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轉貼)張愛萍之子口述: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核武器
送交者: 力挽狂瀾 2015年03月13日18:59:3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原子彈將施加某種微妙的影響,在每一次外交會議上,在所有與會者的意識里,它都無所不在地產生影響。”

核武器與國際關係

核武器問世是人類科技進步與世界戰爭催生的產物。1945年8月,美國分別在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在給日本帝國帶來致命性打擊的同時,也震驚了全世界。過去人們沒聽說過原子彈,從這一刻起,它作為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正式進入戰場。也是在扔過這兩顆原子彈以後,迄今為止,人類沒有再在實戰中使用過它。目前,全世界核武器的總量足以將整個地球摧毀十幾次。也就是說,如果讓地球毀滅,估計1/10的數量扔出來就夠了。

核武器是一種什麼樣的武器?為什麼會產生如此巨大的毀傷?簡單說,通過核爆炸,能將物質中原子內的巨大能量釋放出來。最早的核武器是原子彈。上世紀30年代,科學家們發現,鈾、鈈等重元素在原子核分裂的時候,會釋放出大量的能量。原子彈的爆炸機理就是核裂變反應。後來又發現,一些比較輕的元素,當它們的原子核聚合起來時,所釋放的能量比重元素裂變所產生的能量更大。這就是氫彈的聚變反應機理。 

裂變反應在民用上的主要應用是核能發電,即用原子能反應堆來產生能量,進行發電。控制好了就能發電,控制不好就會發生核事故、核災難。至於聚變反應,到現在為止,人類只是利用這個原理製造出了氫彈,即讓能量爆發性地釋放出來。但是,像反應堆一樣把能量約束住、按照需要提取,這項技術現在還沒有掌握。一旦能掌握它,人類的能源問題將徹底解決。 

廣島原子彈爆炸釋放的能量是1萬—2萬噸TNT當量,即相當於1萬—2萬噸TNT炸藥(常規的黃色炸藥)產生的威力。上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研製出氫彈。氫彈的當量是原子彈的成百到上千倍,也就是說,一枚1000萬—2000萬噸當量氫彈的威力相當於上千顆扔在廣島的原子彈。 

上世紀60年代初,蘇聯曾經試驗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當時美蘇正在開展核軍備競賽,都要使自己的核武器數量和威力超過對方。為了顯示蘇聯的技術和軍事實力,赫魯曉夫提出研製1億噸當量的氫彈。如果扔到美國,幾顆就能讓這個國家毀滅。後來蘇聯的專家說,這個試驗做不了,因為不管在蘇聯哪兒爆炸,本國的城市都要受到損害。最後提出一個折中方案,做到了5000萬噸當量,在北極的新地島成功引爆。結果,莫斯科雖然沒有受到影響,但蘇聯北方一些城市的房屋玻璃被震碎了。 

縱觀人類的戰爭史,隨着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戰爭中使用的武器也在發生着變化,戰爭樣式也必然隨之改變。比如,原始社會時期,石頭、棍棒就是武器;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武器又有變化。到了熱兵器時代,槍炮出現了,這個時候,如果用冷兵器時代的打法,還以密集的陣勢往前衝,就很吃虧。 

然而,從歷史上看,對武器發展所帶來戰爭樣式的變化,人們的認識往往滯後,核武器剛出現的時候也是如此。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戰爭的特點是大兵團作戰,坦克集群和成百上千架飛機進行大規模轟炸。出現了核武器以後,人們剛開始還是把它當做戰場武器,像大炸彈那麼用——炸廣島和長崎時就是這樣的。直到1962年古巴危機爆發的蘇美核衝突,人類才開始對核戰爭有了新的認識。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

1962年,蘇聯把中程核導彈秘密運到古巴,對準了美國。美國的U2飛機偵查發現後,向蘇聯提出交涉,要求必須將核導彈撤走,不然就開戰。核戰爭一觸即發。經過一番較量,一場核危機最終化解,也讓雙方開始意識到,一旦進入核戰爭,對手雖然被打掉了,自己也會同歸於盡。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又有學者提出“核冬天理論”,使人類對核戰爭的毀滅性後果有了更清楚的認識。所謂“核冬天理論”是說,當相當數量的核武器在地球上發生爆炸,將產生與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一樣的能量,會將地球再次帶回冰川時期,人類將為自己發明的武器所毀滅。

