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台灣、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對抗戰描述比較
送交者: 嵐少爺 2015年05月04日20:09:1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台灣、大陸高中歷史教科書對抗戰描述比較 ZT
 
                                          光輝天下

不斷看到論壇上有人義正詞嚴地譴責GCD歪曲抹煞了國軍抗戰的歷史,目前大陸的媒體也隨聲附和,哭哭啼啼一片“悲情”。我們看看兩岸教科書的對比,到底誰在抹煞民族英雄,一目了然!

向每一個參加抗倭的中國人,和曾經幫助過中國人的外國友人致敬!


=====先看台灣的:

一、 關於該書


書名:《高中歷史(革新版)》。


該教材依據台灣教育部民國八十四年十月修正發布之高級中學歷史課程標準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編寫,該標準是目前台灣地區高級中學最新課程標準。該教材內容分為中國歷史


,分上、下兩冊,供高中一年級使用。關於抗戰部分的描寫收錄於下冊。


編著者:許雪姬、劉妮玲。


許雪姬,台灣大學歷史博士,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台灣大學、政治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劉妮玲,師範大學歷史碩士,現任台北市立景美女中歷史教師。

著作財產權人、發行所、印刷所: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初版一刷 中華民國八十九年二月


修訂二版一刷 中華民國九十年二月


革新三版一刷 中華民國九十年十一月


修正革新三版三刷 中華民國九十三年二月


編號:S 610230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

行政院新聞局登記局版台業字第O二OO號


ISBN 957-14-2937-6


二、抗戰部分


高中歷史下冊由第十一章至第十九章,起自清初,終於晚近。其中涉及關抗戰部分的在第十五章和第十七章:


十五章、民國初年的政治演變與內憂外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第三節 內憂與外患


十七章、抗日戰爭與中共政權的建立


第一節 抗日戰爭


第二節 國共勢力的消長


前後加在一起,連把描寫新四軍與國民黨內耗的也全都算進去,數了一下,


涉及抗戰的部分不到8張紙。詳細與否各位可以繼續參見本文,正好也可以把本人前段時間所寫的大陸教科書對國民黨抗戰描寫那帖子加以對比,看看哪個版本更為詳細。

以下是該教科書原文:


十五章、民國初年的政治演變與內憂外患


第三節 內憂與外患


三、濟南五三慘案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

1.護僑為名出兵山東


北伐戰爭期間,日本曾先後兩次以中國內戰危及日本僑民生命財產為由,出兵山東。第一次民國十六年六月,至八月底,國民革命軍因清黨與分共,內部發生紛爭,暫停北伐,日本遂撤兵。民國十七年一月,北伐軍事重新展開,五月一日,國民革命軍進入山東省城濟南。日本再度以護僑為名,於四月下旬派兵登陸青島,五月二日進入濟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2.國民革命軍的退讓


五月三日,日軍開始向濟南城內的中國軍、民開火攻擊,並違反國際法則,將中國駐山東的特派交涉員蔡公時及交涉署人員殺害。日本希望經由挑釁行為,激起中國軍隊的抵抗,以藉機擴大軍事行動,造成武力占領中國的目的。


當時國民革命軍蔣中正總司令深知日軍的目的,命令軍隊退出濟南,繞道繼續北伐。日本擴大爭端的陰謀雖然未能得逞,但趁機攻占了濟南城,造成中國軍民死傷六千人以上。


四、九一八事變與一二八事變


1.強占東北


日本一向視滿蒙為“生命線”,處心積慮想要占領。民國十七年六月關東軍在皇姑屯車站附近炸死張作霖,希冀造成不安局勢,日軍可乘機出兵,一舉攻占東北。結果因東北當局處置得當,日本的侵略機會暫時落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

民國十九年九月十九日,中原戰爭期間,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關,成為華北的軍政領袖,坐鎮北平。一年之後的九月十八日晚上,日本關東軍派兵將瀋陽北郊柳條湖的一小段南滿鐵路炸毀,隨後以中國軍隊破壞鐵路為藉口,派兵進攻東北軍北大營及瀋陽城。

2.不抵抗政策


東北軍以為日本不過是尋釁,為了避免擴大衝突,決定退避不抵抗,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蔣中正對日軍的意圖判斷錯誤,也決定採取不抵抗政策。結果北大營及瀋陽城一夕之間為日軍所占領。日軍的目標是整個東北三省,因此軍事行動並未停止。國民政府希望國際聯盟制止日本的侵略行動,實際上國際聯盟僅能口頭譴責日本。四個多月之後,東北為日本關東軍全面占領。


