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万维读者为首页 广告服务 技术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万维
简体 繁体 手机版
分类广告
版主:
万维读者网 > 跨国婚姻 > 帖子
水浒之旅: 高唐州风情
送交者: 水泊梁三 2003年09月24日20:58:57 于 [跨国婚姻] 发送悄悄话

  由于高唐人民长期休养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世代美德相传沿袭成习,所以逐渐形成了高雅的风尚、文明的礼仪、良好的习惯,表现出勤劳、憨厚、质朴、纯真的特点。

  (一)乡风民俗
  高唐的民俗分为生活、生产、礼仪、节庆等几个方面,大体与鲁西北的风俗相同。

  1.生活习俗

  饮食。早年县内大部分居民全年以高粱、玉米、谷子为口粮,以饼子、窝窝头为主食,有时吃莱棋馏(莱团子)、发糕。早晚两顿玉米白粥或小米稀饭,多用萝卜或菜佐餐。连年过节或来客人时才食用白面。面食以馍馍、咸卷子、烙饼、面条、水饺为主,兼以疙瘩汤或胡辣汤熬莱佐餐。人们的口味以咸为主,辅以酸、甜、麻、辣。

  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生活逐渐提高,主食逐渐以白面为主。各种蔬菜俱全。特别是大棚菜的发展,使高唐一年四季水果菜蔬不断。

  全县居民用来有饮茶的习惯。饮茶不仅仅是招待来客的必备礼仪,而且是大部分高唐人的嗜好和生活习惯。多用茉莉花茶。茶叶销量较多,仅县城就有茶庄十几处,其他所有副食摊点,均销售茶叶。解放前,除喜庆大宴外,一般不饮酒,近年来,嗜好饮酒者越来越多,而且酒的档次也越来越高。

  服饰。解放前,高唐大多数农村男耕女织,家家纺线织布,所穿多是纯棉粗布服装。样式男为对襟褂、大挡裤,女为右大襟褂、抿腰大档裤。色泽夏为白、紫花色(即赭色,为一种棉花的天然色),冬为黑、灰、蓝。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再无人穿土布,流行时装进入农村,样式、质地已与城市基本相同。

  居住。旧时城乡住宅多为四合院。北房5间一般由长辈居住,其中中间3间住人,东西各一单间作库房。中间3间又分两明一暗,明间(外间)作客厅,暗间(里间)住人。客厅内设条几、八仙桌,两边各配有一把椅子。东西房一般3间,也有的有南房3间.由晚辈居住。大门一般设在院的东南角或西南角。大门内有影壁。旧时住房为土木结构平项,用麦秸泥涂顶及四壁。大多数居民睡土炕,极少睡床。现在,房舍多为砖石结构的瓦房,多住北屋,不住偏房。土炕也巳少有。用具多用沙发、茶几、组合橱等现代家具。

  旧时,交通工具是毛驴、木轮车;运输工具是独轮车或肩挑入背。现在自行车、摩托车、机动三轮车、拖拉机、汽车充街填巷,多不胜数。

  2.生产习俗

  高唐县是农业县,大多数居民以农业为主。所种作物,自元明以来一直以棉花为主。所产棉花"甲于齐鲁",除自用外大部分销往济南等地。另外,兼种小麦、玉米、谷子、黄豆、杂豆、芝麻等。

  家庭分工是男耕女织。男人在田间劳动,女人除摘拾棉花外很少参加田间生产。为不误农时,在锄棉花、麦收季节,妇女外很少参加田间生产。为不误农时,在勘棉花、麦收季节,妇女送饭田间,手担肩挑,白饼、咸蛋、稀饭、豆汤,别有一番情趣。一年四李,夏秋较忙、春冬较闲。农闲时,或赶集上店,或太阳下聊天。广大农民多为靠天吃饭:风调雨顺为好年头,收成好些、收入多些;遇到水旱虫灾,求神保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

  全县工业极少,城内只有一家铸铁锅的作坊,手工业多是农、家具的维修。

  3.礼仪习俗

  ①生儿育女。婴儿落地,俗称添喜或添人。妇女生孩子叫“占房”、“坐月子”。孩子生下第三天,要去亲家报喜,外婆带鸡蛋、红糖、江米前去看望。至第六天、第九天时,至亲好友前去看望。第十二天(多提前一天)时十分隆重,所有亲朋好友皆去祝贺,送鸡蛋、红糖,外加香油果子,中午设宴庆祝,叫“做十二”。孩子长到一周岁时,亲友纷纷送衣服、布料,举行“抓周”,宴请宾客,称“做生日”。

  ②祝寿。老人从50岁或60岁开始祝寿,儿女亲戚送礼品。最隆重的是66岁和77岁。66岁要连续祝寿3年,于65岁、66岁、67岁的农历六月六日,儿女至亲送白面饼和熟肉,称“饼卷肉”,叫做“六十六吃块肉”;77岁于农历七月七日送鸡祝寿,叫做“七十七吃只鸡”。

  ③乔迁。居民迁入新居,亲朋好友前去祝贺,送鸡和各种炊具为礼品,名叫“温锅”。

  ④婚丧嫁娶。儿女成亲,亲朋送钱以示祝贺,叫做“随礼”。也有送喜帐、被面等用品的。死人时前去吊唁,叫“吊丧”;出殡时送花圈、挽帐或钱。

  ⑤相互见面时打招呼,多问"吃了吗?"旺相吧?""壮实吧?"有客来访,入室让座,以右为上;落座后即递烟沏茶。中午设宴,客人上坐,找上陪客人。用菜由主陪引导,酒过三巡,开始敬酒。吃饭时,陪客者要等客人吃饱方可放下筷子;而后饮茶聊天。送客时让客人先行,送至大门口。