政治家們看來接受了這個理論。意識到核武器的巨大威力後,美蘇之間開始改變相互較量的方式,開始明白,靠用核武器嚇唬對方來爭得更多的利益,並非總是上策。自古以來,各國爭奪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軍事。然而,當軍事較量的雙方都擁有了核武器以後,這個仗怎麼打?對於同樣擁有核武器的對手,動用核武器能否達成預想的戰爭目的?政治家們開始對單純軍事較量的傳統辦法產生了質疑。繼而,美、蘇之間開始了既繼續軍事對抗,又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更為廣泛的領域開展抗爭。其中也不乏採用不同形式的妥協或利益交換。六七十年代我們曾把美蘇這種新的對抗關係稱為“既鬥爭又勾結”。

請大家看一幅古巴危機時的漫畫:蘇美兩個領導人在掰手腕,屁股底下都坐着氫彈、導彈。時任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曾說過:“所有三個國家在危機前後所作的決定,都由於錯誤的信息、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考慮而被導入歧途。儘管錯上加錯,但這一切錯誤都在核戰爭的難以挽回的災難後果面前不得不停下來。從這種意義上說,不是肯尼迪,也不是赫魯曉夫,而是核戰爭本身遏制了核戰爭的爆發。”

核武器出現後,人類戰爭的形態以及國家間的較量方式發生的這些顯著變化,將世界帶入了長達40年的冷戰時代。由此也可看出核武器對國際政治、軍事、以至經濟格局及其發展產生的重大影響。

現在,有核國家及核萌芽國家的數量在陸續增多。這些國家也都清楚,用核武器來打仗是不現實的。尤其是有核國家對有核國家動用核武器,政治家們不敢下這個決定,更不會取得民眾的支持。

大家不禁會問:大規模毀傷性武器到底是加劇了人類之間的殘酷廝殺,還是制約着這種廝殺?這一歷史現象使人們進一步深入地探討核武器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探討核戰略與國家安全,以及與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外交諸方面的關係。


古巴導彈危機的漫畫(左為赫魯曉夫,右為肯尼迪)

最早從外交理論上將核武器與國家關係聯繫在一起的,是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雅各布·瓦伊納。他說:“原子彈將施加某種微妙的影響,在每一次外交會議上,在所有與會者的意識里,它都無所不在地產生影響。”美國冷戰史研究專家戴維·霍羅威茨研究核武器對國家國際關係的影響後,甚至認為這種影響是決定性的:“這些武器的發展這一事實本身,他們威力的巨大變化和他們數量的增長,對於第二次大戰後的政治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有一點總是明顯的,即如果不懂得當前的核問題,就無法充分理解世界形勢的重要演變。”

毛澤東與赫魯曉夫(1958)

對毛主席核戰略思想之淺見

談到我國的核武器,完整的說法應該是“戰略核力量”,這個概念不僅包括武器,而且包括使用武器的軍事力量。改革開放以前,核武器有一個正規的代號,叫“尖端武器”。與之相對的是常規武器,如火炮、坦克、艦艇,等等。後來,由於小平同志的名言“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核武器又有了“兩彈一星”這個代名詞。“兩彈”指的是核彈和導彈,但也有不同的叫法,如核工業部門說的“兩彈”就是指原子彈和氫彈。但是,就“兩彈一星”中的“兩彈”而言,就是指核彈和導彈。“兩彈一星”事業即是指為建立和發展我國的戰略核力量而舉國進行的這一偉大事業。

關於“兩彈一星”的解釋,“兩彈一星”元勛、衛星專家王希季教授講得很形象,也很準確。他說:兩彈一星是什麼?通俗地講,就好比一杆威力無比的槍,它能打到全世界任何地方,導彈就是槍體,核彈就是子彈,衛星就是瞄準用的準星。

新中國成立以後,美國多次向我們叫囂,要給我們扔原子彈。最早是在抗美援朝的時候,當戰爭在三八線附近陷入僵持,美國為了取得勝利,曾提出這個方案,最後懾於世界輿論以及蘇聯也掌握了核武器而作罷。1955年,我軍攻占一江山島解放浙東沿海全部島嶼,迫使國民黨軍在美海空軍掩護下撤至台灣時,美國又拿原子彈威脅我們。在這種情況下,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下決心要發展我們的核武器。

毛主席很早就開始關注核武器這個問題。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後,毛主席指出,原子彈是紙老虎。後來毛主席又說過:“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那麼,對原子彈這種武器,毛主席到底是怎樣看的?起初我們也有不同的疑問:毛主席既然說核武器是紙老虎,怎麼又說要發展它呢?從迄今披露的歷史記載,我理解,作為一位領袖,他既要鼓舞我們的人民和軍隊去戰勝比我們強大的敵人,在戰略上必須藐視對方;但對於關繫到國家命運的武器,他又非常重視自身的發展和運用。

