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如同三四月間的北京天氣忽冷忽熱,變臉之快超乎預料。
數周之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攜女帶母來華參訪帶着一臉輕鬆;而美國防長哈格爾這幾天在北京面對媒體鏡頭時想笑卻只能裝裝樣子。訪華前對中國說的一番狠話直接把這位國防部長“裝進”了中國輿論的犀利筆鋒之中。
當然,對美國人叫好的還是有的,比如說日本。當哈格爾在北京與中國兩位軍方高層會談時遭到了直率批評,東京方面第一時間傳來了聲援的信息。日本官房副長官世耕弘成9日在記者會上稱對哈格爾在北京提及美國將根據《日美安全保障條約》盡到防衛義務給予高度評價,並反駁了中方對日本的指責。這或許令哈格爾在中國不至於那麼沒有底氣。
至於他此行留下的最重要的書面成果——中美防長達成的“七點共識”很顯然並沒有得到媒體應有的重視。在記者們看來,官方發布的“雙方進行了積極、坦率和建設性的對話”在外交詞彙中意味着什麼真的不用多說。中美軍方高層罕見的在媒體見面會現場交鋒更是印證了這句話的潛台詞。
其實,中美軍方高層能坐在一起“各說各話”已經值得慶幸。在交鋒之外,雙方能取得“七點共識”更是建立兩軍邁向建立互信關係的艱難探索,畢竟隨着兩軍在敏感地區近距離接觸增多,偶然性事件的概率是存在的。儘管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這個詞已經耳熟能詳,但這仍只限於一個美好的憧憬和努力方向。現階段,中美關係表現得有大分歧也有大合作,十分複雜卻又不怎麼對付,軍事關係落後於政治經濟關係並不令人奇怪。
從這點上看,哈格爾的那番話儘管刺耳,也不能不說反映了中美關係超出兩國關係的特殊性。中美關係在兩國層級、東亞層級和世界層級表現出的不同特點使得美國對中國政策目標出現了明顯的差異,甚至是相互衝突的。美國一方面希望能從中國的發展中受惠,另一方面也希望中國的發展不會妨礙到美國在東亞格局中的“穩定的霸權”,同時也希望中國能在東亞、世界事務中承擔更多的責任。
這些目標不可能同時達成,在某一階段,有些目標會更突出。具體到東亞而言,中國巨大的經濟能力已經成為維繫這一地區經貿發展的重要支柱。儘管美國的TPP來勢兇猛,但它與區域內國家的談判仍在艱難進行,無法在短時間拿回主動權。美國在東亞唯一的優勢在於維繫了冷戰遺留的政治格局,提供了主要盟國的安全保障。由於日菲和中國存在領土爭端,美國的立場決定了它在東亞穩定的霸權是否會出現鬆動,這種政治正確來不得半點猶豫。
由此看來,哈格爾在東京的話雖然很沖,但也略顯無奈。面對東亞日益增高的“維穩成本”,美國也只能硬着頭皮順着日菲走下去。當然走到什麼程度,相信哈格爾在中方非比尋常的回應中摸到了底。這也許是他在中國真正想得到的東西,因為誤判帶來的後果美國曾有過體會。
哈格爾在國防大學的演講中稱,美國歡迎一個自由、繁榮、強大、負責任的中國崛起。無論他說的是真心話還是虛情假意已經不重要了。因為我們非常清楚,中國的崛起最大阻礙並非來自於美國,而哈格爾的言論也根本困擾不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