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0月23日報道,原題:《美軍歷史上五個最大的失敗》,作者: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助理教授羅伯特·法利。文章稱,各個國家往往對自己軍事上的失敗耿耿於懷,正如它們對打了勝仗念念不忘一樣。科索沃戰役是塞爾維亞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毀滅性的軍事失敗也使法國、俄羅斯和美國南部的歷史記述大為生色。美國軍事歷史上最大的失敗有哪些?它們又對美國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入侵加拿大
1812年戰爭一開始,美國軍隊攻打上加拿大和下加拿大。美國人以為會輕鬆取勝,關於加拿大是大英帝國“軟肋”的看法一度在美國政界盛行。文職領導人和軍隊將領都以為加拿大會立刻投降。然而,美國人不僅高估了加拿大人對他們的支持,也高估了自己的軍事實力,卻唯獨低估了英國人的能力。美國不僅沒能輕鬆取勝,相反,英國人予以美國一次毀滅性失敗。
美軍(主要由剛動員起來的民兵組成)準備三路發起進攻,但並沒有同時出擊,又缺乏相互支援。美國軍隊在打擊正規軍方面缺乏經驗,後勤也跟不上。這限制了他們集中力量打擊英國薄弱環節的能力。美軍還缺乏戰術預案,而且沒有一位美軍指揮官(以威廉·赫爾為首)表現出打這場戰爭的熱情,也沒有任何指揮官願意冒險取勝。
當年8月,這場戰爭的失敗徵兆已在底特律變得十分明顯——英國和印第安人的聯合部隊迫使赫爾投降,儘管美軍人數占優,但英軍乘勝追擊,占領並燒毀了幾處美軍前沿哨所。只是由於英軍兵力或後勤保障不足,才沒有馬上直搗美國本土。另外兩路美國軍隊則乾脆沒動窩。後來,美軍雖取得幾場重大勝利,奪回了其在邊界的陣地,卻從未真正對英屬加拿大構成威脅。
這次進攻的失敗打碎了美國人的迷夢,他們本以為會輕鬆取勝,且獲利豐厚,誰知最終卻變成了一場防禦戰。此役打碎了一些美國人的內心憧憬,即建立一個完全由美國主宰的北美。
安蒂塔姆之戰
1862年9月,羅伯特·E·李率北弗吉尼亞軍團挺進馬里蘭州。李的目的是要利用尋找糧食的機會,支持在馬里蘭州的起義,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重創北方聯軍。然而,很不幸,有關李戰場部署的情報落入喬治·麥克萊倫將軍手中,麥克萊倫調集了兵力雄厚的波托馬克軍團進行截擊。
安提塔姆之戰雙方傷亡2.2萬人,使之成為美國歷史上最血腥的一場戰役。儘管具備兵力優勢、了解敵情且地形有利,但麥克萊倫還是未能擊垮南方邦聯軍。李將軍的部隊能夠秩序井然地撤退,雖遭受較多傷亡,但其仍保持了完整建制,並安全撤回到南方邦聯控制的地盤。
或許麥克萊倫本來就不可能在安提塔姆戰役中殲滅北弗吉尼亞軍團(鑑於當時技術上的原因,19世紀時軍隊極難被徹底消滅),但是,他原本可以給予李將軍更沉重的打擊。他高估了後者的兵力規模,動作遲緩錯失了良機,而且與其下級指揮官聯絡不暢。如果安提塔姆戰役能夠取得更大戰果,或許波托馬克軍團就不會在弗雷德里克斯堡的戰鬥中失利。在那場戰鬥中,北方聯軍對嚴陣以待的南方邦聯軍的陣地發起了毫無意義的直接進攻。
安提塔姆戰役並不是一次徹底的失敗;北弗吉尼亞軍團蒙受了一定損失,而且麥克萊倫迫使李將軍的軍隊退出了馬里蘭州。林肯總統在這一戰役後覺得有足夠信心發布《解放黑奴宣言》,承諾解放叛亂各州的所有奴隸。儘管如此,安提塔姆是北方聯邦本應抓住並消滅北弗吉尼亞軍團的最佳機會。結果直到1865年,安提塔姆仍然是南方聯邦重鎮之一。
擊鼓行動
1941年12月11日,德國和意大利對美國宣戰。德國對日本的條約義務並沒有規定如果日本發動進攻,德國必須採取行動。但是,德國竟然決定正式開戰。之前,德國就與美國在大西洋上有過非正式交火。歷史上,此舉一直被認為是希特勒的一個重大錯誤。不過,當時它給了德國潛艇“飽餐”美國沿海航船的好機會。
