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二戰,以巴戰,不可能不爆發
現代人稱歷史為宏大敘事,敘事有故事的意思。認為第一次大戰的發生是由於1914年一件偶然的行刺事件的說法,就是一個故事,流傳百年,表達了世事如棋,人生難料的集體意識。
實際上,那次行刺發生的前提非常多,之前已發生兩次多國多方的巴爾幹戰爭,歐洲大國已成立兩大對立的軍事帝國集團,一戰的發生是難以避免的必然現象。
波斯尼亞所在的巴爾幹,是東西歐的交界地,又是歐亞兩洲的連接地,是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戰略咽喉。當地民族眾多,宗教多元,歷史複雜。一戰前奧斯曼,奧匈。和俄羅斯三大帝國。都插手巴爾幹地區事務,爭奪勢力範圍。其中民族問題最尖銳的是奧匈帝國。奧匈帝國為擴大版圖,先是要吞併波斯尼亞和黑山,以後又要吞併他們的後台塞爾維亞。那位波斯尼亞的塞族人刺殺奧匈的大公,出於拯救國家的民族主義,便不是偶然事件。
之前的1912年,為爭奪勢力範圍,巴爾幹國家同盟和奧斯曼帝國的接棒者土耳其就發生第一次巴爾幹戰爭。1913年,由於戰後領土利益分配不均,巴爾幹國家之間又發生第二次巴爾幹戰爭。
而為了準備未來的戰爭,歐洲大國已經形成兩大軍事集團。德國,奧匈,和意大利為同盟國,俄,法,英為協約國,各自成為攻守同盟,可謂磨刀霍霍。兩次巴爾幹戰爭,兩大集團都各自選邊參戰,已經是歐洲大戰的預演。
1914年,塞爾維亞人刺殺奧匈帝國大公事件成為藉口。奧匈帝本來就要吞併塞爾維亞,利用行刺事件向塞爾維亞宣戰。那時,俄國以保護斯拉夫人為由,開始擴軍動員,準備對奧匈帝國開戰。法國作為協約國國家支持俄國,因為法國和德國有領土爭端,打擊奧匈可以聯合俄國攻擊德國。
德國早就決心為改變世界格局一戰,就以同盟國的地位發出最後通牒,然後對俄國和法國宣戰。
英國作為協約國成員站在俄法一邊,德國和英國為稱霸已爭鬥很久。所以,德國和英國也進入戰爭狀態。以後引起連鎖反應,到1914年底,參戰國家除了奧,德,俄,法,英以外,土耳其和日本也宣布參戰。因為土耳其早就是德國的盟國,在蒙古問題上和俄國有爭奪,所以參加對俄羅斯的攻擊。而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藉口英日之間有同盟約定而站在英國一邊,也對德國宣戰。然後就占領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並企圖奪取德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島嶼。日本和英國有協議,戰後平分太平洋南北的德國勢力範圍。
第一次大戰,各國之間的各有秘密協定。俄國獲得自由確定其西部邊界的權力,這是以後控制東歐的開端。日本同意赤道以南的德國太平洋島嶼戰後歸英國;英國同意赤道以北德國島嶼歸日本。並承認日本有權繼承德國在山東的特權,這是引發五四運動的事件。
而美索不達米亞即伊拉克地區和巴勒斯坦劃歸英國勢力範圍,以後導致中東庫爾德地區被分割四分;以色列在英國贊助下在巴勒斯坦建國。
1876年,英法德俄四大國占有的殖民領土有4000萬平方公里,人口2700萬。1914年,他們的殖民地增加到6500萬平方公里,人口五千萬。世界已經被歐洲大國劃分完畢。
世界大國實力的變化:1870年.英國經濟比重占世界32%,為第一。到了大戰前的1913年。美國上升為世界經濟第一位。德國由第三位升為第二。而英國卻由原來的第一位,落到第三位。這時出現修昔底德現象,實力大增的德國要重畫世界勢力範圍,必然挑戰已落後的英國,開始擴軍備戰,戰時德國無限制潛艇戰術給英國致命威脅。
美國在歐洲世外,由於在拉美和德國有勢力範圍的爭奪,因此選擇支持英國,導致德國被擊敗。
隨後不久,德國又挑起第二次大戰,就像歷史上的七年戰爭,百年戰爭,十字軍戰爭,等等,戰爭曾是人類處理世界事務的經常選擇。 波黑人一粒子彈並沒有挑起世界大戰的能耐,有沒有他,一戰,二戰都會發生,原子彈都會爆炸,巴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