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戰鬥機的發展 |
送交者: JackCollins 2002年03月19日17:08:38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東風系列 東風104:這是一種“停留在圖紙上的”飛機,是瀋陽飛機廠在蘇聯指導下設計的。是一種為解放軍空軍設計的M1.4輕性戰鬥機。 東風107:是一種在航空工業部強令下發展的東風104的放大型。設計目標為極速M1.8,實用升限20000米。採用類似F-8U“十字軍戰士”以及蘇聯Ye系列的不同的攻角(angle of attack?)設計。1959為了有利於設計東風113而下馬。 東風113:1959年底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譯者:即哈軍工,國防科大前身)提出設計一種M2.5實用升限為25000米的戰鬥機。主要是以美國的F-104,F-105,B-58為設計目標。動力裝置為一台814型渦噴發動機,裝有一部機載截擊雷達和計算機。該計劃研製上的困難以及從蘇聯獲得了米格-21而被放棄 殲-8和殲-9 到了1962年中國航空工業部已經成功地對米格-21進行了反設計並且以殲-7的代號投入生產。為了對付由美國F-4“鬼怪”和U-2戰略偵察機帶來的威脅,解放軍空軍要求設計一種在性能上超越殲-7的飛機。需求的重點是高空高速性能。作為對解放軍要求的回應,601所與沈飛提出了兩個新的技術發展計劃,稱為殲-8,殲-9計劃。 殲-8:該設計取材於米格-21/殲-7並放大機體,安裝兩台帶加力的渦噴-7B發動機但是保留頭部進氣道。殲-8原型於1969年試飛,達到了M2.2的最大速度和20000米的升限。武器為一門23mm雙管機炮,並能在機翼下攜帶兩枚霹靂-2A紅外製導導彈。試飛在文革中繼續進行,但無法投入生產。全天候改型(殲-8I),實用SR-4機載截擊雷達並將導彈攜帶量增加到4枚。殲-8最後於70年代末進入解放軍空軍與海軍航空兵服役。殲-8是在空軍中服役的第一種自行研製的戰鬥機。 殲-9:殲-9項目是與殲-8平行進行的,但是使用的是全新設計的機體。設計目標是:在20000米以上的高度最大速度為M2.4。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殲-9將安裝一台推力為8500公斤的渦噴發動機,601所最初使用無尾三角翼布局。設計進行到此時被轉到新成立的611所和成都飛機廠。在70年代初,611所提出在三角翼上加裝鴨翼的新方案(與瑞典的雷式飛機相同),但是由於需要新材料以及不知道發動機(plus engine??)性能問題直到1975年才完成設計。新方案由於使用了可變進氣口幾何形狀而改變進氣量的可調式兩側進氣道而十分先進。方案使用淨推力為12400公斤的渦扇發動機而且使用了205雷達(搜索距離70公里)和4枚霹靂-4雷達制導導彈。殲-9於1980年下馬。但是,殲-9的作用沒有完全荒廢,它使得中國工程師獲得了鴨式布局的設計經驗,這在以後殲-10項目中提供了有益的幫助。 原先的殲-12和殲-11 在1967年中東戰爭後,解放軍提出發展一種具有良好低空性能和短距起降性能的殲擊機來代替殲-6(米格-19 農夫)並且要易於維護。瀋陽飛機廠與南昌飛機廠分別提出了殲-11和殲-12方案。 殲-11(原先的):瀋陽方案使用帶加力的斯貝512渦扇發動機並使用輕型戰鬥機常用的後掠翼布局,兩側進氣使用204或者645雷達。飛機空重為8700公斤。5000米爬升率為197米/秒。最大航程2300公里起飛距離小於500米。武器包括兩門30mm機炮兩枚紅外製導空空導彈或者兩個火箭發射巢或炸彈。裝備零-零彈射座椅。殲-11在當時是一種精巧的設計並且達到了設計要求,但是由於英國的斯貝512對於中國而言難於獲得而且瀋陽發動機廠被命令集中精力研製殲-8所使用的發動機,殲-11發展到藍圖階段就沒有再進行下去了。 