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白夫長
萬維讀者網 > 軍事天地 > 帖子
一分為二的看待中美之間開展的軍備競賽
送交者: 1223 2002年03月24日18:47:24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一分為二的看待中美之間開展的軍備競賽(一)
本貼內容為轉載作品
--------------------------------------------------------------------------------
一、軍備競賽並不是導致前蘇聯垮台的原因
一說到軍備競賽有人就想到冷戰,一想到冷戰有人就會說前蘇聯被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拖垮了。中國的一些學者出 於對戰爭的害怕或厭惡,也跟着渲染了這些說法。
其實,“星球大戰”計劃拖垮了前蘇聯只是美國人一廂情願的解釋,完全是美國炫耀自己的能力,用來嚇唬那些反對美 國霸權主義的國家的。“星球大戰”計劃正在被美國人大吹大擂的時候,恰好前蘇聯由於自己內部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原 因而垮台了,屬於歷史現象的一種巧合。

一九八四年美國里根政權時,為了挽救日益衰退的美國經濟,不顧眾多國家的反對,一意孤行要實施“星球大戰”計 劃。一九八七年中情局搞了一份報告,認為“星球大戰”計劃會把前蘇聯拖入經濟上政治上進退兩難的境地。但是到迄 今為止的所有資料顯示,當時的蘇聯並沒有打算制定一個大規模的導彈計劃來與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抗衡。而至於 有的說前蘇聯“在短短的幾年內耗費了上千億美金,幾乎使整個國家陷於破產”,也是一種猜測而已。

前蘇聯時代的經濟並沒有發生崩潰的任何跡象。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七五年,前蘇聯經濟一直快速增長,年均增長率為四 點八個百分點。比美國的經濟增長率要高許多。一九七五年後,直到前蘇聯解體,年均增長率也有一點九個百分點,沒 有出現可能產生經濟崩潰的負增長。而到了葉利欽的俄羅斯,經濟突然停滯並迅速衰退,短短的幾年間,國力幾乎衰退 了一半以上,俄羅斯經濟迅速崩潰。

前蘇聯垮台,是戈爾巴喬夫為首的上層人物推行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改革所致,即企圖從政治上先入手進行改革,待政治 改革完成後再進行經濟改革。從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說,這樣的改革方式違背了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結果毫無疑問要 走進死胡同。

前蘇聯的政治改革使自由化思潮在社會的各方面蔓延,共產主義的利他主義道德觀被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的利已主義取 代,各個利益集團將國家的財富吞為已有,經濟改革在政治改革後完全沒有了進行下去的土壤。這就是七五年到前蘇聯 解體時經濟增長率減緩的重要原因。

國家的社會財富被各個利益集團和個人吞為已有後,他們作為國家政治上的主要力量,選擇了走資本主義道路以保證他 們竊取的社會財富世世代代成為他們的私有財產。比如切爾諾梅爾金,八十年代他是前蘇聯天然氣總公司的總經理,九 二年推行私有化後,他又搖身一變成了天然氣股份公司最有實力的控股人,他控制着全世界40%以上的天然氣資源,是 世界上最富有的幾個人之一。再如前蘇聯共青團中央書記科爾科夫斯基,利用自己的職位創辦了一家大銀行,把原屬於 人民的財富變成了他個人的財產。

當然前蘇聯解體的原因還有許多,但都不是主要的因素。說“星球大戰”計劃拖垮了前蘇聯,或說軍備競賽拖垮了前蘇 聯,完全是里根為自己當總統時期的臉上貼金,這一點連西方人都不相信的觀點,也不應該被一些人用來嚇倒中國 人。

