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的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 |
送交者: 金燦榮 2002年03月11日18:53:2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金燦榮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從地緣戰略的角度考察,台灣是有其獨特性的,不同於中國其他地區。 第一,從中國與外部世界的整體關係看,台灣處於中國利益與外部世界利益的匯合點上。目前的情況是,作為外部世界代表的美國正是如日中天,處於力量的鼎盛時期,而中國已經具有了維護自己意志的一定的力量,並且正處於力量上升時期,因此,圍繞台灣問題的外交爭端主要發生在中美之間也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台海處於海權和陸權的交叉點,由於中國目前主要還是個陸權國,而美國海權和陸權均強但根本上以海權為主,因此,中美之間在台灣問題上的戰略利益衝突最明顯也就不奇怪了。 從形勢變化的原因考察,冷戰後台灣問題的全面重新突出首先源於島內政治的變化。民主化與本土化攜手並進,本土意識自然提升,加上政治人物的推波助瀾,使得台灣成為改變現狀的主要力量,也使得台灣因素在圍繞台灣問題而發生的戰略博弈中的作用上升到前所未有的地步。 由於冷戰格局消失,美國在戰略上對中國的倚重下降,相反,隨著中國力量的迅速崛起,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戒備加強,因此,台灣在美國地區戰略(特別是對華戰略)中的地位上升。同時,美國推廣民主模式的熱情在冷戰後空前高漲,又恰逢台島“民主化”,因此,美國國內對台灣的政治同情和支持直線上升。凡此種種原因,導致的結果是美對台政策發生了重要變化。一是以一九九四年九月克林頓政府新的對台政策為標誌,美台政治關係不斷升級(包括高層訪問增加、對台灣加入國際組織的支持加強等);二是對台軍售的質量和數量屢創新高。美國的政策調整是冷戰後台灣問題在中美關係中重新突出的直接原因。 相比之下,中國對美國政策變化的反應,以及大陸對台島政治發展的反應基本上是被動式的。由於專注於實現現代化這個國家的根本目標,中國大陸在經濟開放的同時,外交的任務主要是減少外部干擾,為發展創造條件或環境,並無意干預外部事務,可以說,中國外交處在一個內向化的階段。 從變化的結果考察,一個結論是各方的所得首先取決於其內部發展。台灣作用的一定程度的上升主要源於其經濟和政治的成就,而目前的經濟停滯和泛政治化是台灣在三角博弈中呈現頹勢的直接原因,其地緣政治上的先天不足暴露無遺。中國大陸持續穩定的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使其開始走出被動局面。而美國冷戰後的政治、外交、經濟、技術和軍事等的全面優勢,使其在這場“兩國三方”博弈中始終處於最佳位置。
目前兩岸關係處於相對停滯的狀態(主要指政治關係,由於兩岸關係是嚴格地由政府主導的,因此政治關係決定著整個關係的基本性質),但正因為如此,推進兩岸關係恰恰是打破“兩國三方”博弈僵局的關鍵所在。 (原載香港《海峽》月刊2002年3月號,這裡轉載的是原文中的最後一節。)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