  4.节日习俗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鞭炮昼夜不止,黎明前一家人吃团圆饺子。饭后向长辈拜年。拜年即向长辈磕头,由族内至全村。人人穿新衣戴新帽,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农历初二至十五上坟祭祖,走亲访友拜年。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家家吃水饺、元宵。连续三天玩龙灯、跑旱船。秧歌队、高跷队、竹马队巡回村镇表演,或到县城汇演,开展多种文娱活动。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上,家家户户四处点灯;县镇举办灯会,燃放各种礼花、鞭炮,十分热闹。

  农历二月二日。俗称"二月二龙抬头",从此大地回春,土地解冻,始发雷声。旧时,太阳未出以前,农家用草木灰在满院划圆圈叫"打囤",预祝丰收。家家炒食豆子,本地叫"蝎子肚",认为只要吃了炒的豆子,一年内免遭蝎蜇虫咬。

  清明节。清明是传统节日。学生郊游叫"踏青"。农村上坟祭祖,机关学校祭扫烈士墓,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农历五月五日,俗称"五月大五",纪念爱国诗人屈原。门庭插艾枝,坑席底下放艾叶;吃水饺、粽子、鸡蛋,以除灾、免祸、避邪。

  农历六月二十四,关帝生日,雨节。

  农历七月七日,乞巧节。女儿乞智赛巧。又为牛郎织女相会日。

  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为一年大节,也称小年。合家团聚,家人饮酒吃月饼、梨、苹果,观赏明月。节前亲友互赠月饼、水果、烟、酒贺节。

  农历十二月初八日,称腊八。这一天吃腊八粥,泡腊八醋(将蒜瓣泡入醋中,可为水饺佐料)。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辞灶"。俗语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西天"。以糖藕祭灶王,然后焚灶王像。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有时为二十九日),为"除夕"。俗称年三十。上午贴年画、对联,安放祖宗牌位,请家堂;中午吃菜;下午包饺子;晚上吃同煮的饺子与面条。除夕之夜,一家人团聚,饮酒,看电视,燃放鞭炮。院内四处点灯,有的整夜不睡,叫做"守岁"。深夜12时以后,家家放鞭炮,煮农历正月初一早晨吃的饺子,鞭炮声至天亮不断。

  (二)花姑节

  农历正月二十八为花姑节,是高唐县独有的传统节日。此节来历于花姑的传说。
高唐县是从北京至南京大官道的必经之路,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明初战火不断、尤其是"靖难之变",使高唐深受其害。田地荒芜,十室九空,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某年正月二十八日,的夜晚,一位仙女乘祥云而来,降于一片荒地上。当夜搭起房屋修起围墙,等第二天入仍从睡梦中醒来时,发现了一座神奇的住宅,一位美丽的姑娘正在忙着整治土地。美女朴实大方,所着衣服华丽结实,质地非丝非麻,柔软、舒服、挺括,具自然之美。姑娘告诉人们衣服为棉纱所制。人们十分羡慕,提出要向花姑学习种植棉花。

  春暖花开,姑娘带领大家平整土地。枣树发芽了,他们播下棉种,提苗锄草、整枝打杈。秋天,奇迹出现了:棉花开了,似一片片白雪。收获了,人们欢天喜地。冬闲时,姑娘又教人们纺纱、织布。人们做衣、做裙、做裤、做褂,人人欢天喜地,尊姑娘为种花老师,亲切地称她花姑。

  从此,高唐人家家植棉、户户纺织,除供日穿棉衣、夜盖锦被所需之外,还能换来粮食。之后,高唐人民便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几十年过去了。高唐人富了、发家了,而花姑却老了,两鬓染霜,背驼了、腰弯了、行动不便了,渐渐地合上了双眼。人们来到花姑的院内,长跪地上,大放悲声。为花姑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人们铭记着花姑的美德,传颂着花姑的故事,世世传播着花姑的植棉技术,代代相传以至延续至今。老人们为教导儿女成家立业,记住上一代人的心愿,种好棉花,所以在儿女新婚时总要在洞房铺设的被褥中放进一把"娘花"(籽棉)。相沿成俗,至今尚存。

  人们在花姑的宅旁、建了花姑庙,塑了花姑神像。每逢农历正月二十八日,人们齐集庙内焚香烧纸以示纪念。此庙建在高唐城西门外,老年人尚有记忆。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都要举办花姑庙会。农村家家煮面疙瘩、面叶、面条食用。疙瘩,意为棉桃;面叶,意为棉叶;面条,意为棉枝。以此纪念花姑,祈求棉花丰收。

  时间流逝,习以为常。农历正月二十八月遂成了高唐所独有的节日--花姑节。
高唐至今有句农谚:"收花不收花,须看正月二十八。"据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如果是晴空万里,意为花姑喜悦,预示着本年棉花丰收;如果是阴天,则为花姑不喜欢,本年棉花可能不会大丰收。

  勤劳智慧的高唐人民,不仅创造着灿烂的物质文明,同时也创造了美丽、动人的传说,从而大大促进了高唐的精神文明建设。
 

0%(0)
0%(0)
标 题 (必选项):
内 容 (选填项):
实用资讯
回国机票$360起 | 商务舱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炉:海航获五星
海外华人福利!在线看陈建斌《三叉戟》热血归回 豪情筑梦 高清免费看 无地区限制
一周点击热帖 更多>>
一周回复热帖
历史上的今天:回复热帖
2002: 中国人,你们怎么了?
2002: 哪一份爱情没有期限呢? z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