3.上海尋釁


日本陸軍在東北的侵略輕易得手,日本海軍也躍躍欲試。民國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以日人在上海遭毆打,為保護僑民為由,派兵進攻閘北。駐防當地的十九路軍立即奮起反抗。日軍大出意料之外,多次增兵,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也派出精銳的第五軍支援作戰。三月初雙方停戰,中國軍隊傷亡慘重,日軍也付出相當代價。這一戰日本的侵略野心為能得逞,中國軍隊勇於護衛國土的決心也第一次展現。

五、長城戰爭與塘沽協定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

1.長城抗日


民國二十一年三月,日本為了緩和國際輿論的壓力,將滿清的末代皇帝溥儀接到東北,在關東軍的控制之下,成立了“滿洲國”。為了鞏固滿洲國,民國二十二年以後,日軍進一步向華北推逼。先於一月攻占山海關,三月攻占熱河,並向長城推進。華北各省的駐軍以及南京調派的中央軍為了抵抗日軍的侵略,共集結三十萬大軍北上,中日雙方沿着長城一帶,在三月到五月之間,發生激烈的戰鬥。中國軍隊裝備、訓練、給養都不如日軍,但浴血奮戰,絕不退縮,國內外視聽為之一變。


2.塘沽停戰協定


到了五月,國軍因傷亡慘重,且日軍有攻占平、津的可能,遂與日方商議停戰,簽訂了塘沽停戰協定。中國退守長城以南,東北三省以及熱河成為日本傀儡“滿洲國”的領土。

[ 轉自鐵血社區

塘沽協定之後,政府等於默認東北三省已非中國領土。當時國民政府的主要負責人是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以及行政院院長汪兆銘(精衛)。他們一致主張“先安內,後攘外”政策。一方面先解決政府內部的紛爭與共黨盤踞蘇區的問題,另一方面全力加緊從事建設,厚植國力,等待時機從事抗日收復失土的工作。


十七章、抗日戰爭與中共政權的建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第一節 抗日戰爭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盧溝橋事變爆發,開啟了歷時八年的抗日戰爭。民國三十六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與英、美等國結盟,但一直到民國三十四年以前,中國都是獨立對日作戰。在存亡關頭的這一場戰爭中,中國取得了勝利,但在人力、物力方面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一、安內攘外

 

1.日本的持續侵略


塘沽軍事協定簽訂後,日本侵華的軍事行動暫時終止,改採外交手段,也就是以“分離華北”為目標。民國二十一年三月,日本先在東北製造了“滿洲國”,以溥儀為“執政”,兩年後改稱皇帝,實際上是受日本控制的傀儡政權。而後,日本希望以外交手段脅迫東北各省獨立,一直未能成功,繼之又試探性的該采軍事手段,在河北省製造衝突,藉機擴大為武力占領,盧溝橋事變就在這種背景下發生。

2.對日備戰

在塘沽協定之後,七七抗戰爆發之前的四年中,國民政府採取“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方面對於日本在華北的種種威脅挑釁,儘可能採取忍讓,另一方面則傾全力從事安內的工作,包括以極優勢的軍事與政治手段從事第五次剿共戰爭,迫使共軍原有的“蘇區”瓦解。民國二十四年前後開始從事國防建設,積極對日作戰,包括:


(1)提倡新生活運動,希望徹底改造國民的氣質,加強精神教育,以民族精神作武裝,補充對日作戰時中國物質與軍事力量的不足。


(2)在追剿共軍的過程中,南京中央得以控制雲南、貴州、四川三個偏遠省份,並積極加以建設,成為日後對日作戰時的根據地。


(3)設立資源委員會,直轄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針對抗戰需要,負責國防工業資源之開發與建設,並從事經濟動員的準備,以適應戰時統制及調整的需要。

(4)整軍備戰之直接措施,包括:以南京為中心,向國境線推進,構築國防工事(陣地);鞏固長江下游之江防及要塞,並漸次向閩、粵、蘇、魯海岸推展;在德國軍事顧問協助下整編國軍,統一編制,增加部隊戰力;推行徵兵制度及壯丁訓練,從民國二十五年起,先在蘇、浙、皖、贛、豫、鄂六省試行。

