有现代风格。车在小区内一个圆形车道上停下,地面上铺有红砖,小区内的台阶则是青白色的,再配上几株绿色的小树,层次分明,色彩搭配有致。这个小区,很有些新气象。

按同学给的楼号,门号找到两位的家门口。门铃一响,大门拉开,两位老同学立在门口,笑容满面的迎候我们。

进门后,张兄和芳忙着和康康打招呼。小孩子毕竟有些认生,只能问一句答一句。两位老同学真是有心人,居然还保留着大学时候的英文读物。两人挑出一本给康康,小家伙便从容不迫、不急不徐地念给大家听。虽然内容是动物故事,但插图太少,文字太多,康康读着有点枯燥,明显没有发挥出他声情并茂、绘声绘色的水平。张兄便又找出一盘光碟,放给康康看。我们三人随之坐在沙发上,聊起中美小孩教育的话题。

一会儿,门铃轻声一响,又有客人到了。原来是蔡兄拿着一盒茶叶吆喝说笑着进来。蔡兄也是第一次来两位老同学的新居,我们正好一起逐间房屋参观。客厅内的摆设装饰以壁画、几件陶塑为主,很有艺术感。两间书房各有一书橱,透着书香。其中一间书橱里,摆有女主人精心收集的许多精致的小摆设。我和蔡兄连厨房也仔细看过,只觉得干净、整洁,女主人里里外外一把手。

已是中午吃饭时间,我本来还想在同学家里再次品尝他们的家常菜。这一次,他俩却换了花样,特意要带我和儿子两个远客,还有蔡兄一起出去尝一尝国内的小吃。

出了小区门,转过一条街,跨过一架天桥,再走几步路,便到了一家餐馆。找一张大圆桌坐下,服务员送上菜单,茶水。听张兄和芳介绍,这家餐馆的小吃十分地道,说得我心中跃跃欲试。只是有点难为了康康,偌大的餐馆,居然找不到一把叉子和匙子,康康不会用筷子,使了几下,不得劲。最后好不容易找到一把瓷汤勺,勉强可用。不消说,这家餐馆,只做国内客人生意,的确很地道。

各式小吃、菜肴、饺子、包子、汤圆,等等,像开了生产流水线似的,源源不断地送到餐桌上来。很快,大家便吃不动了,服务员还在不停的上菜,谁也不知道究竟叫了多少吃的。康康早就吃饱了,我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蔡兄连连摆手道:真吃不下了,真吃不下了...... 直到我们起身要走了,服务员还在上菜,菜碟一直摆到桌边的空椅上。最后,我们各提几个包,皆大欢喜而去。

回到小区门口,大家依依惜别。我、康康,蔡兄分别钻进两辆出租车,张兄和芳站在路边,大家相互挥手,两位老同学面带熟悉的微笑,目送我们的车渐渐远去......

再会,北京;再会,朋友!

启明 2005.11. 改于2006.8.8.


----- 古筝琴韵:“祝福” -----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申时行: (诗) 沙漠求雨
2004: 君问归期未有期 (七) BY 老鹰号
2003: 秋天周末的午后,享受一下DIY的美容乐
2003: 男人的减压妙计(ZT)
2002: 乱评中国十大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