二、軍備競賽有利於集中力量進行尖端技術開發

我們知道,歐洲的土地面積和中國相差不多。歷史上中國是大一統的東方大帝國,有四大發明貢獻於世。歐洲則一直處 於小國紛爭的局面。中國的四大發明後來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經濟文化的發展,也使得歐洲各國的戰爭武器裝備得到 了飛速發展。大一統的中國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人民過着比歐洲人要穩定得多的生活。歐洲的一直分裂,促使各個國家 不斷開發先進的武器裝備,以對付別國的侵略或用於對別國的侵略。就是到了工業革命時代,一些重要的科學技術發明 都始終圍繞着戰爭這個機器在不斷高速運轉。所以後來歐洲人用他們的槍炮打開了東方大帝國的大門,那時中國的武器 還是長矛大刀。

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經過四年多的廝殺,有35個國家和地區的15億人捲入,飛機、坦克和遠程火炮等武器被相 繼開發改進投入了戰爭。二十年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的國家和地區有61個之多,全世界80%以上的人口捲入其 中,不但飛機、坦克和火炮等要比前次大戰先進,而且雷達、火箭炮、導彈和核武器等新式武器也隨着戰爭的進行被加 快開發出來。進入冷戰時期,航空航天技術因為戰爭的需要,獲得了迅速的發展。

日本和德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國,也是戰敗國。之所以他們在戰敗後能高速發展,重要的方面是他們戰前的軍事 科技積累。雖然戰後他們被排斥在軍備競賽之外,但由於東西方的對壘他們被納入西方的戰略發展體系中,間接地進行 了軍備競賽的科技開發和科技信息技術相互轉讓。

冷戰時期的軍備競賽,在軍事科技的運用上,前蘇聯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採取了兩種不同的方法。前蘇聯和其他東歐各 國的關係是,前蘇聯開發,東歐各國使用,彼此沒有促進沒有多少交流,其支出費用也幾乎是前蘇聯一國承擔,同時也 很少將先進的軍工技術用於民用產品的開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之間,採用市場經濟原則,互惠互利,彼此進行科技情 報和技術轉讓,在用於民用產品的開發上也比較成功。

翻開美國的當代高科技發展史,從計算機、通訊網絡、航天航空、核工業,到先進製造業等各個領域,無不和美國的軍 事工業有聯繫。眾所周知,許多科學研究開發,需要巨大的財力、物力,有的風險大周期長,有的剛開發出來就因為各 種原因被束之高閣了,一般的民間企業開發起來必然有一定的難度。如果沒有美國軍方的資助,即承擔一定的風險,美 國的科技就不可能有今天這樣發達。

進行軍備競賽當然要有大規模的資金投入。所以一些人擔心,象我們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是否有能力承擔。這種擔心 不能說是多餘的。但是這些擔心的人似乎忽略了科學技術本身也能促進生產力的提高,而生產力的提高又能促進自然資 源的優化配置,也就是大幅度地降低生產成本及各種社會成本。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中國的鋼鐵生產業,在過去雖然產 量達到了世界的前幾位,卻還是一直不能滿足其它行業的需求。而近幾年,一些重要的工藝技術在各行業運用,還有比 如電子產品在各行業廣泛使用,中國的鋼鐵產量並沒有增加卻基本能滿足需要了。

進行軍備競賽的科學技術開發,是為拉動各個行業發展所作的一個切入點。任何科學技術發明都不是建立在突發奇想 上,而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礎上,有需要才能有發明創造,沒有需要再好的發明創造都是毫無意義的。軍事競賽就會有軍 事對抗,對抗的目的是為了防禦或者取得勝利,勢必需要在科學技術上不斷取得發展,在強度的、空間的、實用的、節 約的所有方面不斷取得突破,其結果就是導致科學技術全面的大規模進步。

三、中美對抗是世界形勢發展和力量對比的必然

八十年代以來,恰逢中國改革開放後,世界的經濟發生了巨大的增長。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領導了以微電子、計算 機、通訊網絡等為先導的信息革命,世界進入了工業革命後的信息革命時代。美國已經完成了從工業經濟到信息經濟的 轉變。