1950年毛主席到蘇聯訪問,斯大林曾請他觀看蘇聯第一次核試驗的紀錄片。據毛主席的警衛員說,毛主席看完回來後就說,中國也必須發展核武器。

然而,舊中國曾是一個貧鈾國。鈾是戰略物資,依靠進口不現實。到了1954年,時任地質部部長李四光向毛主席報告說,在我國南方發現了鈾礦。據此,1955年1月毛主席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原子能事業是研製原子彈的基礎,沒有採礦、提煉,沒有反應堆製造出基本的必備材料,是不可能製造出原子彈的。據原二機部老部長劉傑的秘書李鷹翔同志回憶,劉傑部長擔任地質部副部長的時候,毛主席曾把他找去,問我們國家鈾礦的進展。最後跟他講了一句話:“這件事情要抓緊,這是決定命運的。”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對當年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予以表彰,並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圖為張愛萍與“兩彈一星”元勛在一起

據劉部長回憶說,他當時懷疑自己聽錯了:毛主席不是說過原子彈是紙老虎嗎?所以他回來後沒敢傳達。隨着後來毛主席對發展我國核武器的一系列舉措,他越來越確信自己當時不是聽錯了,而是毛主席當時就是這樣一個明確的看法。關於核武器的威力,毛主席也非常清楚。他在1958年2月28日接見蘇聯大使尤金時曾說:“我看,關於裁軍問題和禁止原子武器的問題遲早非解決不可,因為不能設想打起原子戰爭來會有什麼結果。比如像西德這樣的國家只要四個氫彈就可能完全毀滅,英國也要不了幾個氫彈就夠了。”

美國60年代初就發覺我們在搞原子彈,曾計劃採取外科手術式的打擊。我們也知道美國人想搞破壞,所以在進行第一次核試驗前曾向中央建議,是否等第二個核武器的生產基地建成以後再進行試驗。這樣,即便敵人打擊我們,我們還有後備的核武器生產能力。當時有兩種意見報給毛主席,毛主席說了一句名言:原子彈是嚇人的,不一定用。既然是嚇人的,就讓它早響。此話清楚地看出毛主席對核武器作用的本質認識,即在敵我都擁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核武器的作用主要是威懾,通俗說就是“嚇人”。但如果我們不掌握它,就會十分被動。所以他又講到:原子彈就是這麼大的東西。沒有那個東西,人家說你不算數。另一方面,由於他早已看出了雙方都有了核武器以後,誰也不敢輕易使用它,因此我國一開始就承諾了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明確我國核武器是防禦性的。再一個政策是核武器不要搞太多,多了也是浪費。

關於我們的核政策,現在學術界還有些爭議。有人認為,要不要放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樣一個承諾?另外,要不要像美國那樣,也向其他國家提供核保護傘?迄今為止,這些問題只是學術層面的討論,官方的政策包括我們的國防白皮書並沒有任何變化。

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東方巨響,鑄就大國

我國核武器的發展過程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上個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直到70年代中期“文化大革命”快結束的時候。這個階段開始的重要標誌就是50年前的今天,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東方巨響,鑄就大國!我們的大國地位從此被世界認可。

光有原子彈還不夠,還需要有運載工具。對於運載工具,世界各國走了不同的路線。美國最早採用的是轟炸機。因為美國是一個海洋大國,也是航空大國,它的兩邊都是海洋,和世界各地的交通主要是靠航海和航空。美國在二戰的時候就成立了戰略空軍,當時它的戰略轟炸機是從太平洋上的島嶼起飛,轟炸完東京,油不夠了就到我國的華北、華東一帶降落。航空力量強是美國固有的優勢。但是戰略轟炸機有一個突防的問題,當對方地面的防空火力比較強,或者對方有殲擊機攔截的時候,它投送的成功概率就會受到影響。

1980年,中國向南太平洋發射洲際導彈,鄧小平(前排右一)、聶榮臻(前排左一)、張愛萍(後排右一)、李耀文(後排右二)在北京指揮所

蘇聯因為空中投送能力不及美國,所以一開始就看中了發展彈道導彈作為投送的主要手段。彈道導彈的特點是,一旦發射起來就能按照既定的瞄準目標高速飛行來攻擊對方。遠程或洲際導彈的速度很快,基本上跟流星墜落的速度一樣,對於防禦方來說,反應來不及,所以很難能把它防住。

