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席亞洲:觀察者網一周軍事觀察:殲-11D是翻版蘇-35嗎?
送交者: 嵐少爺 2015年05月04日20:01:59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本周,網絡傳聞中國沈飛的殲-11戰機重大改進型號首飛成功,從它的外形上看,該機明顯採用了有源相控陣雷達,並局部修改了機體結構。於是它和蘇-35是否存在競爭關係就成了大家熱議的話題。同樣在本周,俄羅斯媒體傳出了T-50戰鬥機研製遇到麻煩的消息。聯想起近幾年中俄軍事技術合作中的種種齟齬,顯然中俄兩國儘管在軍事技術合作方面打得火熱,卻也互相留着“小心眼”。那麼,這兩件事究竟會引起中俄在戰鬥機領域怎樣的變化,就是我們今天的話題。

“筷子弟”強勢亮相,“蘇35”何時南飛?

本周,中國網絡上最熱門的軍事話題,無疑是沈飛公司殲-11D型戰鬥機首飛成功。殲-11系列一向被中國網民暱稱為“筷子”(這個綽號來源於其代號中的兩個1),而D的諧音則是“弟”,於是很快,大家就都把殲-11D暱稱為“筷子弟”了。

從網絡照片分析,與此前批量裝備部隊的殲-11B戰機相比,“筷子弟”主要在三大領域有了重大改進。

其一,安裝了全新的電子設備,有源相控陣雷達、前視紅外系統、全向紅外/紫外告警系統、新的電子對抗系統和電子系統架構,這套系統的技術檔次不亞於典型第四代戰鬥機,這是目前三代半戰鬥機的共同特點。

殲-11D的機頭部位雷達罩明顯“上翹”,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系統的典型標誌,從照片上來看,它的機首部位的結構隔框等是重新設計過的,不過氣動外形與原來的殲-11B相比沒有變化。

網傳的殲-11D戰鬥機照片

這也引起了一些人的疑惑,因為之前同樣傳聞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殲-15和殲-16戰鬥機的雷達罩外形與殲-11系列其他較早期型號相比似乎沒有變化。《漢和防務評論》的主編平可夫就曾質疑殲-16可能仍用的是脈衝多普勒雷達。

但稍微看一下國際同類機型就會發現這種說法其實很無稽。美國的F-15C“鷹”、F/A-18E“超級大黃蜂”、法國“陣風”、俄羅斯的米格-29都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改型,但都沒有採用傾斜安裝雷達天線陣列的方式。可見沒有“翹鼻頭”不代表沒有有源相控陣。

其實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安裝形式,主要取決於戰鬥機“削減正面雷達反射截面積”和“降低改裝成本”兩者的平衡。

向上傾斜安裝的雷達,主要是通過傾斜的外形來降低機頭方向雷達反射截面積。因為機頭雷達罩對雷達波是“透明”的,如果相控陣雷達垂直安裝,就會形成一個強反射源。對於座艙都要採用鍍金膜來降低雷達反射截面積的隱身戰鬥機,當然這是不能接受的。

但對於改裝老式飛機來說,為了傾斜安裝相控陣雷達天線重新設計部分機體結構顯然不夠划算了。再加上對於非隱身戰鬥機來說,它的多普勒脈衝雷達天線本來就是一個強反射源,改成垂直方向的一塊板,也沒什麼區別。

從這點觀察,殲-11D應該是有一定的降低雷達反射面積的考慮的。另一方面,由於我國兩家主要戰鬥機相控陣雷達的企業雷達安裝方式各有不同,這個傾斜安裝的相控陣雷達也可能透露其雷達研製生產單位的信息。此外,殲-11D的前視紅外系統也比早期殲-11上功能單一的紅外系統先進,對於新一代多用途戰機而言,這也是個必不可少的裝備。

綜合來看,殲-11D在航電系統方面的改進範圍和改進深度要高於美國換裝相控陣雷達的F-15C“阿拉斯加鷹”。與俄制蘇-35相比,殲-11D雷達系統在原理上更加領先,如果蘇-35所謂400千米探測距離之類說法可信,殲-11D的性能顯然要更好。