中國的積極備戰,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趨勢日漸明朗。為了阻撓與破壞中國的統一與建設,日軍早在民國二十五年四月,開始向華北增兵,並伺機在平、津一帶製造事端與軍事衝突。駐守平、津的二十九軍對日軍的挑釁,儘可能的退讓,但是到了七七事變,中國守軍決定奮起抵抗,一次局部的衝突終於演化為中日第二次全面戰爭。

二、盧溝橋事變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1.盧溝橋的星火


辛丑和約允許各國在北京、天津、山海關之間的交通要地駐兵,日本因此在天津設立“華北駐屯軍”總部。民國以後,日方一再以保護僑民為由,增兵華北,擴大駐兵區域,並不時舉行軍事演習。


民國二十六年七月七日,日軍在盧溝橋北面演習,至夜晚十一時左右,詭稱一名士兵失蹤,欲過橋進入宛平縣城搜查,為中國駐軍所拒。日軍即向宛平進攻,駐守盧溝橋附近的二十九軍二一九團堅決抵抗,一天之內,擊退日軍三次猛攻。

2.中日全面開戰


盧溝橋的戰火點燃之後,日方進行增兵,隨時準備占領華北。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委員張立即發表聲明,表示中國“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則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七月下旬日軍大舉向二十九軍各部隊進攻,主政華北的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知道中日大戰已無可避免,通令各部隊奮起抵抗。八月一日,蔣委員長明白宣示:中國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後關頭,準備全國應戰。八月十三日,凇滬會戰開始,歷時三月,中國精銳部隊犧牲慘重,上海失守,但已打破日軍“三月亡華”的口號。十一月中旬,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十二月中旬,日軍進南京城,展開血腥屠殺,中國軍民死亡三十萬以上,史稱南京大屠殺。


三、抗戰的政略與戰略


政略(國策)與戰略(軍事政策)之交互運用,是中國以劣勢之軍事與國力,而能堅持抗戰八年之久,終獲最後勝利的主要因素。抗戰期間,主要的政略與戰略運用,至少包括四方面:


1.全民抗戰

[ 轉

七七事變後國、共兩黨重新合作、共軍改編,由軍事委員會統一指揮對日作戰;全國各界則推派代表組織國民參政會,作為戰時的准民意機構,對於團結全國支持政府抗戰到底的政策,有積極貢獻。


2.堅持抗戰到底


戰爭初期,中國軍民犧牲慘烈,政府內部部分領導人有主和之說,汪兆銘(精衛)等人於民國二十九年即受日人誘惑,在南京建立傀儡政府,不過國民政府仍基於國家存亡與民族人格之維護,絕不妥協,堅持抗戰到底。

3.苦撐待變


抗戰初期,俄國首先提供部分軍事援助。民國二十八年九月,歐戰爆發,一年後日本與德、意結盟組成軸心國,英、美開始大量提供借款給中國,用以購買軍事物資。民國三十年十二月八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於十二月九日正式對日宣戰。此後中國與同盟國並肩作戰,在戰爭期間廢除百餘年來的不平等條約,並獲得抗戰的最後勝利,均為前此苦撐堅持之代價。


4.持久戰與消耗戰


中日戰爭初起,日本想以優勢軍力,以速戰速決方式迫使中國屈服;中國國力不足、軍事落伍,但土廣人眾,資源分散,有長期作戰的條件。戰爭發生後,國民政府遷都武漢,再遷重慶,以西南各省為大後方,以廣大的空間換取抗戰的時間,在戰略上則以持久戰、消耗戰打破敵人速戰速決的企圖,終於使日軍陷入中國廣大的戰場泥沼之中。


四、同盟國的最後勝利


太平洋戰爭發生後,中國雖與英、美等國結盟,但由於同盟國採取“先歐後亞”的戰略,中國戰區在民國三十四年三月以前,仍由中國獨力對日作戰。


民國三十四年初,國軍美械裝備部隊逐漸整建完成,四、五月間湘西會戰,重創日軍。此後國軍開始由守勢轉為攻勢,在局部地區展開反攻。日本因窮途末路,加上美國對廣島、長崎的兩次原子彈轟炸,遂於八月十四日宣布無條件投降。

