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終結“人民戰爭”? |
送交者: 886 2002年03月15日18:09:13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自19世紀以來,阿富汗是大國必爭但卻沒有哪個大國可以打贏的地方。英國和蘇聯是美國成為世界霸主之前的兩個世界級的霸權國家。英國3次出兵阿富汗,除最後一次是當年議和外,其他兩次作戰時間均在3年之上,且英方損兵折將卻無功而返。蘇聯依靠強大的常規作戰力量,在阿富汗進行了為時6年的持久戰,結果阿富汗戰場成了蘇聯的“墳場”。 如果將上述傳統戰爭與這次小布什發動的打擊阿富汗塔利班的軍事行動相比,似乎就會覺得這是一場全新的戰爭:戰爭結果並不是美國人再次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相反,令許多軍事專家始料不及的是,美國人竟只用了61天的時間和一、兩萬地面部隊,就在阿富汗的高山峻岭中打贏了這場近兩百年西方人打不贏的戰爭。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天真地犯了英國在後期對外戰爭中一直盡力避免的—深入東方國家內陸作戰—的大忌。與19世紀中葉的鴉片戰爭以及20 世紀末的波斯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正好相反,美國發動朝戰和越戰都是從大量投入地面部隊開始的,這在當時的軍事技術條件下,其結果只能是慘敗。當時美國所擁有的軍事手段,除了原子彈外,基本都是常規武器的最高水平。儘管這時的軍事作戰已完成立體戰爭的變革,但從總體上看,由於沒有出現在衛星監控技術引導下的導彈準確打擊和攔截技術,地面部隊和常規武器仍是當時決定戰爭成敗的基本軍事手段。 歷史走到80年代,計算機技術和航天技術使軍事領域發生了一場對各民族國家具有生死存亡意義而對歷史卻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美國科學和戰略學家敏銳地意識到這場信息革命對國家主權安全的巨大意義:1982年,格雷厄姆專家小組向里根政府提交《高邊疆━新的國家戰略》論文,強調美國應充分利用信息高科技優勢率先開發利用外層空間,通過空間競爭確立美國的軍事優勢。正如富蘭克林·羅斯福意識到原子彈對戰爭的意義一樣,里根政府迅速採納了格雷厄姆的建議,依據“高邊疆”戰略思想,正式向世界宣布了著名的“星球大戰”計劃。對於該計劃,從表層分析,它想通過空間衛星監控技術建立一個攔截敵國導彈的防禦系統,從而使核打擊對美國失去威懾作用;從深層分析,它預示着自飛機和潛艇技術引起的對低層空間和淺層海域軍事爭奪達到一定程度後,一場新的戰爭形式即信息高科技戰爭形式,將首先藉助外層空間在未來戰爭中占據優勢地位。 海灣戰爭,連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可以說是一場克勞塞維茨式的傳統戰爭理論與現代高科技信息戰爭理論所進行的有史以來最認真的較量。克勞塞維茨是18世紀生活在普魯士卻對近代歐洲戰爭理論最有影響的軍事思想家之一。他認為,戰爭的目的是消滅敵人的軍隊。通過武力在適當的地點和時間決戰是達到目的的基本手段。在決戰的諸形式中,由幾個戰鬥形成的一個大規模會戰的戰鬥成果最大。在會戰中,主力會戰是戰爭的重心。但在20世紀末,戰爭模式卻發生了與克氏理論截然不同的變化。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與傳統的“諾曼底”式(也可稱作“克勞塞維茨式”)的大規模地面部隊率先決戰的戰法不同,由於有了衛星信息監控和引導技術,美國得以充分掌握敵國信息並從海空遠距離對伊南兩國實施大規模“切割式”導彈打擊:在這種打擊中,美國先摧毀敵國“大腦”即信息中心和“造血功能”即生產能力,其次是“神經傳遞”功能即通訊交通能力,再次是掃除一切可疑的目標。在這些任務完成,在敵國失去了除作戰人員的體力之外的戰鬥力之後,美國才開始—並且是在對敵方坦克具有大殺傷力的“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的配合下—地面軍事切入的。 信息、速度和後勤是常規戰爭勝敗的關鍵。美國利用衛星信息監控技術和導彈遠距離精確打擊與準確攔截技術,在科索沃兵不血刃卻大獲全勝的軍事戰績,使我們看到,科技革命已使這三個要素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過去常規戰爭中必須依靠陸軍才能完成的信息獲取、閃電式打擊和後勤跟進的工作,現在只依靠衛星和遠程導彈在外層空間和遙遠的海上就可以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越南戰爭中,戰爭模式已完成了從制陸權到制海權再到制空權的立體轉換(航空母艦又使這種三位一體的立體戰爭具有更大的機動性和綜合作戰能力),但總的說來,這只是在常規戰爭內部發生的軍事變革。現在我們將面臨的是以衛星監控技術和導彈遠程精確打擊和攔截技術為先鋒、以爭奪低層空間和淺層海域為核心內容的軍事革命。這時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已不取決於一國陸軍的數量,而取決於該國的海軍和空軍的高科技含量及由此形成的作戰能力。建立在衛星監控技術之上的海上遠距離導彈精確打擊和準確攔截技術,是新世紀軍事革命的重要標誌。 