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陳水扁政府的大陸政策與大陸的因應之道(下)
送交者: 丁松泉 2002年03月15日18:09:15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二、大陸對台政策的因應之道

  1.聽其言、觀其行政策及其調整

  在2000年台灣總統選舉後,大陸的對台政策經受了嚴峻的考驗。主張"台獨"的陳
水扁的執政使大陸處在極度的焦慮不安之中。但陳水扁就職前後釋放的一些善意表
示,特別是"5·20"就職演說中的"四不一沒有"暫時地消除了大陸的焦慮。北京吸取
了以前對待李登輝時的教訓,改為採取較為溫和和富於彈性的"聽其言、觀其行"政
策。實行這個政策,一是大陸對陳水扁未來的政策走向不甚明了,尚無法作出明確
的判斷;二是對陳水扁心有疑慮和不信任;三是對陳水扁仍寄以一定的希望,希望
陳水扁在一定的壓力下,在大陸政策上審慎從事。事實上,大陸並不希望與陳水扁
政府攤牌。如果在台灣問題上出現大的轉折,將影響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
建設大業。大陸寄希望於陳水扁的是承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事實上即所
謂"一中各表",大陸與台灣繼續維持現狀,這符合大陸的利益。

  "聽其言,觀其行"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陳水扁上台後的一段時間內,由
於雙方均採取了較為審慎的政策,台海局勢重歸平靜。雖然由於陳水扁始終不願承
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兩岸僵局無法突破,但與李登輝拋出"兩國論"時以
及台灣大選前的緊張局勢相比,台海局勢相對平靜與緩和。從"聽其言,觀其行"政
策實施後的效果看,大陸基本上達到了政策實施的目的。大陸方面非常清楚,在陳
水扁執政的一段時間內,要取得突破可能性微乎其微,靜觀其變不失為暫時的因應
之道。這一政策雖然較為溫和,卻仍對陳水扁政府構成了一定的壓力,迫使他在一
段時間內不斷向大陸釋放善意,安撫北京。

  "聽其言、觀其行"政策畢竟是權宜之計,它不是大陸長期的對台政策。隨着台
海局勢,特別是台灣島內局勢的變化,繼續固守"聽其言、觀其行"政策便不合時
宜。這項政策是一種消極的應付策略,而對台灣島內局勢的變化,必須採取一種更
具主動性更積極的政策。

  2001年元旦祝詞中,陳水扁提出"統合論",表明他在統獨問題上,體現了較大的
彈性。此時,如果大陸適時地改變策略,用積極的政策替代"聽其言、觀其行"政
策,其效果可能更好一些。大陸沒有積極的回應,使陳水扁受到了來自獨派的壓
力,他們認為,對大陸釋放善意和作出妥協是無效的,不會改變大陸強硬的立場。
加之美國共和黨布什當選總統,對中國採取強硬政策,特別是中美偵察機事件的發
生後,國際局勢變得對台有利,從此陳水扁出於內外兩方面的考慮,更不願作出進
一步的讓步。

  客觀地分析,大陸在陳水扁提出"統合論"和鬆綁"戒急用忍",表示要實行"積極
開放,有效管理"的政策時,是調整對台政策的最佳時機。但大陸方面以為形勢對
大陸有利,特別是陳水扁在島內面臨在野黨和經濟界的壓力,台灣經濟始終低迷不
振,北京認為不必急於調整政策。直到2001年12月台灣立法院選舉,民進黨取得了出
乎人們意料的勝利,一舉成為台灣最大的政黨,北京面臨着調整政策的呼聲和壓
力。與此同時,陳水扁政府不僅不願作進一步的讓步,反而藉口大陸沒有回應,采
取"漸進式"蠶食政策,推動"去中國化"。這使大陸感到繼續採取原來的政策,將會失
去台灣的民心,形勢變得對大陸更為不利。為此,2002年1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錢
其琛借紀念"江八點"發表七周年之際,向台灣伸出橄欖枝,表示大陸把廣大民進黨
黨員與少數頑固台獨分子區別對待,歡迎民進黨員以適當身份訪問大陸。錢氏的講
話在台灣島內引起熱烈反響,上自陳水扁、呂秀蓮,下至普通民眾,都予以了肯
定,台灣當局及民進黨也作了善意的回應,辜振甫、許惠佑等人更是期待着兩岸盡
早恢復會談。通過錢氏講話,大陸終於重新取得了處理台海關係的主動權,把球踢
給了陳水扁,使陳水扁面臨着進一步調整政策,開放三通等方面的壓力。只是台辦
發言人張銘清在1月30日的講話,沒有循着錢其琛的基調,又似乎回到了強硬路線,
多少抵消了錢其琛講話的影響。不過,從總體上看,錢氏講話和政策調整是有成效
的,對推動兩岸關係向前發展有着重要的影響。