  我們國家走的是蘇聯這條路,即以發展彈道導彈為主。一開始也發展了一部分用飛機投送的航彈,但沒有裝備部隊。我國空軍的遠程轟炸能力相對較弱,所以我們主要是用彈道導彈。最開始研製的是中近程導彈。1966年,我們進行了世界上唯一一次在本國領土上進行核導彈實彈飛行的核試驗,“東風2號”攜帶原子彈彈頭從酒泉基地發射,在羅布泊上空預定高度爆炸。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以至到70年代,毛主席和黨中央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國家安全。早在上世紀50年代的時候,毛主席就說過,他最擔心的有兩個問題,一個是戰爭,再一個是黨的分裂。我對這句話印象很深。當時對國家安全的威脅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東南沿海,一個是東北亞。美國為了對付社會主義陣營,對日本的軍國主義採取縱容的態度,並有意地加以利用。我們有了核武器,對我國的國家安全來說就是一個重要保障。“東風2號”之後,我們又研製出“東風3號”,這給當時企圖對我進行軍事侵犯的敵對勢力,構成了難以逾越的核反擊屏障。

  我國在1964年成功爆炸原子彈以後,1967年又成功爆炸了氫彈。毛主席有指示,原子彈要有,氫彈要快。所以我國的氫彈研製進度和美國、蘇聯不一樣,比它們快。美蘇是搞出原子彈以後再開始研製氫彈,我們在搞原子彈的同時就有一支隊伍在開展氫彈的研究。“東風3號”就可以裝載氫彈。之後的“東風4號”可進行核反擊的範圍更大了。

  我國核武器的發展到底對國家的安全和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我們可以看看當年的對手是怎樣應對的。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前的兩三年裡,美國就已經發覺我們正在研製原子彈。當時肯尼迪在台上,他對中國比對蘇聯還要敵視,認為中國是一個可怕的對手,要是再掌握了原子彈,就更不好對付了。所以美國採取了各種手段,制訂了一系列計劃,包括直接的核打擊、動用台灣國民黨的空降部隊來破壞,等等。這段歷史的政府檔案美國自己已經披露了,它說明我們發展“兩彈一星”事業,掌握核武器,確實擊中了他們當年遏制中國發展政策的要害。

  尼克松在擔任美國總統前,法國總統戴高樂曾跟他說,中國是一個大國,現在又有了原子彈,美國對中國採取不承認的態度,終非長久之計。按照美國人的邏輯,打不贏的敵人就是朋友,加上當時美蘇對抗、中蘇關係惡化等原因,尼克松上台後,美國調整了對華政策。最後第七艦隊撤離,軍事力量全部撤出台灣和台灣海峽。

  現在國內一些年輕人不太清楚這段歷史,往往說“你們搞兩彈一星,是不是就跟現在的官員搞政績工程差不多?”所以,還是要把這段歷史說出來,說清楚。我們過去講解這段歷史的時候,多是講我們自己的感受:我們幹了些什麼、如何艱苦、如何自豪……多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這樣說也是必要的,但是還不夠。歷史結論要使後人能真正信服,更要了解我們有了核武器前後,當年的對手們有什麼感受,是否迫使他們不得不作出了向我們的讓步,以及被迫的政策調整。這樣才能讓人們真正理解我們當年開拓“兩彈一星”事業的必要性,讓人信服核武器對於中國發展實實在在的作用。

前排:劉華清(左一)、張愛萍(左二)、廖漢生(左三)、陳彬(左四)、李耀文(左五)視察海軍部隊

巨龍騰飛,贏來和平

  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段時間,可以看做我國核武器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有了原子彈以後,我國逐步建立起了戰略核力量,國家安全環境有了明顯的改善。首先,在中美關繫上,第七艦隊撤離台灣海峽,美國開始被迫調整它的對華政策。在中蘇關係方面,我們過去喊蘇聯“老大哥”,“老大哥”卻一直想控制我們。由於外交路線、政治路線的分歧,兩黨關係終至破裂,最後走向軍事衝突,雙方的百萬大軍在三北一線對峙。在一些專家看來,之所以雙方的軍事危機止於邊界衝突,沒有向前發展,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雙方都擁有核武器。蘇聯雖然擁有遠強於我的核打擊能力,但我國也擁有了摧毀當面之敵及戰役、戰略縱深重要目標的核反擊能力。

  然而,畢竟對方的核武器能威脅到我國所有的重要目標。從戰略上來說,當時的整體軍事態勢對我們是不利的。

  當時,計劃中本應該拿出來的武器就是洲際導彈。我們從60年代開始規劃,計劃 70年代初研製出來。但由於“文化大革命”原因,進度被嚴重地拖後。據當時的洲際導彈工程師、後來的載人航天總設計師王永志回憶:“文化大革命”期間,葉帥到航天部檢查工作,強調抓緊洲際導彈研製工作,他動員時曾說,毛主席十分關注洲際導彈研製工作,洲際導彈搞不出來,他老人家睡不好覺。當時大家都深感這項任務的極端緊要性。但是,當時航天部的派性鬥爭非常嚴重,兩派成天互相鬥來鬥去,所以進度還是被大大地拖後了。