抗戰為近代中國史上為抵禦外辱,投入最多人力物力,耗時最長,犧牲最為慘重的一次戰役。國民政府領導全民抗戰,以不屈的民族精神戰勝強敵,可說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光輝的一頁。領導全民抗戰的主要領袖蔣中正,一時成為民族英雄。但緊接而來的國共關係發展,卻使中國的命運面臨前所未有的轉折。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

第二節 國共勢力的消長


中共借抗戰期間發展勢力,戰爭結束之後,中國雖然取得勝利,但在社會、經濟方面也遭到嚴重的破壞,國民政府逐漸喪失民心;中共開始與國民黨互爭勝利果實,繼而爆發國共內戰,中共節節勝利,終於取得大陸政權。

一、抗戰時期的國共關係


西安事變之後,國、共兩黨開始會談如何合作問題,國民政府收編共黨的目的是為了“根絕赤禍”,而共黨願意接受國民政府領導,目的是藉機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尋求發展壯大的機會。


1.共軍改編與擴充


七七事變之後,中共宣示服從政府領導,共同抗日。陝北的共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不久改稱第十八集團軍,不過習慣上仍稱八路軍),約四萬餘人;此外,歷經五次剿共之後殘留在南方各省的共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約一萬人。


國共既然合作抗日,國民政府認為無論政治、軍事,共黨均應服從中央政府統一領導;實際上中共採取既聯合(抗日)又(對國民黨)鬥爭的策略。因此,中共在政治上維持“陝甘寧邊區政府”的獨特建制,並隨着軍事發展,建立“敵後根據地”;軍事上,藉由收編游擊武力,不斷非法擴充軍力。抗戰中期,八路軍由原來不到五萬人,擴充達五十餘萬,新四軍則由一萬人擴充到十一萬人。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

2.國、共軍事摩擦


當時國軍一方面在正面戰場與日軍進行會戰,另一方面也發展敵後游擊區,與日軍及偽軍爭奪控制區。共軍系統的軍隊主要均在敵後“根據地”發展,除與日偽軍爭奪地盤外,也與國軍游擊隊發生摩擦與衝突。根據軍事委員會的統計,抗戰期間,共軍襲擊國軍或消滅民團之舉動,規模較大者至少有三十六次,其中以新四軍事件為著。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新四軍駐守之地原在江蘇西南及安徽南部,但為了開拓根據地,不久即自行派遣支隊向長江以北的江蘇、安徽北境發展。民國二十九年秋,新四軍在蘇北與國軍韓德勤部衝突,韓部萬餘人被殲滅。年底,軍事委員會要求新四軍全數由江南調往黃河以北作戰,新四軍不願放棄其根據地,國軍遂以不聽調遣為由,於民國三十九年元月初,向駐守皖南的新四軍發動攻擊,扣押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潛逃(不久被殺),國民政府並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不過中共中央隨即宣布重建立新四軍於蘇北,仍有九萬之眾。


3.共黨勢力的發展


民國三十三年年中,國軍面臨湘桂正面戰場的嚴重潰敗,而共軍在敵後游擊區則不斷擴占地盤,加上抗戰經年持久,後方物價飛漲,民眾生活困苦,政府官吏貪污腐化之風日甚,知識界要求國民黨停止一黨專政,主張民主憲政的風潮又起,共黨趁機提出與國民黨及其他黨派共組聯合政府的要求。不過,由於蔣委員長反對,加上美國傾向支持國民政府對共軍採取監視、圍堵政策,因此臨近抗戰結束,國共關係愈形緊張。


總之,經過八年抗戰,在日本投降前後,中共已擴張到擁有一二O萬黨員、九十一萬正規軍、二二O萬民兵、九千五百萬人口和九十五萬平方公里土地的大黨。


較諸抗戰前夕侷促陝北一隅之窘狀,實有天壤之別。


三、對該教科書印象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該教科書為歷史下冊,一共九章,其中四章是關於台灣各方面歷史,關於大陸歷史不過一半。而抗戰內容加起來僅不到兩個小節,其描寫程度詳細與否相信各位都已經看到,篇幅幾乎與描寫中共篇幅差不多。


在該書中有個特點,即對於抗戰全面爆發前的各種對日妥協一律稱為是偉大蔣公的遠見,是蔣公識破日本妄圖擴大戰事的險惡用心。而對於國軍還擊的舉動則馬上改口說是英勇抗擊,一字不提這時蔣公是否識破日本妄圖擴大戰事的用心。反正正着反着都是蔣公英明。