  二、陽光政策是大陸的因應之道。

  1.大陸在台灣問題上的總體戰略

  中國大陸在棘手的台灣問題上,作了很多的努力,政策也作過很多的調整。台
灣問題始終是中國政府的心頭之痛,對內政和外交都有深刻的影響。大陸有時表現
得溫和,突顯"一國兩制"與"和平統一",並表示大陸可以等,不急於統一。但有時又
很強硬,1996年的導彈軍演以及"台灣問題不能無限期拖延下去"的表示,便是其最典
型的表現。最近,面對民進黨在立法院成為第一大黨及其帶來的台灣政治生態的變
化,國務院副總理錢其琛再向台灣伸出橄欖枝,表示將廣大民進黨員與極少數"頑
固的台獨分子"區別對待,歡迎他們以適當身份訪問大陸。在台海關係中,由於台
灣處在尋求突破的位置,政策進攻性強,因而常常處於主動的位置。尤其是台灣民
主實現"軟着陸",政黨順利輪替之後,在國際上更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這使台灣
方面可以更主動、更大膽地採取一些突破性舉動,試圖突破兩岸關係的現狀,特別
是其國際地位的現狀,從而給大陸的對台政策構成挑戰。相比之下,大陸處在"守"
和"圍堵"的位置,加之沒有能採取較為有效的對策,大陸常常處於被動應對的地
位。由於台灣與大陸尤如圍棋中的雙方,台灣可以尋求多方面的突破,大陸處處圍
堵顯得被動和力不從心,其本身所處地位是一方面,缺乏有效的對策和戰略規劃是
另一重要原因。近些年來,台灣不斷拋出"一國兩府"、"中華民國在台灣"、"兩國論
"、"統合論"等,大陸方面除強調"一中原則"和"一國兩制"之外,較少有進攻性的對
策。只是由於近些年大陸經濟較為成功,在以商圍政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由此可
見,大陸必須有明確的戰略和具主動性的政策和策略,化被動為主動,化守為攻。

  在目前情況下,無論從台灣、大陸和國際等各方面的情況分析,統一的時機並
不成熟,因此,統一將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大陸不能急於求成,若急於求成,
政策往往會走形,反使自己不利。另一方面,台灣方面的"漸進式台獨"、"去中國化"
以及由於兩岸政治僵局造成的台灣民眾與大陸的心理隔胲與疏離又對未來的統一構
成挑戰。這兩方面的情況構成了一對尖銳的矛盾,大陸本可以耐心地等待,等時機
成熟時再謀求實現統一;但另一方面,這個等待過程如果是台灣民心的疏離過程和
"漸進式台獨"的落實過程,那就不能無限期等待下去。解決之道在於吃透台灣的民
意,加強對台灣民眾的"攻心",加強兩岸的對話與文化交流,積極推動"三通"和兩岸
經濟的一體化的整合,為最終的政治一體化創造條件。

  綜上所述,大陸需制定一項長期的兩岸統一戰略,其核心是強化兩岸經濟和心
理 聯繫紐帶,以經濟一體化和民心歸依為工作重點,逐步推動兩岸共建一個新的屋
頂,最終實現兩岸的真正統一。與陳水扁的"統合論"相比較,大陸的這項戰略與"統
合論"有一定的共同點,雙方可以本着求同存異的原則,促進兩岸和談和良性互
動。在"統合論"中,陳水扁也主張推動兩岸的經貿文化交流,從經濟整合出發,最
終達到政治整合,這與我們主張的統一戰略,特別是統一的過程上,是一致的。但
兩者希望實現的最終目標是明顯不一致的,即大陸尋求的是兩岸統一在一個中國
內,而陳水扁"統合論"的最終目標是兩岸建立類似歐盟那樣的模式,其整合理念與
大陸的統一思維明顯不同。由於兩者在"過程"的主張相通之處,因此在相當長的時
期內,兩岸可以求同存異,通過談判,加速三通和經濟文化交流,實現良性互動。
到適當的時機再探討兩岸整合的具體目標問題。屆時,由於兩岸經濟聯繫密切,民
間交流擴大,兩岸新生代思維的變化,兩岸會尋找到雙方均能接受的方案。從上述
戰略思想出發,大陸從現在起,就應該對台灣實施"陽光政策",以此贏得台灣民心
和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加深。

