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國家利益網站12月19日報道,文章稱,更均衡的軍力平衡的轉變將導致亞太地區顯著改變。這會讓中國更加專斷,因為北京會更自信地依靠軍事力量來解決區域紛爭,特別是在相對有限的衝突中。這種觀點不應該存在爭議:實力更強大的國家會更加獨斷或野心勃勃,這在國際政治和日常生活中都一樣。近幾年來,中國在近海越來越自信,這是由於國家在日益強大,同時不斷擴張的武器庫存也能讓中國從容追求自己的目標。例如,中國更發達的海洋和石油開採能力可以對北京在南海的“一意孤行”起到更大的作用。
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發生戰爭,因為雙方都認為自己能獲勝,而不是處在勝負尚未明朗的狀態之下。例如,1914年,大國都在積極備戰,因為雙方都相信自己肯定能獲得勝利。相反,冷戰後期的大國之間的穩定和團結可追溯至“霸權穩定”時的情形——明顯的事實是,在1991年海灣戰爭之後,沒有哪一個國家敢冒險跨越自己的國界來挑戰美國。這種更穩定的情形將不會那麼明顯,因為在亞洲海洋訴諸武力成為了北京更合理的選項。
一個更加均衡的軍力平衡還能重新排列該地區陣營的秩序和戰略態勢。亞太國家會持續判斷中美兩國的相對實力、決心和未來軌跡,並相應調整他們自己的政策和態勢。實際上,這種情況已經在發生。例如,美國的老盟友泰國漸漸遠離了華盛頓而向北京靠得更近,美國的宿敵越南感到了中國在南海的壓力,與華盛頓的關係開始回暖。
在討論美中關係的未來以及更廣泛的亞太局勢時,這些話題正變得越來越流行。但有一個話題並未得到充分的關注,即美中軍事力量對壘很可能也會引起該地區核武器的顯著增長,特別是在美中軍事平衡中。更具體地說,他們所擁有的自冷戰以來的核武器可能會突然增多——也許會非常突然——原因是美中的軍事規劃,國家間的戰略考慮,以及對亞太地區局勢升級和邊緣政策的關注等。
這是真實的,理由有四點:首先,在大致對等條件下的中美戰爭更容易導致核擴散。過去大多數國防分析人士和決策人都認為中美衝突會在亞洲海洋上發生,而且會是一場傳統意義上的戰爭。鑑於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這場事件中的能力稍遜,美國被認為是能夠獨自處理中國的任何軍力投射企圖,依靠美國的傳統部隊或相對有限的需求就能達到這一目的,這些有限的需求包括縱向或橫向的擴展等。
實際上,美國能夠擊敗中國對台灣或其他受美國保護的受益人的進攻,用相對有限的手段就能按華盛頓的意願實現。如果核武器捲入到戰爭中,人們認為中國很有可能會使用有限數量的核武器來極力避免“台海戰爭”的失敗,因為一旦失敗就會危及國家穩定。不過,威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有限,實際部署核武器的效果也很小,因為美國的常規武器和核武器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巨大的優勢,可以用來實施這一場有限的核戰爭。
不過,人們即將走進這樣一個世界,這個世界裡的基本假設是此類評估不再有效。這是因為將來打敗中國投射軍力的企圖不會是那麼容易的,特別是我們沒能滿足依靠橫向和縱向擴展這一需要。在該地區的任何偶發事件中,中國龐大的軍隊越來越富有經驗,這將意味着美國要歷經更艱難的時刻才能克服,因為中國的武器系統射程更遠、精度更高、更智能、互聯性也更有效,這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更富有創造性和技巧性才能打敗中國。直接地說,美國及其盟友必須要打得狠、打得快、打得猛、打得重、打得久,要比過去更少顧慮,要在更廣闊的戰場上開戰,這樣才能在亞洲海洋打敗中國。
例如,過去美國可能只需要在衝突中對付中國部署在沿海地區的固定彈道導彈,而且這些導彈射程有限、精度較差。最重要的是,美國能夠獲得足夠的有關這些導彈的精確可靠的情報,因而其飛機能夠安全執行打擊任務。然而,未來美國可能必須在衝突中對付擁有更遠射程、更高精度的中國機動彈道導彈,而且掌握的相關情報也相對有限,這樣就提高了飛機在執行打擊任務時的風險。因此,舉例來說,如果台灣“國防部”說的是真的,到本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中國將占據台海兩岸戰爭的上風——但美國仍然希望阻止或挫敗中國統一台灣的舉動——美國可能就需要打擊中國內陸的目標,而不是像以前那樣迅速展開攻擊並將作戰範圍擴大到台灣島附近水域之外的地方,迫使北京放棄統一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