在1942年的頭6個月,由海軍元帥鄧尼茨指揮的潛艇部隊就部署到了美國東部沿海地區。在珍珠港事件發生前,德國方面一直保持克制,以免招致美國全面干涉。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這種情況才終結。德國的U艇取得巨大成功,因為美國空軍、海軍和民防部門無一做好了防禦潛艇襲擊的準備。沿海城市仍燈火通明,使U艇的指揮官更易於選擇打擊目標。由於擔心缺乏護衛,美國海軍拒絕把沿海航船組織成船隊。此前,美國海軍和空軍激烈已爭吵了幾年,也未能制定出共同反潛的必要程序。
結果是災難性的。盟國航運船隊的損失比前一年增加了一倍,而且整個1942年損失依然很大。德國人的勝利令英國人深為憂慮,於是他們迅速派顧問前往美國幫助制定一個協調的反潛教綱。反潛戰過去(和現在)是非常複雜的,想要正確實施,就要求密切配合與豐富經驗。戰前美國既沒有認真研究過這個問題,也沒有花時間向英國取經。不過,美國海軍吸取了教訓,在後來的戰爭中,形成了一支非常有效的反潛部隊,並部署了自己的潛艇,沉重打擊了日本軍隊。
1950年越過三八線
在成功保衛釜山和取得仁川登陸驚人勝利之後,美軍在韓國軍隊的支持下,深入挺進朝鮮,力圖摧毀平壤政權並使整個半島處於韓國全面控制下。美國認為,這次反攻是緊隨中國革命之後擊退共產主義勢力的一個機會。
但這是一場行動和戰略上的徹底失敗。隨着美軍兵分兩路(相互無法支援)靠近中國邊境,中國軍隊早就集結在朝鮮北部山區。北京的外交警告越來越嚴厲,但美國上下被剛剛取得的仁川勝仗沖昏了頭腦,沒有幾個人對這些警告引起重視。中國貧窮,而且軍事上不夠強大,且蘇聯早已表示對直接干預沒有半點興趣。
當1950年11月中國軍隊開始反攻時,其以巨大生命代價擊退了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可以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完全擊潰了“聯合國軍”。
這場戰爭失敗有諸多誘因。當麥克阿瑟將軍積極力主發動一場決定性攻勢時,他在國會中有眾多朋友和支持者。杜魯門總統也根本沒嘗試製止麥克阿瑟,直到這場失敗變得顯而易見。美國中央情報局對中國的目的或對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缺乏準確了解。這場侵略導致了2年多的戰爭,其中,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都不能驅使另一方遠離三八線。它還嚴重損害了中美關係,導致兩國斷交長達一代人的時間。
解散伊拉克軍隊
2003年5月23日,保羅·布雷默(時任美派駐伊拉克最高行政長官)命令伊拉克軍隊解散。該決定顯然十分愚蠢。我們也不需要作“事後諸葛亮”,但正如許多人認識到的,這在當時是個可怕的決策。瞬間,伊拉克軍史的整體性被丟到了腦後,其中包括伊拉克軍隊的傳統和團隊精神。此舉將伊拉克社會最可能從事叛亂活動的那部分人推到了美國的對立面。
但是,很多伊拉克人並不這麼看待這支軍隊。上世紀20年代初,當伊拉克還是大英帝國的保護國時,伊拉克皇家軍隊就已存在。它曾於1941年起義,但英國做出了明智的決定,完整地保留了這支軍隊以維持秩序。1948年,伊拉克部隊參加了阿拉伯聯軍打擊以色列的軍事行動。它還參加了1967年戰爭,儘管時間並不長。上世紀80年代,它又與伊朗打了8年戰爭。雖然其留下的影響頗為複雜,但對於多數伊拉克人來說,效力於這支軍隊仍是個人榮譽和國家自豪感的來源。 不難看清作出這個決定的邏輯——伊拉克軍隊深深捲入了統治該國數十年之久的復興社會黨的權力結構,許多軍官犯有戰爭罪,伊拉克軍隊很大程度上傾向於遜尼派,很少有什葉派或庫爾德人擔任重要職位等等。最後,在美國看來,伊拉克軍隊在近代歷史上表現極差。正如布雷默所辯稱的,這支軍隊在應對美國入侵伊拉克時,基本上是一觸即潰。
很難說重建伊拉克軍隊會產生不同結果,但想不到的是它會比現在更糟。在沒有美國軍隊直接支援的情況下,伊拉克軍隊在執行一些最基本軍事任務時都連連失利。它在伊拉克社會中仍不受歡迎,其打擊“伊斯蘭國”的表現已成為坊間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