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問題上武統的風險
首先聲明,在台灣問題上我是鐵杆的武統派。但是,我還是願意分析一下武統的風險,並藉此考慮一下應對的措施。
武統有三種結局:一是速戰速決,二是持久戰,三是承認失敗並退兵。
一、速戰速決
這是最好的情況。即便單純從戰爭的角度上,速戰速決也是最好的情況。速戰速決是相對的概念,應該這裡說明一下:此處的速戰速決指的是在美日軍隊還沒有大規模集結到中國周邊,能夠對中國的經濟和軍事目標進行大規模攻擊之前,中國軍隊就已經消滅了台灣軍隊的主力,並且中國主力部隊登陸台灣,占領主要城鎮的情況(當然清剿戰還在繼續)。
在這種情況下美日可能會如何反應呢?
1、 被迫承認這樣的結果。什麼意思呢?即美日軍隊放棄武力干預,僅僅對中國採取經濟制裁之類的措施(歐洲國家說不定會參乎進來)。主要目的是干預中國在台灣的政策,迫使中國政府繼續在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民主專政,並承諾撤軍或者將軍隊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上之類。
2、 決心對中國發動大規模空襲並登陸台灣。在這種模式中,美日聯合對中國的主要經濟、軍事和民用設施實施空襲,以削弱中國的戰爭潛力,並給中國政府施加壓力。同時在力爭對台灣海峽的制空權的同時,切斷登陸台灣島的中國軍隊的補給,大規模持續轟炸在台灣島的中國軍隊,並最終登陸台灣島。環南海國家協從美國參戰,並占領南沙西沙列島,瓜分該海域。印度在西線挑起戰事,蠶食中國領土。……一旦該目標基本達成,武統便遭受實質性的失敗。
3、 向中國投擲核武器,並遭受中國核武器的報復。在這種模式中美國可能選擇在中小城市或重要經濟中心例如寶鋼之類給中國政府一個示範(即小規模核打擊),以減少中國政府立即予以核反擊的風險,同時警告中國政府如果不……便會遭受大規模核打擊。如果中國政府在遲疑中沒有進行核反擊,那麼,被迫撤軍便難以避免。如果中國政府立即予以核反擊(當然一定是小規模的,否則會遭受全面的核打擊),則可能出現如下幾種可能:一是該導彈不幸被攔截,從而遭受巨大的心理打擊,被迫與美國談判;二是該導彈同樣擊中美國的某個中小城鎮之類,給美國以沉重的心理打擊,美國放棄核威脅;三是該導彈擊中美國重要城市,損失積極慘重,美國決意大規模反擊,中國遭受沉重災難並全力反擊,美軍乘機登陸中國大陸,煽動民族分裂並肢解中國——或陷入在中國的長期戰爭。
綜合評述:上述風險至少說明這樣幾點:1、中國必須擁有更加強大的核武器庫,隨着NMD系統的逐步發展,中國必須強化自己的核武器,以數量來增強突破的能力。同時增加核潛艇的規模,增強有效打擊的水平。這是減小風險3的必由之路;2、必須建立強大的海空軍,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防空能力和奪取制空權的能力。這是避免美日選擇風險2的根本途徑。3、台灣問題必須速戰速決。戰爭進行得越快和越順利,對美日而言進行戰爭的風險就越大,出現情況1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而要做到速戰速決,就需要擴軍備戰,提升中國軍隊的裝備水平和戰鬥力。因此,擴軍備戰等於是為中國的未來買保險,是非常值得的。
二、持久戰
持久戰有如下可能:
1、 第一波全力攻擊受挫,主力部隊未能登岸,台軍主力尚存,為此不得不組織力量強化攻擊力。如果這種組織耗費太多的時間,那麼美日海空軍可能選擇介入,與中國海空軍爭奪制海和制空權,後續攻台的成本大幅度上升。情況很可能會演變為與速戰速決類型中的情況2相似,並且美日可能轉變不統不獨的態度,直接宣布支持台灣的獨立,同時登陸台灣。
由此可見,武統必須速戰速決,要一擊而中,不能拖泥帶水,陷入被動。
2、 後續的攻擊有效,台灣軍隊的防空能力和海軍基本被殲滅,主力部隊最終登岸。但是,台灣的陸軍主力尚存,中國在台海的制空制海權遭到削弱,補給遭到遏制,登台部隊進攻受挫。在這種情況下,美日很可能會決心加大事態,選擇速戰速決情況中的方式2,加大干預並選擇登陸台灣。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最終在爭奪制海制空權的鬥爭中失敗,那麼,武統也就失敗。可見,一舉而勝的重要性!
三、承認失敗並退兵
這種情況指的是登陸失敗或登陸的部隊未能完成任務且後續的支援無法維持,戰爭變成毫無希望的事,於是被迫選擇承認台灣獨立的情況——當然,美日的要價決不會局限於此(例如可能包括讓西藏獨立或者“自治”之類)。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中國很可能會出現劇烈的政治動盪和分裂。
總的看法:武統比和平統一好。但是武統需要建立在強大的軍事力量的基礎上,不僅要能夠迅速地占領台灣,更重要能要能夠應付美日可能的大規模軍事干預——這種應付的力量意味着:中國作為亞洲霸主地位的最終確立。事實上,我是希望武統的時候美日進行干預的,我的意思是說:中國需要一場戰爭來與美日解決亞洲的戰略格局問題。因此,我認為中國應該利用美日希望台灣不統不獨的心態,同時利用台灣問題沒有解決和態度活動猖獗的機會,加強軍事準備,建立一支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不是韜光養晦,而要蓄勢待發!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以掃除台灣割據政權並迫使美日承認該結果甚至在局部戰爭被打敗為標誌!
2002年3月11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