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社會經常會發現有些人無法在現實中找到寄託,就只好投靠虛無,無論是歷史虛無還是現實虛無,只要可以陪伴可以依賴可以支撐,那就全部可以收入囊中用來當做門面用來做陪襯用來做教條做祭奠。而近十幾年被一直標榜的所謂亮劍精神就是一個極為典型的傑作。
這個亮劍出自於一部不錯的文學作品。確實,在中日上個世紀中葉的那段殘酷的戰爭歲月,中國人中國軍人湧現了大量的愛國主義也造就了許多的軍事人才,且不論那場戰爭的勝負及其原因,單就成功軍人和發掘傑出軍事天才而論,戰爭確實是最好的機會。但是,文學作品畢竟不是歷史,尤其是這部小說產生於一個亟需英雄的時代,自然需要大量的虛構和不真實,雖然這並不妨礙其成為一部很好的作品,但,小說並不是歷史。
很不幸,隨着之後各種抗日神劇急劇大流行,亮劍卻演繹成了正經八百的歷史,尤其成為了其所試圖概括的中國抗戰歷史的組成部分,以至於在同名影視作品一鳴驚人之後,正式出版物甚至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和文章中,開始鄭重其事地提倡什麼亮劍精神。儘管國人非常習慣各種精神,譬如大慶大寨精神小靳莊精神好八連精神硬骨頭六連精神女排精神這類過氣的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梁家河精神奮鬥精神奉獻精神等等數不清的各種各類新時代精神各領風騷,從戲劇中走出的亮劍精神卻是獨占鰲頭,而且官方民間難得一致地共同響應共同維護已經將近20年高燒不退。
虛構的一個軍人形象,無論多麼粗獷、多麼豪邁、多麼威武,和真實存在相當的距離,雖然可以勉為其難地辯護說,那是一個時代的軍人群體的正能量的集體畫像或者抽象,畢竟這個群體代表的那些軍人們在那場戰爭中的表現機會並不夠多,即便這樣的抽象擴延至全體黨派的全體中國軍人,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而久戰不勝幸而有外部戰爭爆發及當時的世界軍事大國的實際介入,中國才得以戰勝國身份晉身戰後的國際社會)的戰果似乎也並不支撐影視劇里的那個形象。如此以來,硬撐那樣一個虛構的人物並用以鼓吹一種精神,對一個素有敬愛傳統和尊崇前輩的民族來說,自然而然地就有一股濃烈的(義和)拳味。
想來也好理解,俗話兒說,缺什麼想什麼,也就更想補什麼。精神層面,更甚!但是如果單信民間偏方或者吃錯了藥,效果可能就是要走火入魔。君不見兜售了亮劍精神這些年來,無數青年動輒高呼“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官家外交也眼睜睜地從彬彬有禮升華為戰狼狂吠,亮劍這個被過頭標榜甚至是被錯亂標榜的戰鬥精神,難咎其責!
現實與既往的經驗教訓一再告誡,虛無歷史甚至編造歷史要慎之又慎,這樣的手段是一把實實在在的雙刃劍,傷人傷己,都會所向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