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新聞報導宣告首架大型客機在上海商飛組裝下線,可喜可賀。當然,這僅是一個重要的階段性成果。有人說,只要發動機不是自己造的,一切免談。當然,航空發動機的重要性無論怎樣強調都不為過。而其它部件就真是可以"免談"嗎? 今天就談一點其它的。
從機械製造方面,飛機上的無論是材料的選擇還是加工技術無不是精品。為減輕自重,主結構以前是用的輕金屬鋁(合金),現在早己是纖維增強的複合材料。關鍵的受力部件,則是最先進的超高強度鋼和鈦合金。關鍵是這些材料在國際市場上是買不到的,其製造技術也是無從引進的。一句話,只能自己建廠自己造。再多說的話就扯遠了,僅舉兩個例子。大飛機上有超大型結構件,需要有數萬噸能力的大型壓力機才能鍛造,以前只有空客、波音和前蘇聯能做,因為全世界僅有的幾台都在他們那裡,而中國以前沒有。前幾年看過一個報導,中國二重搞出一台八萬噸的水壓機,好象另有其它廠家也造了。有了這個金鋼琢,中國才能攬下象大飛機這樣的瓷器活兒。
另一個關鍵部件是飛機的起落架。美國的軍機標準是壽命不得低於五千架次,所用鋼的牌號300M和化學成分都是公開的,但鋼的冶煉設備工藝是不公開的,起落架的熱加工和冷加上技術更是保密的。中國人硬是在這一系列的技術和生產環節完成了自己的全套的東西,公開報導的是,軍機起落架的壽命達到七千架次。其它類似的核心技術還有不少,不然,不會有近幾年新型軍機的井噴式發展。而商用大型客機在可靠性方面比軍機的要求更高,這個涵義大家都明白。只要大型客機能成功,其它還有什麼更難的? 相信不遠的將來,我們會看到自己的戰略轟炸機。
所以,客機下線,可喜可賀。當然,謹對關心中國航空工業的人和對中國有善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