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的三個階段 2000年以來,中歐關係也發生了三個階段的演變。
第一個階段是歐洲傲慢占便宜階段。這一階段到2008年奧運會結束。這一階段,實際上是歐洲傳統的傲慢並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裡,並沒有把中國作為一個平等,哪怕是二流的國家看待,主要把中國作為一個市場,汲取利潤為主。這一階段,中國依靠對歐洲的出口,成功的打開了國際市場,並從歐洲高價買到了一些技術。
第二個階段是歐洲扭扭捏捏合作階段。這一階段從2008年奧運會開始,到2015年歐洲加入亞投行結束。這一階段,歐洲經濟危機離不開中國的支持,但是歐洲傳統的傲慢又讓歐洲拉不下面子,不願意與中國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合作。這一階段,以中國總理訪歐,大規模採購歐洲工業品為主要特徵。
第三個階段是中歐合作抗美階段。這一階段從2015年開始。以英國作為西方大國第一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為標誌,具有其特殊意義。觀察員認為,歐洲與美帝的關係,一直到烏克蘭內戰全面爆發,才真正發生了深度裂紋。歐洲已經意識到,美元要徹底幹掉歐元了,烏克蘭的亂局讓歐洲心急如焚,很可能讓歐洲重新陷入對抗。陷入生存危機的歐洲,不得不拉下面子,真正把中國視為一個合作夥伴,共同抵禦美元的攻擊。
中日關係的三個階段
2000年以來,中日關係也發生了三個階段的演變。
第一個階段是政冷經熱階段,大體到2008年結束。中日間形成“政冷經熱”特殊現象,始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也就是說經濟貿易不被政治左右,政治關係冷,而經貿關係熱。日本在這一時期擁有經濟上的巨大優勢,一方面以日本工業品大規模從中國賺錢,一方面和中國對抗,並以此為理由從美國那邊取得支持。例如,2003年中日雙邊貿易額為1324億美元,到2013年中日雙邊貿易額達到3125.5億美元,十年間翻了一番多。同時,日本積極參與美國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利用苛刻條件建立亞洲政治經濟秩序。
第二個階段是政冷經冷階段。這一階段從2012年安倍上台開始。安倍作為近年來日本“向右”的代表性人物,他的主要政治抱負是探尋一條能夠使日本重新回到“正常國家”的道路。安倍第二次上台後,頻頻對中國釣魚島搞一些“小動作”,使得中日關係高度緊張。2012年9月日本政府宣布釣魚島“國有化”,當年中日雙邊貿易總額便下降3.9%。中日關係的本質是亞太地區美國、中國和日本之間權力爭奪和博弈。隨着中國經濟地位迅速上升,在亞太地區的話語權逐漸提升,讓日本感到壓力,讓美國擔心中國崛起會削弱自己在亞太地區的領導地位。於是,美國高調製定亞太再平衡戰略,慫恿日本右翼勢力抬頭來遏制中國崛起,這也恰恰迎合一部分日本政客的所謂“正常國家”的思維,兩者在聯合起來對抗中國崛起方面形成重大利益融合。
第三個階段是日本垂死掙扎階段。觀察員認為,這一階段將從2016年開始。觀察員對日本的未來並不看好,內憂外患讓日本前途渺茫,可以說日本局勢幾乎已經進入山窮水盡階段,如果日本不思悔改,再往前一步,就是中日戰爭爆發,而那時候,就是日本徹底淪為二流國家的時刻,甚至會把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取得的家底全部賠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