在阿富汗戰爭爆發前,有人對這種結論還持相當的疑問,批評“一些人對馬漢的海權論的崇拜幾乎到了偏執的地步”,認為“中國始終無法在發展海上力量上傾注太多的資源(海軍要比陸軍昂貴得多)”。也有人得出結論:“美國真的要打阿富汗,在戰術上可謂是困難多多,動用地面部隊的條件,沒有像打伊拉克那樣便利。就算有打南聯盟那樣的效果,也是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的。”但阿富汗戰爭結局已使人們對現代戰爭形勢有一個全新的認識:也就是說傳統的所謂“誘敵深入”、“開展全面的人民戰爭”和主要依靠陸軍力量實行本土防衛的常規作戰方式已不能達到自衛主權、抵抗外敵入侵的目的。 阿富汗地處歐亞大陸中心地帶,地勢自北向西南傾斜。山地和高原占全國面積的4/5,平原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興都庫什山山脈斜貫中部、東段山勢險峻,西南部有沙漠。國內以普什圖族為主,其次有烏茲別克族、哈扎拉族、土庫曼族、俾路支族等。正是這樣有利於“開展人民戰爭”的地形和居民構成,才使得幾百年西方和俄國入侵者在阿富汗屢戰屢敗;但也是同樣的地形和居民,21世紀之初的美國卻在阿富汗戰爭上取得了迅猛勝利,其對手就是在阿富汗占據40%以上的普什圖人。
那麼,美國人是憑藉什麼打贏這場戰爭的呢?從阿富汗戰爭全程分析,毫無疑問,還是制海權和制空權。但這不是二戰意義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而是在外層空間衛星偵察技術條件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 兵艦未到,衛星先行,是美國在這次阿富汗軍事行動中的重要特點。10月5日,就在向阿富汗塔利班宣戰前兩天,美國秘密發射KH-11偵察衛星,該衛星載有的數碼相機可以拍到地面小至10厘米的物體。接着,美國派出 U-2偵察機和全球鷹無人偵察機,U-2偵察機可以在21000米的高空飛行,既拍攝地面照片,也竊聽通信。全球鷹大型無人駕駛飛機在阿富汗戰區首次飛行。它長13米,能在19500米的上空飛行,視力可穿透雲層,並傳回照片。據報道,美國在對塔作戰中,使用了四大偵察定位技術:一是將先進的KH-11、KH-12“鎖眼”系列照相偵察衛星調集到中亞地區上空,其地面分辨率達0.1米,能自動將照片傳送到地面接收站及指揮中心; 二是向鄰近阿富汗的基地派駐多種無人偵察機,可在空中完成情報處理;三是激光光標定位儀。此裝置安裝在武裝直升機機鼻上,與飛行員頭盔同步移動;四是全球衛星定位導航系統(GPS),使美軍士兵不依賴氣象條件在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確定自己的坐標和精確時間。它們猶如一張大網,晝夜監視阿富汗全境。 其次,美利用強大的海權迅速調動作戰力量直奔阿拉伯海。開戰前已有大批驅逐艦、巡洋艦、航空母艦雲集阿拉伯海。截止2001年12月下旬,美國已經從世界各地調動了2萬以上的兵力,集中於中東地區的卡塔爾和科威特。 10月7日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宣戰,同時從阿拉伯海上和阿富汗北方聯盟的基地對阿富汗境內的目標實施持續空襲。攻擊目標主要是塔利班的防空導彈、燃油補給站、機場及通訊系統。轟炸中美軍使用了威力巨大的GBU-28激光制導炸彈。這種鑽地炸彈長5.85米,帶彈翼直徑4.47米,投擲距離5000米,可穿透30米厚的土層、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層。第二輪打擊過後,塔利班政權的大部分通訊、交通、空防炮基地、雷達設施基本摧毀,塔利班當局已無法統一指揮各地軍隊,其高炮及少數的導彈無法準確攻擊英美戰機。 美國在掌握阿制空權並使阿境內塔利班軍事組織系統的內部聯繫徹底癱瘓後,塔利班龐大的和準備用於“人民戰爭”的軍事軀體,已被美國的導彈切割為沒有能動反應力因而只能任人宰割的“肉塊”。 僅從純軍事而非純政治的角度看,阿富汗戰爭實質上就是一場信息戰。由於美國人掌握了在外層空間衛星技術基礎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優先採用衛星技術,對塔利班的信息瞭如指掌。掌握了塔利班的信息,又掌握了制海權和制空權,美國就可以用強大火力切斷塔利班作戰系統之間的通訊聯繫,將龐大的軍事作戰系統點切割成互不相關,從而各部分沒有能動反應力的“板塊”。此後,美國再派為數不多的地面部隊進入阿富汗將這些被動的“板塊”圍而殲之。海灣戰爭中,薩達姆是這樣被打敗的;科索沃戰場上,南聯盟也是這樣被打敗的;這次美國人又用同樣的方式贏得了阿富汗戰爭。由此我們不能不承認,在21世紀的戰爭日曆上,克勞塞維茨式的人力戰爭已成為歷史、人民戰爭的“無敵威力”也開始大打折扣。如果說,這些傳統的戰爭形式,在海灣戰爭之前,還具有本土自衛的功能的話,那麼,最近發生的阿富汗戰爭則告訴我們,傳統的利用本國地理優勢開展“人民戰爭”的戰法,其本土自衛功能也正在消失。可以說,在新世紀的戰場上,誰掌握了外層空間的監控技術,誰就掌握了低層空間的制空權和制海權,從而也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不能掌握戰爭主動權的國家,不管從進攻還是從防衛的角度看,其安全是不能得到保障的。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