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史 以巴深仇溯至一個世紀之前
當時的巴勒斯坦原本是在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1917年11月,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Arthur Balfour)寫了一封信給英國猶太社區的代表人物羅斯柴爾德(Walter Rothschild)。這封信函的內容對巴勒斯坦產生了震撼性的影響,信中英國政府承諾「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家園」,並為「實現這一目標」提供便利;這封信被稱為《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
《宣言》透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帝國主義的思維,當時英國的戰事陷入膠著,急需一個盟友,確保日後在中東地區的利益。英國首相勞合・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受到猶太復國主義者的遊說,相信支持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有利於英國的戰略利益。《宣言》發佈的一個月後,英國軍隊佔領耶路撒冷,並於隔年控制整個巴勒斯坦。
在英國支持下,猶太人掀起幾次「回歸浪潮」。1930年代,猶太人口的持續上升,導致與當地的阿拉伯人爆發衝突。在這段期間,泛阿拉伯主義者發動過多次暴動,矛頭直指英國軍隊和殖民主義。在多年的阿拉伯起義中,數以千計的巴勒斯坦人被殺、數萬人受傷,還有數千人被監禁。
在國際社會同情猶太人的大環境下,聯合國成立後第一個執行的計畫便是協助猶太人復國。聯合國通過《1947年聯合國分治方案》,巴勒斯坦人能保有45%領土,其餘55%領土則必須分割給猶太人,以色列接着於1948年正式建國。
巴勒斯坦地區被迫讓出家園的阿拉伯原居民,只能逃到加沙地區、約旦、黎巴嫩和敘利亞等國家,這稱之為「大災難」(Al Nakba)。巴勒斯坦民眾的不滿,最終獲得阿拉伯各國的支援,由埃及、約旦、黎巴嫩、敍利亞、伊拉克組成阿拉伯聯盟,於1948年對以色列發起「第一次以阿戰爭」。以後,以阿連續發生五次戰爭。
阿拉伯國家集團對於和以色列的矛盾,一向以先以色列-巴勒斯坦,再以色列-阿拉伯的原則對待。但由於西方大國對以色列的支持,以巴問題遙遙無期,阿拉伯國家失去信心,阿聯囚徒,摩洛哥等一些國家已經和以色列建交,而沙特在美國等撮合下也在和以色列談判建交。由先以巴,再以阿,變為先以阿,巴勒斯坦和哈馬斯面臨被同文同種的阿拉伯國家拋棄的局面,是的他們發動空前規模的以巴-以哈之戰,以圖絕地反擊,對阿拉伯國家敲響最後的警鐘。現在伊朗為首的什葉派國家站在支持哈馬斯的前列,遜尼派領袖沙特口頭表示支持哈馬斯,其他已和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國家當然無言。狹小的加沙面臨以色列武力大報復,流離失國的巴勒斯坦的悲劇已快一個世紀,現在面臨滅絕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