裝備了有源相控陣雷達的F-15戰鬥機

其二,殲-11D升級了機體結構,最明顯的一點,該機機翼下和殲-16戰機一樣增加了一對重載掛架。從試驗機外表不同顏色的塗裝來看,該機增加了鋁鋰合金、複合材料的使用比例。這反映了瀋陽飛機製造公司在蘇霍伊原技術基礎上有了進步。網絡軍迷經常引用沈飛研製殲-11B時一份文件中的話來嘲諷沈飛“不思進取”——“原始設計的修改要慎之又慎”。與共青城飛機製造廠對蘇-35幾乎“推倒重來”的改進相比,殲-15、16和11D結構上的改進幅度還是比較小的,不少設計能在蘇-30MKK等俄制飛機上找到源頭。不過沈飛不夠“大膽”也有它的原因,畢竟修改結構涉及長時間的試驗,在戰機生產“時間緊、任務重”的壓力下,最穩妥的方法是儘量沿用已經過驗證的設計。作為對比,去年俄羅斯共青城廠就曾表示,以中國對採購蘇-35戰鬥機提出的改進項目和交付速度,該廠根本無法完成生產計劃,因為僅僅是完成蘇-35電子系統和外掛武器的更改,使其兼容中國國產武器就需要大量試飛,耗時一兩年,更遑論按照全新標準組織批量生產了。

其三,注意觀察飛機尾噴口,明顯採用了國產“太行”發動機。由於前面提到的機體結構加強,該機的重量有所增加,因此推測採用了增加推力的新型發動機。不過,該機的進氣口外形並無變化,因此新發動機不大可能是去年珠海航展上透露的“14噸太行”。

本周另一則引起網絡關注的消息提到,一種雙座雙發戰鬥機安裝經過全權數字化改進的新型發動機最近進行了首飛,而這種新型發動機的設計定型是在2014年10月。關於該發動機的一種推測是,這是運用FADEC技術的“數字化太行”安裝在殲-16戰鬥機上的首次試飛(當然,由於報道語焉不詳,也不能排除是其他型號的發動機和飛機的可能)。有了FADEC技術的發動機,才能夠實現“飛火推”一體化的航電系統。俄制99M1發動機就是因為採用FADEC技術,雖然推力不如國產“太行”增推型,卻首先安裝到了殲-20戰鬥機上,足見“飛火推一體”航電是先進航電系統的一個必然方向。

雖然目前無法知道殲-11D首飛是否採用了“數字化太行”,但至少我們可以推測,未來殲-11D應該會安裝這種發動機。

WS-10“太行”發動機,該發動機的最新改進型已經運用了FADEC技術

某網站在點評殲-11D的文章中說的一句話倒是很適合用來總結其動力系統的改進:“發動機決定下限”。在現代條件下,動力系統和機體結構決定了飛機的“下限”,或者說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在20世紀末21世紀初伊拉克上空的“禁飛區”作戰中,伊軍的米格-25戰鬥機,除了強大的發動機之外可以說一無是處,但卻幾次主動挑戰多國部隊“禁飛區”,得到了美軍“一流的生存力,四流的攻擊力”的評價,可見發動機在決定飛機“下限”方面的重要性。

當然,載彈量、航程等與攻擊力息息相關的要素也要取決於發動機性能。但決定戰鬥機的攻擊能力和作戰效能,決定其“上限”高低的,依然是航電和武器系統。前面提到的伊拉克米格-25,在作戰中除了逃命外就什麼也幹不了了,顯然光有“下限”是沒意義的。必須依靠航電和武器系統將“上限”拉高,才能得到一種優秀的戰機。

殲-11D的動力系統目前不如蘇-35,但殲-11D的航電設備和武器系統強於蘇-35,這也是不必多說的。那麼,兩種飛機的實際作戰效能究竟是處於伯仲之間,還是高下立判,或許在未來的演習場上,我們會看到結論。

