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聯合報》6月7日文章,原題:台灣為何會從“一隻兔子”跑成了“一隻烏龜”? 中國大陸與韓國正式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台灣閉關自守風潮,卻不知伊於胡底。韓國與台灣地區的經濟,從當年的“四小龍”逐漸走向不同量級,從一隻兔子,跑成了一隻烏龜。往後的分殊恐怕會更嚴重。
五年前的六月,兩岸簽署ECFA。在憂慮的驅使下,韓國急起直追,三個月後,陸韓便舉行了自由貿易協議(FTA)的首次工作會議。此後四年多,兩國進行14輪談判,最近終於簽署了這紙對大陸而言迄今覆蓋領域最廣、雙邊貿易額最大的自由貿易協議。
與此同時,台灣卻從一隻兔子,跑成了一隻烏龜。由於朝野在政治上的對峙,台灣的兩岸經濟競合之路一再出現非理性的障礙,先是對兩岸服貿協議要求逐條審查,接着爆發了以“反服貿”為名,實則是以“仇中”為底蘊的“太陽花學運”,最終並設下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這堵高牆。
人民力量、公民決策之類的詞彙充斥公共場域,由於政治高地皆被民粹占領,其餘的事務都變得毫不重要。不僅服貿被打入冷宮,兩岸貨貿談判走走停停,自由經濟示範區被無限期攔阻,而爭議已久的核四則因林義雄的一人絕食而黯然封存打包。
事實上,全球化的經濟潮流並不隨“政治正確”而升跌,全球經濟競爭更不會為台灣的信仰而轉彎。選票無法使財貨流動,蔡英文可能被選票推上大位,但若不能解開其兩岸論述的政經矛盾,她將把台灣帶上荒蕪之境。
在大陸繼續躍升與崛起,將要從製造大國打造為製造強國的關鍵時期,台灣豈可再走向閉關自守的窮巷?蔡英文的選擇,從其言談已愈發清晰,一如四年前,她仍以為可以一味依賴美國,卑躬屈膝地表態欲加入某些經濟組織,卻排斥與第一大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關係。
社會意識與經濟治理,是擺在台灣面前兩條截然不同的路,一條虛妄,一條現實,我們該走哪一條?人民必須回到理性的、真實的民主原則,冷靜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