殲-12(原先的):南昌將空軍的要求理解為一種極輕的戰鬥機,並且提出了四種頭部進氣的使用帶加力渦噴-6發動機的設計。殲-12項目始於1969年,只花了17個月就完成了詳細設計、風洞測試和三架原型機的製造。試飛於1970年開始,在此後三年裡,南昌對設計進行了一系列改進以克服出現的問題包括發動機性能不佳。重新設計後的殲-12飛行了135次,獲得了最大速度M1.386(超過了殲-6)並且顯示了充分的加速能力,起飛滑跑距離小於500米,升限17300米(也超過了殲-6)。殲-12裝備一門30mm機炮和一門23mm機炮並能掛三枚空空導彈。然而在1978年空軍認為殲-12不適合現代空中作戰,決定停止研製。6架原型機中的2架被作為中國航空博物館的館藏。 改進第一代飛機----殲-7M、殲-7III和殲-8II 殲-7M:在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下,中國能夠獲得更多的西方的精密技術從而改進早期的設計。成飛為了提高它的產品的出口可能使用了英國馬可尼火控系統來改進殲-7II。改進後的飛機被稱為殲-7M,增加了武器掛載與機翼掛架,有一個平視顯示器,馬丁零-零彈射椅並加強了飛機結構。殲-7M在1984年成功進行了試飛並出口到巴基斯坦和其他發展中國家。 殲-7III:是一種對原先殲-7設計的主要改型,包括新設計的機體,增大的背脊油箱,全天候雷達,發動機推力從6100公斤增大到6600公斤,增強了航程與速度性能。這種改型強調了全天候作戰能力,加強了低空飛行性能和空對地攻擊能力。在1984年試飛成功後,殲-7III開始少量裝備空軍作戰部隊。絕大多數情報來源認為由於與殲-7改型相比殲-7III過重而且機動性能較低而不算很成功。不夠仔細的觀察者容易將殲-7III與俄國的米格-21MF搞混。 殲-8II:是一種對於殲-8I的重大改型,設計的突破在於將機頭進氣道移到機身兩側,為安裝大型雷達天線提供了空間。208雷達據報道有下視能力(?!)並能制導半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殲-8II的動力為兩台渦噴-13II發動機,提高了低空性能和良好的空對地武器掛載能力。原型機在1984年成功試飛,殲-8II在1986年進入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服役。殲-8II的成功研製是中國航空工業的里程碑。 第一代飛機的進一步改進 從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國航空工業繼續對成熟的殲-7和殲-8進行改進。 殲-7E/殲-7MG:以殲-7M為基礎,成飛對飛機機翼進行了重大改進(引入了雙三角翼)對襟翼也進行了改進,在機翼內加裝了大型油箱。由此不僅大大加強了低空機動性(比殲-7提高了將近20%)而且起飛滑跑距離也縮短了,最大航程提高了將近50%(從殲-7原型的1400公里提高到2200公里)通過加裝脈衝多普勒雷達,火控也得到了改進。有報道指出在與可能是蘇-27“側衛”之間的進行演習中,殲-7E獲得了更多的視距內格鬥的勝利。殲-7E進入空軍及海軍航空兵服役並且是中國空中表演隊的飛機。出口版本為殲-7MG,出口型能安裝意大利的FIAR-Grifo雷達或者俄國的Kopyo雷達。 殲-8IIM:在1989年,在與美國合作的“和平珍珠”計劃被終止之後,瀋陽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在殲-8II的基礎上發展了一種出口改進型。改進的主要部分在火控系統:殲-8IIM使用俄制Zhuk-8II (FG-8)相控陣雷達,能夠追蹤10個空中目標並同時使用導彈攻擊其中兩個。除此之外,對地攻擊武器掛載能力也大大加強了(大約5噸),殲-8IIM能夠攜帶眾多的制導與非制導武器。