在書中對於國民政府領導的抗戰詳細程度,對比現在大陸的教科書反而更少。


煮酒各位國民黨粉絲大為讚賞的22次會戰,我仔仔細細的看了又看,在“抗日戰爭”這節中發現了“凇滬會戰”、“湘西會戰”,在“國共勢力消長”這節中發現帶到了豫湘桂戰役,都是點到為止。除次以外,好象書中再未提到其他會戰。對於中國遠征軍也沒提到。


對於國民黨將領,除了偉大光榮正確的蔣公外,只有提到宋哲元,其他將領再無提到。


在描寫抗戰最主要的一節“抗日戰爭”中找不到一個字描寫過共產黨軍隊抗戰。只有在“國共勢力消長”這節中有過一句:

“共軍系統的軍隊主要均在敵後‘根據地’發展,除與日偽軍爭奪地盤外,也與國軍游擊隊發生摩擦與衝突。”


仔細揣摩這句中的“除與日偽軍爭奪地盤外”,看來是在表述共產黨軍隊抗戰的事實,畢竟與日偽軍搶底盤總是抗日吧,如果這也不是抗日,那乾脆都去做良民來的更好。


原本費力氣找台灣地區的歷史教科書是想求證上面對共產黨抗戰是如何描寫的,可看了之後發現對國軍抗戰描寫都如此之少,那更別指望能對共產黨抗戰有什麼描寫了。


真是怪事。


偉大的國軍抗戰,怎麼提的這樣少,當今台灣政府居心何在?


我若是對歷史興趣一般的台灣高中生,那我讀了這書以後,估計過了若干年必定也會抱怨:“可憐我被黨欺騙了N年!”


因為在這書上隻字不提蔣光鼐、蔡廷鍇、張治中、佟麟閣、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戴安瀾,謝晉元。隻字不提有遠征軍入緬作戰。隻字不提長沙會戰、武漢會戰。


至於在敵後根據地的老百姓和八路軍新四軍面臨的是什麼情形那就更不知道了,“掃蕩”二字和是何解?讀了這教科書這輩子也不會懂。


不要總說大陸教科書如何如何隱瞞,至少隱瞞了半天那上面還看的到上面列的這些會戰和將軍事跡。你說大陸是做假惺惺表面工夫也罷是真心誠意也罷,至少白紙黑字在書上寫着,可這版本的台灣歷史書呢?別說對共產黨不厚道,好象對國民黨也厚道不到哪去。這可是目前台灣地區最新版的高中歷史教科書。


不知道各位國民黨FANS看了這書作何感想。


再看大陸教科書對於國民黨抗戰的描述

 ------------------------------------------------------------

對於海峽兩岸對彼此在抗戰中作用的掩飾,毫無疑問都做過,不過現階段大陸做的比海峽對岸厚道。大陸出版的歷史教科書和公開出版的書籍方面,都好過海峽對岸。


經常看到煮酒和國觀上很多人聲稱其在大陸接受的歷史教育上隻字不提國民黨抗戰,結合我印象中接受的歷史教育,對此頗有疑惑。為此多次問過年齡比我大的人,有出生50年前後的,也有出生70、80年代的,答案各式各樣。


回答主要有3種。


第一種稱沒有。這種回答有的是一口咬定自己讀的歷史書上一個字也沒反映國民黨抗戰的。而有的人則是對此不能確定,說記不清楚了,大概有,也就是俗稱的“莫須有”。


第二種回答是最普遍的,稱讀到過,的確有記載,但記得書上主要反映的是國民黨官兵英勇抗戰,而老蔣消極抗戰。(當我問到46年出生的我的領導時,他也是這個回答,他可是46年出生。)


第三種回答則是肯定大陸教科書上的確有對國民黨抗戰記載,不過記憶有誤,把原本教科書上沒記載的內容也認為是有的,但其實這部分內容是其在平時學到的,非教科書上所有。這種回答多半見於對歷史感興趣的人。


很不幸我自己當初的歷史書已經被處理掉了,經過左托右托,大海撈針,終於找到了現在上海地區所使用的初中歷史課本,仍是我當年的版本。我於1992年起讀初中。


該教材基本情況(供有疑問者查詢,證實真偽):

