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跨国婚姻 > 帖子
时势造英雄
送交者: 大宗师 2008年06月23日07:31:11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时势造英雄 --大宗师 当年汉高祖刘邦起事,除了韩信、陈平、张良等,主要干将就是平日里的亲友和街坊,象老婆、小姨子吕雌姐妹俩个,同事萧何,妹夫樊哙等人,个个都胸怀远大,治国、治军、治吏身手不凡。难道老天爷知道刘邦有出息,特意安排些能人作他的亲友、街坊,来帮他成事吗?远的不说,说近的,毛主席打天下时,他当年的骨干中也确是有很多是他的亲友、故交、老乡,能力、智慧、才干都十分了得。难道这也是如同旧小说如“水浒”里说的那样,这些人都是天上一百单八个星宿,由老天爷安排着“下凡”,来帮助毛主席他这个“紫薇星”吗?实事求是地讲,我看不然,治国、治军、治吏看似不易,其实用的都是common sense,并非如rocket science那么专业,每个常人处在那个场合、那个时代,经过实践,都能掌握,并能举一反三,屡出奇兵。况且,能人、聪明人其实比比皆是,没什么了不起,只是运气大都不好,没机会发挥才能,往往被埋没了。这些人只有在特殊的时代,风云际会之时,才能有条件和机会,一展风采。一句话,形势强于人,时势造英雄。 大家不信仔细看看周围的人和过去的故交,看是不是如同我所讲的,其实能人、聪明人到处都是。我上大学时有个下铺,平日里从不好好上课、看书、做作业,一直吊儿郎当的。每次考试前两、三天,此兄拿起课本一页一页翻看,立马全都学会,不仅学会,而且学通,每次考试都是满分,还能指出老师考题里的问题,大家都佩服得很。另有一个老友,初一就自己推算出“二项式展开式”,初三就自己发现“欧拉线”,高中就自己提出“白洞”学说,每个学问他都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悟性奇高,似乎如果人类文化、科技一夜间消失,这个老兄又能将之重新创造、发现一样。还有科学院研究生院的一个同学,不仅科技专业学问一流,还能作诗、谱曲、演奏各种乐器,水平不是一般的高,而是相当的高。看上去这些朋友这么多年来诺贝尔奖金都应该拿两、三个下来了,但其实怎么样呢?一个在中科院,一个在加拿大,一个在加州硅谷,和大家每个人一样,也就在公司里做些养家糊口的营生。这三个人只是众多多才多艺的朋友中很有限的三个例子,有本事的人太多了,真是偏地都是,数都数不过来。但一般的时代不需要什么英雄,这些有potential的人,和一般人也就没什么差别。如果恃才倨傲,得罪人太多,那在一般的时代,还可能不如一般人。如果汉高祖刘邦或者毛主席不是生活在他们那个时代,而是在现在这个时代,那么他们也一样不会成为英雄,而也就是普通的人。 人人虽然都有成为英雄的潜质,潜质高的人虽然到处都是,但是英雄的产生确是要有将人的能力推向极限,甚至超出极限的环境、场合的,确是要有特别的操作平台、特别的氛围的,只有这时,大浪淘沙,英雄才从普通人中间分化出来。否则的话,英雄和普通人其实相差并不远,混在一起,大家都一样,没的差别。这种操作平台是非常昂贵的,不是什么时候社会都愿意、都可以负担得起的,这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会酝酿成型,不是什么时候都有的。平时你想跳,也没有这种场合、这种机会、这种舞台让你跳,也没有动力激发你跳。但当风云际会之时,社会的风暴来临之时,你没准备好,你不想跳,形势强于人,环境也得逼着你拼了命的跳,你不想成为英雄,时势也逼着你超水平发挥,逼着你成了英雄。 普通人的时代,没有英雄,大家都一样,都是普通人。英雄的时代,英雄遍地。汉高祖刘邦固然英雄,他的手下韩信、陈平、张良、吕雌、樊哙个个是英雄,他的敌人项羽和项羽的部下也是大英雄。一战、二战时期,是个世界范围内的英雄的时代,思想界、军事界、科技界、文化界、政治界伟人、英雄、豪杰遍地,我们至今仍在享受英雄们在那时所创造的丰富的遗产。普通人的时代和英雄的时代,人都是一样的人,没有区别,唯一的差别就是时势。当时势的风暴酝酿成型时,时势的风云就将人人英雄的潜质鼓舞了起来、激发了起来,将人的能力推向极限,甚至超出极限,造就了无数的英雄。但当时势平稳,一切归于平淡之时,人没必要将自己的能力推向极限,人人就收藏起自己英雄的潜质,而成为了普通人。这就是所谓“时势造英雄”的全部含义。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5: 或跃在渊:(小诗一首)如何留住你的声音
2005: 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原唱:东来东往)
2004: 由天飞的话和淮扬的诗想到的.
2004: 借花献佛的飞赋(之一)
2003: 京畿风云录第一部分(1~8)
2003: 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