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紐約時報:中國升級核武器,攪亂亞洲
送交者: 力挽狂瀾 2015年05月21日20:58:2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美國防部發布報告稱,中國升級了那些能夠打到美國本土的導彈,為之裝備多個彈頭。美媒認為,中國此舉不僅引起美國擔憂,也為亞洲帶來新的不穩定因素。

  《紐約時報》5月20日發表題為《中國啟用多彈頭》(China Buys Into Multiple Warheads)的社論稱,中國在發展核武器項目上保持了數十年的克制,而今卻做出了一個糟糕的選擇,以一種引起外界擔憂其意圖的方式升級自己的軍火庫,中國此舉為亞洲帶來了新的不穩定,同時有可能加劇地區的軍備競賽。

  讓人坐立難安的發展是中國決定給自己最強的導彈東風-5(該導彈可以打到美國本土)裝備多個彈頭,而不是一個。五角大樓本月初,在其關於中國的軍事和安全項目的年度報告中首先將此消息公開披露出來。

  中國的行動並不意味着核能力的重大提升。但是,中國決定給導彈裝備多個彈頭的決定仍然讓人擔憂。中國此前贊成保持最小核力量的信條,只用來反擊核打擊,而不是發動核打擊。

  習近平主席採取更加咄咄逼人的外交和經濟政策,包括在南海有爭議的島嶼建立軍事飛機場,同鄰國製造摩擦,這些國家被恐嚇,不斷向美國求助。

  社論還指出,中國的決定可能是受到美國在亞洲擴大導彈防禦體系的影響。中國一直都很擔心自己的核力量的生存能力,雖然美國一直堅稱自己的導彈防疫體系是用來擊落朝鮮的導彈的,但是中國仍然擔心,自己的一些武器也容易受到攻擊。

  此外,中國升級導彈或許也是為了防備印度。印度是中國的地區對手,並且在積極地省級自己的遠程導彈。但是中國的舉動只會促使印度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軍火庫,一部分是出於對中國的害怕,另一部分則是出於對它的敵人巴基斯坦的害怕,因為巴基斯坦可能從中國獲得該技術。

  美國《紐約時報》17日報道稱,在保持最小核威懾能力長達數十年之後,中國在重新設計許多遠程彈道導彈,使其能攜帶多個核彈頭。美國聯邦政府官員和政策分析人士認為,在美國準備在太平洋地區部署更多強大的導彈防禦力量之際,中國此舉似乎是為了讓美國三思而後行。

  該報道援引五角大樓的中國軍力年度報告稱,北京最強大的武器現在攜帶了分導式多彈頭,這種武器就是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中國的地下發射井中擁有約 20枚這種導彈。有非官方背景的分析人士說,每一枚升級後的東風-5導彈很可能攜帶3個核彈頭,升級大概覆蓋一半的導彈。如此,中國可以通過這種武器發射到美國的核彈頭數量已從20枚增加到40枚左右。《紐約時報》評論說,縮小核彈頭並把至少3個彈頭搭載到一枚導彈上的技術,中國已經掌握了數十年,之前都沒有使用。然而現在,中國似乎改變了策略。

  “中國在核彈頭發展方面是非常克制的”,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樊吉社17日說,美國一些人在故意誇大中國核武庫的規模。美媒想通過這種議題設置,引導外界關注所謂的中國核彈頭增多,這可能也是美國對相對優勢下降的焦慮之一。事實上,中國核武庫規模與美國根本不在一個數量級上。

  “這明顯屬於為與美國長期競爭做準備的一種努力”,卡內基國際和平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泰利斯說,升級哪些核導彈的選擇值得注意,因為中國選擇了“屬於能明確飛抵美國的少數導彈”。《紐約時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北京增加導彈上的核彈頭數量,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為了回應華盛頓在反導方面的進展,“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是為確保可以突破美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樊吉社17日說,美國在東亞地區的反導系統發展及部署上表現得越來越不克制,對反導用途及目標沒有明確界定,目前反導能力早已超過應對朝鮮導彈威脅的程度,實際上已威脅到中國核威懾的有效性。如果這樣發展下去,會使得中美未來核關係的發展具有很大不確定性。對此,美國應該謹慎為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4: 什麼狗屁名媛,章含之的醜惡嘴臉
2014: 警惕疆獨恐怖分子死灰復燃 利用軍壇對
2013: 中國萬噸級055宙斯盾艦2013年露面 將令
2013: 明星新飛豹戰機亮劍南海 黃岩島爭端曾
2012: 解放軍大佬放狠話警告,菲總統嚇得尿褲
2012: 人民日報:米鬼必須審時度勢 勿在對台
2011: 陳炳德總長,你沒有理由“難過”!
2011: 對“經過此次訪問我感到很難過”感到難
2010: 制裁伊朗----中國終於耍了美國一次!
2010: 馬立誠: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