 

該版本由上海教育學院組織編寫,主編沈起煒,常務副主編林丙義。關於抗戰部分的是八年級第二學期課本。


該書由上海新華書店發行,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6年11月第3版,2001年11月第10次印刷。

書號:ISBN 7-5320-5131-5/G·5100


書中關於抗戰部分的記載是“第十章 抗日戰爭”。共分七節。分別是: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空前危機


第二節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第三節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第四節 正面戰場初期的抗戰


第五節 敵後戰場的開闢


第六節 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第七節 抗日戰爭的勝利


以下主要節選書中對國民黨抗戰的一些評價和描述,。


第一節 中華民族的空前危機


1 關於“一·二八”事變


“……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等指揮下,接連幾次打退日軍的進攻。2月中旬,張治中率第五軍到達上海,與十九路軍並肩作戰。兩支部隊密切配合,取得了着名的廟行大捷。日軍傷亡慘重,先後換了四個主帥,並且一再請求國內增派援兵。……”

“……日軍一部突破我軍防線,情況危急,張治中親率教導總隊馳援。十九路軍一部也向敵軍側後出擊。從早晨一直血戰到晚上8點半,殲敵3000多人,使陣地失而復得。這就是廟行大捷。……”


“……5月,國民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凇滬停戰協定》,規定中國軍隊只能留駐在崑山、蘇州一帶,而日軍卻可駐紮在上海。……”


2 關於長城之戰與《塘沽協定》

“……接着又侵占熱和,並進攻長城各口。中國受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因孤立無援,長城各口失陷。5月,日軍逼近北平和天津,華北危急。南京政府與日本簽訂賣國的《塘沽協定》,劃冀東為“非武裝區”,致使整個華北門戶洞開。…”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1933年3月初至5月中旬,中國軍隊在長城各口同日軍展開鏖戰。駐守喜峰口、羅文谷的第二十九軍,面對日軍飛機、裝甲車和大炮的猛烈轟擊,憑藉着手榴彈和大刀,沉着應戰,拼死肉搏。第十七軍在古北口與敵軍拼殺三晝夜,接着又在南天門與日軍血戰兩天,‘直至高地化為焦土’。第三十二軍和第五十九軍也分別在冷口、懷柔等地浴血奮戰。”


“……1933年5月,馮玉祥和共產黨人吉鴻昌等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同盟軍發展到10多萬人,收復多倫等地。後來,同盟軍在日蔣的夾攻下,彈盡糧絕,最後失敗。……”


第三節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3 關於“七七”盧溝橋事變


“……然而,國民政府舉棋不定,一面向華北調動軍隊,並向日本提出抗議;一面又幻想以和平方法解決事變,與日本談判。……”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

“……7月17日,蔣介石在全國輿論壓力下,發表廬山談話說:‘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但同時他又表示:‘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和平的;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

“……但我們的態度,只是應戰,而不是求戰。應戰是最後關頭必不得已的辦法。……”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

對於佟麟閣將軍的犧牲,書中是這樣描述的:


“……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佟麟閣在軍部所在地南苑召開軍事會議,慷慨陳詞:‘中日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日寇進犯,我軍首當其衝,戰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繫於一人者輕,而繫於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屍,以死報國。’7月27日,軍長宋哲元令軍部遷入北平。佟麟閣不願獨自離開,決心與官兵一同死守南苑。28日,鐵在南苑大紅門指揮部隊與日軍苦戰,壯烈犧牲”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4 關於“八·一三凇滬抗戰”


“……在凇滬抗戰中,廣大愛國官兵前赴後繼,湧現出許多英勇事跡。營長姚子青率全營官兵死守寶山縣城數晝夜,最後全部壯烈犧牲。旅長蔡丙炎率領5000將士血戰羅店,帶頭衝鋒,不幸被日軍槍彈擊中,為國捐軀。團附謝晉元率450多人,孤軍堅守四行倉庫4晝夜,掩護主力部隊順利轉移。……”


“……第二天,敵軍來犯,謝晉元指揮官兵以手榴彈、步槍和機槍痛擊日寇,斃敵80多名。28日,敵軍發動大規模進攻,守軍一戰士將手榴彈捆在腰間,從六樓窗口縱身跳入敵群,轟隆一聲,與敵數十人同歸於盡。四行孤軍苦戰4晝夜,打退敵軍一次又一次進攻,到10月31日夜間,完成戰鬥任務,奉命撤出四行倉庫。他們可歌可泣的事跡,在全國人民中間廣為傳頌。……”