平心而論,蘇-35作為俄羅斯蘇-27的“終極改進型”,很值得中國方面研究。尤其是它的飛行控制系統和航電系統頗有獨到之處,完全值得借鑑。別的不說,能用落後中國和西方不少的子系統和元件做到重要技術參數上旗鼓相當,這表現出來的強大整合能力就值得學習。而先進的矢量噴口與氣動面整合的飛控技術經驗更是可以大大節省我國摸索的時間,對於未來在更新型戰鬥機上使用這一技術將有很大價值。

當然,如果光說技術借鑑,無法解釋我軍計劃引進相當數量蘇-35的現狀。筆者以前曾認為可能是因為短時間內我國先進戰機產能不足,現在看來這種說法並不完全準確,或許應該這樣說,我軍在換裝壓力大的情況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對於不同來源的先進戰鬥機的實際態度其實是“來者不拒”——只要你的價格合適,性能達標。

如果蘇-35能夠按照我軍的要求進行升級改造,沒有理由不要。對於中國來說,軍事衝突仍是近迫的威脅,總不能讓部隊在有機會獲得先進飛機的情況下繼續用“七爺”、“八爺”湊合吧?

從現在俄方共青城廠的生產排班情況、引進蘇-35談判進展情況和沈飛殲-11D的進展來看,我們很可能看到蘇-35和殲-11D在未來差不多的時間開始裝備我國空軍。這兩種不同思路,不同背景下發展出來的相似飛機在未來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們繼續拭目以待吧。

錢就能解決的問題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

本周,俄羅斯媒體吹風說,由於經費不足,俄羅斯的T-50戰鬥機可能遇到“災難性削減”,其原計劃2020年前生產57架的數字要削減到12架。此外,俄媒還暗示這中間印度因購買陣風撤資是主要原因之一。

然而我們都知道俄羅斯媒體在這些問題上是有些“不靠譜”的,困擾T-50的,還真不光是錢——但歸根結底,還是錢……

雖然印度在T-50項目上投了不少錢,但仔細一算,印度離“大股東”還差得很遠。目前俄羅斯媒體報道的所謂印度投資180-200億美元的數字,其實是算上未來印度大量購買FGFA的總成本,而這其中50億是俄媒給出的俄方給印度開的價。截止目前,T-50項目的資金主要還是俄羅斯國防部和蘇霍伊公司自己出資的,而按照印度媒體自己的報道,印度實際上支付的資金應該只有2億多美元。雖然也不少,但與T-50研製工作所需要的上百億美元相比,這點錢還真算不上什麼。所以就算印度退出T-50研製合作,對印度和俄羅斯也都算不上什麼實質性的損失。

換句話來說,正是因為印度掏錢不夠“爽快”,俄羅斯才會在雙方的“合作”中對印度採取了愛搭不理的態度,長期不讓印度人接觸T-50原型機。直到去年才答應讓印度人近距離看看,結果那次T-50還不爭氣的發生了火災事故,燒毀一架。

在印度人眼皮底下,T-50燒成了這樣子……

目前,T-50原型機已經製造5架,燒毀一架,剩下四架進行試飛。但試飛進度比較緩慢,而且從未有消息證實其進行過主武器艙開合等試驗,反而先進行了外掛武器試驗。在以隱身為本質特點的四代機中,在試驗初期階段就先試驗外掛武器的,T-50還真是開創了先河。這種緩慢的製造、改進和試飛進度本身說明T-50項目確實缺錢。

但T-50缺錢是由於俄羅斯在軍費投資上力度不夠嗎?又不是。

俄羅斯暫緩對T-50的投資,更像是因為該機遇到了技術障礙,而且一時半會兒無法克服。那麼在這個時候與其繼續追加投資,不如維持一定投資,讓蘇霍伊慢慢解決問題。因為俄羅斯空軍近幾年的主要危機還不是缺乏先進第四代戰鬥機,而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製造的主力機型已經無法繼續湊合下去,急需更新換代。