  2.對台實施"陽光政策"

  在台灣政治生態明顯改變的情況下,從對台的總體戰略出發,大陸宜調整對台
政策,結束"聽其言,觀其行"的消極政策,轉向更具積極性、主動性和"攻心"能力的
"陽光政策"。這對化解兩岸僵局、爭取台灣民眾、制約"台獨"勢力,具有重要價值。
如果能真正把握好這項政策,大陸就會像韓國金大中那樣,取得對台政策的主動
權,在台灣島內更得民心,使台灣政客的大陸政策立場受到制約,在國際上,也可
以為大陸的對台政策樹立良好形象,以爭得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

  大陸對台的"陽光政策",至少應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在統一方式和手段上,強化"和平統一"和訴諸民意。

  中國大陸為了防止"台獨",表示不放棄使用武力,這種表述不利於爭取民心。
大陸應該加強對台灣民眾的攻心,突出強調"和平統一"。在關於武力統一問題上,
應該表示訴諸民意,表示統一的方式將尊重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意
願,以此迴避放不放棄武力的問題。全民公決是遵循民意的方式,全國人大作出相
應決議,也是遵循民意。這樣,大陸可以減輕美國和台灣方面要求承諾放棄使用武
力的問題。陽光政策的核心仍是"和平統一",因此,大陸宜減少在台海地區的軍事
演習和軍事行動。

  (2)全面接觸政策。

  中國大陸原先的政策是不與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黨派和個人接觸,錢其琛
2002年1月的講話雖然表示歡迎廣大民進黨員以適當身份訪問大陸,但仍有許多限制
性條件。這項政策與毛澤東統戰理論還有較大差距,毛澤東統戰理論要求爭取最廣
泛的多數,即使敵對陣營中的核心層,也要通過接觸積極爭取。目前大陸堅持不與
民進黨接觸和談判,前提是對方放棄"台獨"黨綱。事實上,民進黨因將《台灣前途
決議文》提升為行動綱領,其核心仍舊歸到"中華民國"框架。另一方面看,台海僵
局的化解不能寄希望於反對黨,推動台灣問題的解決首先還在於與執政黨和台灣政
府接觸。全面接觸政策有助於讓更多的人了解大陸,體會大陸同胞之誼和和平統一
的誠意。以前美國國會中一些反華的議員,通過訪問中國,有的人對華態度明顯有
了改變,因此,不排除一些主張"台獨"的人改變主張。最近,長榮集團的張榮發,
這位與李登輝和陳水扁關係密切,被大陸認為是"台獨"派的人,公開批評台灣當局
的大陸政策,聲稱台灣經濟的出路在大陸,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大陸應有充分的
自信,一個開放的、朝氣蓬勃的大陸,可以對台灣民眾,包括一些有"台獨"傾向的
人,發揮正面影響。這也可以抵消台灣一些政客的煽情。

  (3)靈活務實地對待"一個中國"問題。

  就目前台灣政局的情況看,要陳水扁政府公開承認大陸的"一個中國"原則,是
不現實的。但如果兩岸在這個問題上沒有什麼突破,僵局就無法化解,兩岸的隔膜
和離心將日趨嚴重。沒有接觸、沒有交流,是對統一的最大危險,這一點很多人沒
有真正意識到,以為採取強硬的不承認、不接觸、不談判,可以制約"台獨"勢力膨
脹。統一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能長期脫離接觸。就目前情況下,在這個問題上,
雙方不是沒有任何迴旋餘地的。關鍵是雙方拿出誠意和靈活性,善於作些妥協。陳
水扁不承認"九二共識",認為承認"一個中國"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即是取消了"中華
民國"。但陳承認還有"未來一個中國"問題,也沒有排除未來與大陸共處在一個屋檐
之下。這就是目前還存在的談判基礎。在台灣方面沒有向"台獨"滑得更遠、還有一
定的談判基礎的情況下,大陸對待這一問題應有更靈活務實的對策。按"上海公報"
和陳水扁所謂"九二精神"進行談判,也是一種合理的、雙贏的選擇。按照上述精
神,在一個中國問題上,雙方可以作自己的表述:大陸方面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
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不容分割。大陸方面主張以"一國兩
制"方式實現和平統一。台灣方面注意到和理解大陸關於一個中國的立場,台灣方
面不準備挑戰這一立場。"上海公報"也使用"挑戰"一詞,從大陸方面講,台灣不挑戰
一個中國原則,有了面子和台階。不挑戰即不公然宣布"台獨"。從台灣方面講,"不
挑戰"並不意味着承認,也有了台階。如果不希望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須知接觸
和談判對消除隔離狀態、增進了解的意義,從長遠看,更應明白以柔克剛的道理。
目前台灣政府還沒有走得很遠,若台灣政局變動和民心疏離促使台灣當局最終連"
九二精神"也放棄並不斷落實"漸進式台獨"的政策時,接觸和談判就更為困難。大陸
還可以接受"一國兩府"的說法,以此為基礎與台灣進行對等談判。