“……中國軍隊在上海浴血奮戰3個月,打死打傷日軍4萬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3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迷夢,增強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和勇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第四節 正面戰場初期的抗戰


5 關於南京保衛戰


“……在南京保衛戰中,扼守淳化鎮的第五十一師與敵軍血戰三日,陣地屢失屢得。其中第五營官兵幾乎全部壯烈犧牲。據守東北郊楊坊上陣地的某部三營官兵,與敵軍反覆混戰,除營長重傷獲救,其餘均以身殉國。防守雨花台、中華門的第八十八師與日軍在大街小巷進行激烈的白刃格鬥。……”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6 關於台兒莊戰役(徐州會戰)

“……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下,中國軍隊將敵軍一路阻止在臨析,使另一路敵軍孤軍深入。日軍猛攻台兒莊,莊內守軍憑藉斷牆慘壁英勇抵抗,拖住日軍。4月初,中國軍隊發動全線反攻,日軍傷亡慘重,向北潰逃。台兒莊戰役殲敵1.2萬人,是抗戰初期正面戰場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1938年3月下旬,日軍第十師團磯谷廉介部的賴谷啟支隊向台兒莊發起進攻,中國第二集團軍孫連仲部迎頭痛擊。日軍猛攻3天,才沖入莊內。守軍利用宅院牆基同敵人展開巷戰,反覆拉鋸。全莊大部分被日軍攻占,中國守軍池峰師傷亡慘重,但堅守南關一帶,至死不退。……”


“……《新華日報》戰地記者當時報道:‘31日起,台兒莊戰爭進入了最危急最激烈的階段,敵人占領了莊內的五分之四。敵機20餘架,每天輪流轟炸,一天中投彈120枚以上,重炮40門不息的攻擊,每天發彈千餘枚,差不多把整個台兒莊要炸平了。’但中國將士堅持抵抗,為外線部隊完成對日軍的反包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接着,中國軍隊裡應外合,打敗了日軍精銳磯谷師團。……”

7 關於武漢會戰

“……國民政府為了遲滯敵人的前進,下令開挖了鄭州以北花園口的黃河大堤,黃河水向南泛濫,雖然起了暫時阻止敵人西進的作用,但給豫、皖、蘇三省人民帶來極大的災難。……”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1938年下夏,侵華日軍調集35萬兵力,兵分五路合擊武漢。國民政府調集百萬大軍,憑藉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的有利地形頑強抵抗,重創來犯的日軍。10月下旬,武漢淪陷。武漢會戰歷時4個月,經過大小數百次戰鬥,打死打傷日軍3萬多人。它是抗戰初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


第六節 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


關於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post_4131315_1.html/ ]

“……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帝國主義在加緊誘降國民黨的同時,對正面戰場華中、華南地區接連發動局部的軍事進攻。而國民黨一面同日本秘密談判,準備妥協;一面消極抵抗,保存實力。……”


8 關於棗宜會戰


“……1940年5月,日本大舉進攻湖北的棗陽、宜昌地區。中國第五戰區調集主力部隊對敵軍實施反包圍,經過激戰,日軍向南撤退。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部隊截擊敵軍,不幸中彈,以身殉國。……”


“……1940年5月8日,日軍進攻棗陽,直逼襄樊,形勢十分危急。張自忠親率司令部直屬營和兩個團連夜渡過襄河,向棗陽進發。他們邊走邊打,15日在南瓜店以少擊多,將正在向南撤退的日軍截為兩段。第二天,日軍為了擺脫被動局面,集中1萬多兵力,從三面猛攻南瓜店,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到9時左右,彈藥快用完了,張自忠下了一道緊急命令:‘現在正是軍人殺敵報國的時間,子彈打完了,要用刺刀殺,刺刀斷了,要用拳頭打,用牙齒咬。’敵人逼近了,張自忠舉槍向敵人衝去,被敵人的機槍擊中腹部。他臥在地上繼續督戰,身中7彈,終於為國家民族流盡了最後的一滴血。……”