從俄軍新機交付速度看,俄方近幾年來其實投入新型戰機製造的經費是不少的。據報道,俄羅斯目前已經拒絕了共青城工廠方面早期提出的將蘇-27SM(90年代後進行中期延壽改造的蘇-27S戰鬥機,目前還是俄軍主力機型)戰鬥機安裝蘇-35的雷達和電子設備,改造為蘇-27SM2型的提議,而將資金集中用於生產新型戰機。目前,俄軍重點購買了兩種機型,伊爾庫茨克廠基於出售蘇-30MKI研製的俄羅斯自用型蘇-30SM和大名鼎鼎的蘇-35S戰鬥機(共青城廠基於基於蘇-30MK2研製的蘇-30M2則基本不再採購)。

現在,共青城和伊爾庫茨克兩家主要生產蘇-27系列戰鬥機的工廠目前處於產銷兩旺狀態,其中共青城廠已經幾乎完成了俄羅斯國防部2009年下達的48架蘇-35的訂單,在2013、14年都交付了12架,2015年計劃交付15架,該工廠同時期內還向俄軍交付了12架蘇-30M2雙座型戰鬥機。伊爾庫茨克則正在完成2012年俄軍下達的訂單,要在2016年前交付60架蘇-30SM型戰鬥機。算上外銷訂單,這兩家廠的產能已經被占滿。目前,蘇-30SM和蘇-30M2已經出現在俄羅斯與西方鬥爭的最前沿——克里米亞。

第一批交付俄軍的蘇-30SM戰鬥機

看看上述這些價格昂貴的新飛機,可以體會到俄羅斯重振空軍的投資力度不可謂不大。只不過由於俄羅斯現在已經被頂到和西方直接對抗的第一線,其投資重點是已經成型可以批量生產的戰鬥機,而不是可能還需要好幾年才能投入生產的下一代戰鬥機。

至於俄羅斯的總軍事投資額度,雖然在2015年以盧比計價出現了爆炸性增長,但也達不到隨便花的程度。與中國不同,俄羅斯的軍費許多都要花在維護其龐大的核武庫上,更不用提還要維持對烏克蘭東部和敘利亞政府的支持。這樣一來,雖然俄羅斯軍費已經達到世界第三,但是要想重振當年蘇軍的雄風,顯然還是做夢。

而T-50,其實說白了,如果這飛機是在中國或者美國手裡,出了問題那大不了就是加緊試飛,搜集足夠數據。然後再投資製造新的原型機,修改設計,再繼續試飛,直到問題解決。問題是,這樣的“燒錢”模式是現在的俄羅斯開不起的,有這個錢,不如多買幾架蘇-35呢。

既然不能用這樣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蘇霍伊公司也就只能繼續用手頭的四架原型機慢慢搜集數據,慢慢研究探討如何解決。等到有把握解決問題的時候,再對現有的原型機進行改進並試驗其效果……這樣一來,研製速度必然大大放緩。

其實這種模式中國是有痛苦回憶的,而且還更痛苦,1969年首飛,1980年才定型的殲-8戰鬥機就吃了原型機不足的虧,殲-8I戰機研製中更是因為僅有的原型機燒毀導致項目拖延了一年多。當然,以蘇霍伊公司的能力和水平,用不了十年時間就能解決問題。即使這樣,2020年前再生產12架T-50,恐怕也還是比較樂觀的數字了。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日媒:中國無人機製造十年後領先全球 
2014: 崔哥:猶太人誓死感恩大上海!唯一不記
2013: 號外:日本釣魚島作戰指揮官被幹掉
2013: 熱烈祝賀王師X51A高超音速項目圓滿成功
2012: 英媒評價:被中國軍艦炮口嚇壞 菲律賓
2012: 我在美軍航母上的八年(3)---志願參軍
2011: 一根毛,力挽狂浪,三把刀都表態拉登沒
2011: 奧巴馬徹底傻眼:本拉登發出錄音,死的是
2010: 毛主席超暴語錄,蘇聯外長嚇得屁滾尿流
2010: 從油耗看中國99坦克和西方主戰坦克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