  1975年鄧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後,張愛萍同志出任國防科委主任。按照葉帥指示,他頭一個抓的就是洲際導彈。他復出後給中央的第一個報告就提出:1977年拿出“東風5號”洲際核導彈。但是,後來小平同志被打倒,張也被打倒,該計劃又泡湯了。一直到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張愛萍同志恢復工作,他提出的第一個任務仍然是:1980年洲際導彈要飛向太平洋。

  在中央的重視下,通過調動各方面的力量,1980年,我們首次進行了“東風5號”洲際導彈的全程發射,獲得成功。

  有報道說,1969年中蘇邊界緊張以後,蘇聯曾經打算對中國採取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中央當時也是按戰爭準備進行的部署——“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大搞三線建設。三線建設是我們國家的一項重大戰備舉措,最早開始於1964年美國準備給我們作外科手術核打擊的時候,第二次高潮就是中蘇邊界緊張以後。對於三線建設的歷史評價,目前歷史學界還存在分歧,有的認為當時對形勢估計過於嚴重,也有的認為,恰恰是我們進行了這些準備,仗才沒有打起來。

  真相究竟如何,還得要等蘇聯的有關國家檔案解密。但是,從歷史的發展順序看,我們的洲際導彈發射成功兩年後,蘇聯主動發出緩和兩國緊張關係的呼籲。1982年,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發表講話,主動表示願同中國發展友好的關係。外交部及時把這個情況報告小平同志,小平同志敏銳地抓住了時機,指示外交部立即作出回應。

  隨後,雙方展開談判,國家關係邁入解凍之旅,兩國關係逐步實現了正常化。各自的百萬大軍從邊境撤離,長期處於軍事對抗的中蘇關係得以緩解。從此,我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平發展的大好局面得以全面推進,整個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上述歷史的變遷,讓人們清楚地看到我戰略核力量在國家安全和國際較量中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立以戰略核力量為支撐的強大國防,是老一輩共和國領導人和奮鬥者們留給我們國家與民族的偉大戰略遺產。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無疑成為我國和平發展的強大後盾。


1984年國慶閱兵,戰略導彈部隊通過天安門廣場

幾點啟示

  一、美國第七艦隊和蘇聯百萬大軍這兩支當年的超級世界強敵從我國國門口的撤離,表明了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發生的一個重大變化——即取得獨立解放並掌握了核反擊力量的新中國,一改我國百餘年來爭取國家和平的傳統方式,我們民族不再用千百萬同胞的血肉之軀為代價,更不需用不堪忍受的賠款割地之辱來求得和平,而是依靠中國人民自己打造的國家實力,贏得了和平。“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古今中外最高超的用兵之道。這其中,“兩彈一星”事業功不可沒!從深層次上說,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中國人民,依靠凝聚在科學技術上的力量贏得了國家的和平。

  二、擁有以戰略核力量為支撐的強大國防,是我國在核時代保證國家獨立自主、和平發展的可靠安全屏障。當今,美國等大國為獲得戰略核力量較量中的絕對優勢,一直致力於戰略防禦系統等高新軍事科技的發展和構建。這迫使我們不得不有選擇地繼續發展我軍高科技裝備,努力占據國際軍事高科技的制高點。

  三、“兩彈一星”事業的成功,讓我國進入了世界核大國的行列,使我們在國際較量中處於十分有利的位勢。由於核武器的巨大毀滅力,制約了霸權國家企圖發起和擴大戰爭的選擇,客觀上使得核大國之間的較量由傳統的軍事抗爭為主導,更多地向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實力並舉的競爭方向轉化。我們應該珍惜並發揮好這一來之不易的核大國優勢,積極提升經濟、科技、文化等領域的國家綜合實力,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爭取更大的主動權,創造中華復興偉業的更大輝煌!

作者系張愛萍將軍之子,二炮原副司令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戰略之頁:俄軍是只紙老虎。
2014: 大批尖端武器出現“中國製造”令美軍高
2013: 中國測量釣魚島的目的是保衛朝鮮
2013: 美智庫新曝:中國無人機裝備近三百架
2012: 米鬼國家戰略出問題 衰落不可避免
2012: 美國的F22停產是因為太先進還是太落後
2011: 中國應立即停建全部核電廠!!!!!!
2011: YDX:日軍暴露出戰鬥力低下
2010: 劉少奇、彭德懷受迫害論不成立
2010: 土耳其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