發動機是渦噴-13II的改進型(推力由6600公斤提高到7000公斤)並加裝了空中加油管(有嗎??)空對空武器也許包括R-77主動雷達制導導彈和R-73紅外製導導彈。最近的報道也提到解放軍空軍的殲-8II也獲得了Zhuk-8II雷達。 殲-8III:為了滿足海軍航空兵的要求,瀋陽開發了一種與殲-8II相比差別非常大的改型,由於使用了新的飛行控制系統,機動性大大增強了,敏捷性也改善了。火控系統也改進了以滿足海軍對於跟蹤低空飛行目標和海面目標的要求。 90年代開發的新一代 殲-13:70年代末,瀋陽601所設計了一種新的輕型戰鬥機以代替殲-6。初步設計在80年代初完成,項目被命名為殲-13。這種新飛機使用上單翼,兩側進氣,類似於法國的幻影F-1。正常起飛重量為11660公斤。為了達到要求的2馬赫一級的速度,原計劃使用英國的斯貝MK202渦扇發動機的仿製產品渦扇-9(加力推力為9300公斤)。由於未能按照原計劃仿製成功,動力被換成推力為12200公斤的渦扇-6發動機。一些報道認為在中國從埃及獲得了米格-23MS“鞭撻者E”就立刻着手仿製R-29渦噴發動機,稱為渦扇-15(??似乎應該是渦噴-15),並準備裝在殲-13上。上述發動機計劃均沒能製造出可靠的有效的大推力發動機。殲-13強調高速優良的爬升率並且是一種有一定對地攻擊能力的截擊機。升限19000米,海平面爬升率為260米/秒,最大過載+9G,載彈量4.5噸。由於殲-8II的成功,在80年代中期殲-13的研製延緩了並降到了次要地位。然而到了80年代末期,雖然要求被提高了達到美國F-16和蘇聯米格-29水平,計劃仍然在繼續。在90年代初期由於成都殲-10的成功,殲-13最終下馬。(譯者:他怎麼會把這種飛機歸結到90年代研製的飛機?!) 殲-10:成都飛機公司在80年代就開始研製一種單發單座高性能的殲擊機,稱為10號計劃。殲-10的設計類似於以色列已放棄的LAVI飛機:近耦鴨翼無尾三角翼,機腹進氣,全動鴨翼,後機身下的雙腹鰭以及單垂尾。最初的原型機被稱為8810,在1993年完成,實質上是LAVI的仿製品,包括了F-100渦扇發動機。但是解放軍空軍在使用了蘇-27之後改變了要求,611所在90年代中期又進行了明顯的重新設計。新計劃結合了俄制AL-31F發動機,並且是上下顛倒安裝的(mounted upside-down),並且修改了進氣道。據報道,安裝矢量噴口陷入了困難並被取消了,如同試圖裝備電掃相控陣雷達一樣。到了1998年,研製困難被克服,於3月23日進行了正式的首飛。殲-10安裝有零-零彈射椅和國產頭盔瞄準具和彩色多功能顯示器。裝備的脈衝多普勒雷達能夠制導主動雷達制導空空導彈並且飛機可能塗有國產雷達吸波塗料。今年俄羅斯宣布可能出售300台AL-31F給中國以裝備從2003年開始量產的殲-10。有報道報導可能存在雙發雙座的海軍型----或許是未來中國航母載機。 FC-1:為了滿足巴基斯坦的要求,成飛開始研製一種出口的輕型多功能殲擊機。這種飛機基於超-7,有可能使用俄制RD-93渦扇發動機和俄羅斯西方混合的航電設備。研製上的拖延已經使計劃受困,FC-1幾年之內也無法投入使用。解放軍空軍是否會採購尚不明朗。 未來 中國航空工業正在進行為下一代殲擊機而做準備的研究。據報導可能是一種單座雙發15噸級的重型殲擊機。瀋陽的方案在布局上類似美國的F-22“猛禽”但是帶有鴨翼(在最後的新93布局達到要求之前,至少已經嘗試過了四種不同的外形布局)。隱身技術(stealth technology?)在設計中處於突出地位(RCS為0.5平方米的要求已經被提到了)還包括矢量推力技術(飛機要比蘇-27更加敏捷)以及推力在8000公斤以上的發動機。推重比被要求在1.10-1.15:1。估計新一代飛機將在2015年服役。
新93 F-16 蘇-27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