9 關於長沙會戰


“……1941年9月,日軍12萬人進攻長沙,國民政府集中40個師的兵力組織會戰。中國軍隊憑藉有利地形進行阻擊,以主力包圍日軍,並切斷其交通線。日軍被迫突圍北撤,中國軍隊追擊獲勝。……”


10 關於遠征軍入緬作戰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中、美、英三國決定成立中國戰區,由蔣介石任統帥,美軍中將史迪威任參謀長。中國派遠征軍10萬人開赴緬甸,與英、美盟軍並肩作戰,重創日軍。遠征軍師長戴安瀾為國捐軀。……”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www.tiexue.net/

“……1942年3月,戴安瀾率第200師作為遠征軍先頭部隊入緬作戰。在同古(也譯稱東瓜)戰役中,他率全師官兵與數倍於己的敵軍血戰12天,殲敵5000多人,並掩護了部分英軍的撤退。5月16日,第200師在朗科地區遭敵重兵伏擊,突圍時戴安瀾胸、腹部為流彈所傷。後因傷勢過重,不治身亡。……”

第七節 抗日戰爭的勝利


11 關於豫湘桂戰役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為了打通從東北到華南的大陸交通線,日軍對河南、湖南、廣西地區發動了新的進攻,中國稱這次戰役為‘豫湘桂戰役’。中國軍隊在衡陽、桂林等地進行阻擊,由於國民黨當局腐朽無能而失敗。大片國土喪失,數千萬同胞淪於日寇的鐵蹄之下……”


如果仔細看了以上內容,可以發現該版本教科書上對國民黨抗戰的評價是一分為二的。書中在認為國民政府消極抗戰的同時,對於廣大國民黨將士的英勇抗戰給予充分肯定。


從所着筆墨來看,對國民黨正面抗戰的描述也決非一筆帶過。按照時間順序,的確對於抗戰正面戰場上大部分主要會戰都有描述。當然作為初中階段的歷史教科書,畢竟是普及教育為主,所以如果要強求將正面戰場的所有會戰加以記載和詳述,也不太現實。


對於為國捐軀的國民黨將士,書中有不少詳細描寫,其筆墨明顯多於對八路軍、新四軍的描寫。書中不僅提到了國民黨高級將領如蔣光鼐、蔡廷鍇、張治中、佟麟閣、李宗仁、孫連仲、張自忠、戴安瀾,還提到了中級和中下級軍官姚子青、蔡丙炎、謝晉元。其中對於佟麟閣將軍、張自忠將軍、戴安瀾將軍的為國捐軀都有特別的詳細描寫。而對於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的犧牲卻只有一句帶過:“在反‘掃蕩’鬥爭中,湧現了許多像‘狼牙山五壯士’那樣的英雄,也犧牲了不少優秀將士,如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等。”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我這次只找到了這個版本的大陸歷史教科書,台灣地區版本的沒能收集到,大陸地區70、80年代的歷史書也正在收集中。對於有些前輩聲稱的他們所讀的歷史書中從沒記載國民黨抗戰,由於我沒親眼見到他們讀的歷史書,我在此也表示尊重。不過和我同輩的人要是說出這樣的話,我真的十分懷疑其歷史課的聽講水平。


對於過去大陸的教科書對國民黨抗戰記載的情況我現在還缺乏足夠證據來下定論,但至少90年代的上海地區歷史教科書上對國民黨將士當年的英勇抗戰有一個正確的對待態度。


這就是現在的大陸教科書,沒有污衊當年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國民黨將士。


沒有將正面抗戰的功績記在共產黨頭上。

 

沒有將國民黨將士的英勇行為一筆帶過。

 

在此向當年所有參加抗戰的中國人表達敬意。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日媒:中國無人機製造十年後領先全球 
2014: 崔哥:猶太人誓死感恩大上海!唯一不記
2013: 號外:日本釣魚島作戰指揮官被幹掉
2013: 熱烈祝賀王師X51A高超音速項目圓滿成功
2012: 英媒評價:被中國軍艦炮口嚇壞 菲律賓
2012: 我在美軍航母上的八年(3)---志願參軍
2011: 一根毛,力挽狂浪,三把刀都表態拉登沒
2011: 奧巴馬徹底傻眼:本拉登發出錄音,死的是
2010: 毛主席超暴語錄,蘇聯外長嚇得屁滾尿流
2010: 從油耗看中國99坦克和西方主戰坦克的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