  (4)給陳水扁更多的承認。

  陳水扁至今不承認"一中"原則,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如前所述,他執政後
已明顯從"台獨"立場後撤,走新中間路線,其積極的方面應予以肯定。政客的言語
總是出於多方面的考量經常有些變化,有些是刻意的,也有些是情勢所迫,應加以
仔細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大陸方面不能一味指責陳水扁說話不算數,特別在聯合
國大會上貶斥陳水扁,或者在國務院台辦新聞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時,以"這位先
生""這位女士"稱呼陳水扁、呂秀蓮,似有些不當。陳水扁對大陸不承認他的態度耿
耿於懷,給予適當的承認和一定的面子是必要的,也是得台灣民心的。陳是台灣民
眾依法選舉出來的,對外他是台灣人民的代表。還必須考慮到,陳作為台灣地區領
導人,擁有足夠的政治資源和對台灣地區的影響力,而且,未來連任的可能性也並
不小。不承認、不接觸,則很可能耽擱8年時間,這對推進統一事業有百害而無一
利。我們主張是,以"一國兩府"為基礎,雙方承認對方在大陸或台灣地區的合法
性。在國際上的代表問題,雙方暫時維持現狀,到一定階段尋求達成一項妥協,共
建一個新的屋頂。這樣的方式,有利於與陳水扁政府重開談判,實現良性互動。

  結束語

  陳水扁執政以來,為緩和台灣海峽緊張局勢,多次向中國大陸釋放善意,也作
了一些政治上的妥協。雖然陳水扁不承認"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但從總體上
看,他基本上執行了較為審慎的大陸政策,有其積極的一面。特別是他的"四不一
沒有"和"統合論",可以成為未來兩岸恢復和談的重要基礎。在此情況下,特別考慮
到台灣政治和主流民意也有很大變化,中國大陸應制訂對台政策的總體戰略,加強
爭心台灣民心的工作,以經濟文化交流、互動和整合為突破口,漸次達到兩岸的政
治整合與統一。為此,現階段宜實質性地結束"聽其言、觀其行"政策,轉為實施"陽
光政策"。在積極推進中國政治改革,推進民主化進程,加快經濟建設和現代化建
設的前提下,以"一國兩府"論為基調,靈活務實處理"一個中國"問題。給陳水扁更多
的承認;並與台灣朝野各界和台灣人民進行廣泛、全面的接觸,爭取台灣民心;加
強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推動兩岸恢復和談和良性互動,為最
終實現兩岸的真正統一創造必要的條件。

  2002年2月9日

注釋:
(1)新加坡《聯合早報》2000年12月31日
(2)同上,2001年1月2日。跨黨派小組於2000年11月27日達成的"三個認知、四個建議"
的主要內容有:任何有關台灣現狀的改變,應透過民主程序取得人民的同意;依照
《中華民國憲法》處理兩岸爭議及回應北京所提出的"一個中國"主張,同時建立新
機制或調整現有機制,整合各黨派對兩岸關係的不同意見。"
(3)《聯合早報》,2000年12月31日。
(4)《聯合早報》,2000年7月1日。
(5)《聯合早報》,2000年7月20日。
(6)《聯合早報》,2000年8月19日。
(7)《聯合早報》,2000年6月19日。
(8)《聯合早報》,2000年7月2日。
(9)《聯合早報》,2000年10月15日。
(10)《聯合早報》,2001年5月14日。
(11)《遠景》季刊(台),第2卷第3期,第174頁。
(12)丁松泉:"大陸:台灣的必經之路",《聯合早報》2001年10月26日。
(13)丁松泉:"去中國化":台灣人的噩夢,《世紀中國·公共平台》2002年1月,第
55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