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揭秘殲10試飛最大險情:試飛員與總師溝通
送交者: 嵐少爺 2016年03月24日23:30:51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揭秘殲10試飛最大險情:試飛員與總師溝通

2016年03月24日 14:12 中國新聞網

點擊進入下一頁

 

3月23日,是中國首款自主研發的第三代戰鬥機殲-10成功首飛的第18個紀念日。就在紀念日前夕,殲-10總設計師宋文驄因病逝世。《環球時報》記者22日採訪了曾和宋文驄一起工作多年的中國功勳試飛員徐勇凌,請他講述自己眼中的“殲-10之父”。

“老爺子”像對孩子一樣耐心教導試飛員們

殲-10項目可以追溯到1983年,堪稱是國內第一款由試飛員參與新型戰鬥機研發的機型。1986年,宋文驄被任命為殲-10的總設計師。經過 多年的預研後,研究團隊於1991年成立試飛員小組,從空軍試飛部隊、作戰部隊和機關抽調了十多名骨幹飛行員。當時在試飛部隊服役的徐勇凌正好也被抽調, 成為殲-10試飛員之一。試飛員們參與了新戰機研製的上百輪試驗,在此過程中,徐勇凌時常與和宋文驄交流接觸,並有着共同為殲-10項目攻關的經歷。

徐勇凌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宋文驄的場景:當時是在成飛一個招待所的小會議室里召開試飛員小組成立大會,“我對宋總(宋文驄)的第一印象,這是飽經 風霜的老人,而且特別和善,與飛行員交流起來特別融洽。當時我20多歲,而宋總已經60多歲了。他看待我們就像對孩子一樣”。也正因為這個原因,試飛員們 都習慣把宋文驄叫做“老爺子”。

“老爺子”牽頭研製的殲-10戰鬥機屬於第三代戰鬥機,這對於當時仍普遍裝備殲-6、殲-7等第二代戰鬥機的中國空軍來說頗為陌生。徐勇凌回憶 說:“我來殲-10研發團隊之前,對第三代戰機的了解主要是具有四大優點,至於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到底如何實現這些優點的,我一點都不了解。”他舉例 說,“我們當初在部隊駕駛的型號都是用連杆控制飛機舵面的傳統飛機,人操作多少,舵面就轉動多少,而電傳飛控系統是由電腦控制的,操作模式完全不同。”

試飛員們剛開始時對殲-10很不習慣。宋文驄帶領的科研團隊此前已對第三代戰機進行了多年的技術預研,他非常細緻地向試飛員們傳授了新戰機的總 體情況、飛控系統的基本原理,以便讓試飛員對殲-10項目有全面的了解。“為加強對於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我們從1991年到1998年進行了大量理論學 習”。徐勇凌認為,這段經歷為他後來成為一名成熟的試飛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非常感謝宋總在戰機設計、研製、試飛等關鍵節點對於我們這些當時還很年輕的 飛行員的關懷與幫助。”

殲-10首飛,宋總“改生日”

徐勇凌參與殲-10戰機研製團隊時,整個項目還處於初步設計階段,對於飛機的整體布局、整體構想,包括選擇什麼發動機、使用什麼樣的飛控系統, 其實並沒有非常清晰的思路。徐勇凌回憶說,無論是殲-10選擇俄羅斯的發動機、10噸到12噸的起飛重量,還是採取創新性的三角翼鴨式布局、電傳飛控系統 設計,它們在當時的中國航空界都“超乎想象”。由於殲-10的設備和系統80%以上都是新研製的,因此也有人置疑其中的風險性,畢竟這在國際新機試飛和研 制上是前所未有的。一般新機研製採用的新設備、新技術不會超過50%,否則技術風險太大。但宋文驄堅持認為,殲-10要實現技術超越,就必須敢於採取全新 設計。

然而這種創新,意味着新戰機的研製過程將遇到巨大的風險和困難。“從殲-10的詳細設計到最終首飛經歷了7年的陣痛,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它到 底有多麼艱難”。1998年3月23號,這種新型飛機首飛成功了。“我到現在依然記得宋總在首飛成功之後熱淚盈眶的場面。”宋文驄在現場激動地宣布:“為 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我今後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然而,研製殲-10的困難其實才剛剛開始。從1998年3月開始試飛到2003年12月31號完成試飛,這五年零八個月的時間中,試飛中遇到的困難可能比工程研製階段更多,而徐勇凌作為試飛團隊中的一員,參與了整個過程。

我曾和宋總爭得面紅耳赤

每遇到重大課題的試飛,宋總都會親臨現場。他和試飛人員研究攻關難題,經常熬到後半夜。總師、試飛員、機務人員組成的研究團隊經常在冰天雪地或者烈日炎炎的工作現場舉行討論會,甚至要趴在飛機上進行實地試驗,把空中遇到的問題逐一攻克。

“令我印象最深的事情就是在2003年7-8月的空中加油試飛項目中,殲-10遇到了試飛中最大的難題和險情: 戰機在飛行中與加油管路發生碰撞。發生險情後,大家都很着急,宋總提出是不是試飛人員的操作引起的,而我正是這一試飛科目的唯一一名試飛員。在攻關會議 上,我甚至和宋總頂撞起來,雙方爭得面紅耳赤。”徐勇凌回憶道。不過他強調,這樣的爭論並不是為了吵架,而是為了把問題搞清楚。“通過這樣激烈的交鋒和碰 撞,我們達成共識,並在風洞試驗之中找到癥結所在。之後經過大量的地面試驗和空中試飛,我們終於拿下了這個可以說是殲-10試飛階段最難的科目,並創造了 對接加油階段100%成功的紀錄。”

徐勇凌認為,殲-10的成功與宋文驄的謙和個性以及重視身邊科研人員與試飛員的意見密切相關。在飛機座艙的設計與更改階段,小到一個手柄的位 置、座艙屏幕的布局,甚至頭盔的設計、油門杆的形狀,他都會和飛行員一起討論。他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是總師就說自己說了算,而是非常善於並樂於接受試飛員的 體驗。

“最令我難忘的是殲-10定型大會,那是2004年的4月15日,我和宋總分別代表試飛員和設計人員發言。正是在這個會上,宋總詼諧地表示,‘18歲了,殲-10長大了’。”

徐勇凌記得,有一年的3月23日,他在半夜給宋文驄發了一條短信:“祝您和殲-10生日快樂。”徐勇凌講到這裡時禁不住笑了,“當時還沒有微 信,宋總就回了一個標點組成的橫着的笑臉。雖然他是非常嚴謹、功勳卓著的工程技術人員,但也有像我們一樣充滿孩子氣的真誠一面。之後每年的3月23號,我 都會給宋總發去短信。今年的23日,我還會發短信,但想到再也收不到短信那頭髮來的笑臉,我就止不住熱淚盈眶。作為他的學生和戰友,我祝他一路走好!”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5: 美元黑色周背後的歐美貓膩
2015: 一張圖讀完中國火箭簡史....
2014: 看看朝鮮如何看中國。。。
2014: 國內流傳的一種馬航事件分析
2013: 有許多通中文的日本特高科的雇員大肆在
2013: 普京是個職業洞察眼力極高的人,他選擇
2012: “一國兩區”開新局 中共對台政策顯成
2012: 共軍威武!空軍超級“空中堡壘”西藏平
2011: 斯大林出殯隊伍中的各國政要:周恩來走
2011: 茅于軾發怒了:不要拿我交的稅款去建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