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阁的精神 |
送交者: 佚名 2003年05月02日21:13:31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
我在传统的工人阶级家庭中长大,自从我记事那时起,就知道家里没有书籍。爷爷是一个老实人,但文革时曾被“斗争”,说他是地主,又识字又有钱。我曾经躲在一旁,看见他望着一排排横幅,并用手指比划着,嘴唇不时地小幅合拢又小幅分开。这时,我突然跑了出来,问爷爷:“爷爷,你识字吗?”。爷爷连忙说不识字,最后还要加一句,别说爷爷识字。 爷爷在我十岁的时候走了,他最终也没有承认他识字。但在他将我带大的这十年中,他却不时地会对我说:“孩子,不识字,没有饭吃。” 或许是我对爷爷遗言的牢记,或许我的祖先的确真的很有修养,而遗传的恩惠又使我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识字,因此我爱书。自从初中预备班开始,我每月的生活费几乎都用在了买书上,可以很自豪的说一句,我家的每一本书,是我一本本积累起来的。书多了,看得也多,历史知识渊博是同窗好友的赞许。随之,我的“书欲”也就不断膨胀,“坐拥书城”的憧憬也就提前在人前夸耀。最乐的,是今天在文庙又淘到一本好书;最怕的,是有人笑脸上门拜访,其实来者“不善”——借书。 在书籍中,我认识了天一阁,认识了痴迷藏书的前辈——范钦。 范钦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学者,他去弱冠不过七载,便已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说来不无巧合,他作为一名流官,所到之处,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这就为他的搜集书籍提供了广大的涉猎范围,他将所得之书藏于自筑楼中,名为天一阁。而他在任上,也敢于与朝廷权贵斗争,抵制勋戚腐败,遭到廷杖,桎梏入狱。平反后,又配合名将俞大猷合击倭寇,建立了卓越的政绩。官至兵部右侍郎,五十五岁乞遗骸退休。我想正是范钦固有的人格魅力和文化修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天一阁独特的文化精神。 人的生命终究有限,范钦活到八十高龄,他的生命轨迹就将走完。而为了让他藏书的天一阁不随他的生命而泯灭,他叫来了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媳(二儿子已亡故),宣布了一个常人看似不近人情又十分不合理的的遗产分割方式;它将遗产分为两份,一份乃是万两白银,一份就是连同整个阁楼的烟海藏书。 我想范钦老人的后代此时一定非常清楚,万两白银是对所有权任意地享受;而满楼藏书则是世代艰苦地承担天一阁不朽性的义务。当我把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大学同学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什么老人不把万两白银,万卷藏书一分为二,然后公平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呢? 细细琢磨,看来这正是范钦老人高明之处。万两白银不过是劳动量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存在,拥有它虽是一种快乐,消耗它也无疑是一种享受。但拥有它的人,不会认为这是祖先的遗物,而是自己的所有。万两白银的消费享受不过须臾光阴,一旦去将永不反。这倒并不是说拥有它的后代没有敛财的本领,而是说授予者的子孙消耗了先辈对子孙繁衍兴旺的无限希望,从此失去了先辈心灵家园的安慰。随着心灵上祖先与后代子孙距离的不断加大,不出数代,这一支的后代便泯灭在了亿万人海之中。 而这一楼藏书它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象征,对于他不朽性的嘱托,正是对家族香火永继的间接期望和直接手段。的确,承担义务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藏书需要编定,阁楼需要修缮,更要防止偶然性地火灾发生。但只要他的子孙能够承担下来并矢志不渝的遵照先辈嘱托一代代传承下去,子孙们就会从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对先辈的崇拜,子孙对先辈强烈的共鸣产生了自豪与自信。祖先虽死,但天一阁就是祖先在后世子孙心中的美丽家园,在此他们得到鼓励与安慰。因为有了天一阁,“范氏”也就可以拾图以阁楼的不朽实现了自身家族的不朽。 结果,大儿子范大冲继承了天一阁而放弃了财产,因此这一支也就长久地维护着天一阁的精神一直到近代······ 书看到此,深为范钦老人良苦用心所折服感叹。我也是一个很传统的人,爷爷所说的话也成为了我努力奋斗的动力源泉之一。一个人可以给他不怕艰辛勇敢生活勇气的,实际上就是要知道这样两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对祖先的崇拜使我心灵得到归属。多年后,我也将有我的子孙,让子孙因为先辈而自豪是我的责任。 |
|
|
|
实用资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