在整個九十年代,日本和歐盟等各國卻與美國不同,在擺脫了九十年代初的世界經濟危機以後,卻一直困難重重,沒有 出現經濟高漲的局面。這時期,俄羅斯經濟更是一敗塗地,東南亞遭遇到嚴重的金融危機。

雖然美國經濟近期出現了減緩,但不足以說明美國經濟不行了。這可能是一次暫時性的周期性的經濟衰退,其下降的幅 度將十分有限。世界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歐洲、美洲、非洲各國對美國經濟的依賴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強。這將反過來 作用於美國經濟,並促使其加快經濟增長。

目前許多人的觀點是國際政治已經趨於多極化,但我們必須看到這種多極化是在美國政治主導下的政治多極化,而不是 某些人所想象的可以擺脫美國政治的真正意義上的各自獨立的政治多極化。這就是說,世界各國不能擺脫美國經濟和美 國政治的影響。美國的這種主導之勢,在未來的相當長的時期內不會得到大的改變。

我們不能否定美國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其一,二戰以後,美國對經濟全球化的萌發、形成乃至深化擴展等方面,對 市場、技術、金融及相關的規則、機構、運作等各方面,對以網絡化為基礎、信息化知識化為核心的全球化經濟方面, 一直發揮着重要的推動、導向作用。其二,美歐、美日的主從關係,俄羅斯對美國無法硬起來,世界各國對美國唯唯喏 喏的態度,就能深切地感受到這是一個不容爭辯的客觀事實。其三,美國主導下的全球性地區安全機製取代了地區強國 主導下的地區性安全機制。歐洲各國對巴爾幹半島、中日俄對朝鮮半島、埃敘以沙及阿盟對中東地區等一系列重大問題 的處理,如果沒有美國的介入可以想象很難取得任何有價值的實質性的成果。
中美關係歷經幾十年的風雨,經歷了五十年代中國聯蘇反美,七十年代的聯美反蘇以及九十年代亦敵亦友、非敵非友的 呈階段性的發展的過程,到現在變成好好壞壞、時好時壞的關係,無不透視出兩國之間文化的不同、意識形態的不 同。
近二十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得益於七十年代和美國修好的外交政策。從中國來說,保持一個良好、穩定、發展的 中美關係,特別是保持兩國的經濟科技文化合作與聯繫,具有重要的、關鍵的、現實的意義。中國不能離開與世界各國 的合作,特別是與美國的合作,並且在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等諸多方面學習美國的經驗。

前蘇聯的消失,中國失去了天然的保護屏障,美國失去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韜光養晦,冷靜觀察,站穩腳跟,善於守 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方針,依然應該是中國處理中美關係的長期方針和基本準則。

但是,美國為了保持其在全球的霸主地位,保持其軍隊的戰鬥力,或者說是為了保持其強大的軍費開支,繼續維護軍事 科技的先導作用,就必然要在世界範圍內選擇一個可供其對抗的“敵人”。歐盟應該是美國這種假想之敵的必然選擇, 但是由於美歐之間的意識形態相同,和美國不願意失去歐盟這樣一個經濟的、戰略的夥伴,又由於中國及東亞這二十年 來經濟上所取得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更由於中國的意識形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不同及東亞文化與歐美文化上的巨大 差異,美國注意到了這一地區未來的國際地位,出於維護美國的經濟利益政治利益,所以中國便天然地成為了可供其對 抗的假想的潛在的“敵人”。客觀地說,這是美國政要們基於對世界清醒認識後的必然選擇。

四、我們必須明白,主動謀求與美國的對抗將對中國非常不利

冷戰結束後,世界各大國之間的關係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美歐及美日的矛盾依然是經濟上的,美俄的矛盾側重於國家安 全方面,美中之間的矛盾是集以上矛盾的大成,表現在政治、經濟、安全三大方面。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最近著文說: 美國“與中國對抗應該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一着”。聯想到一九九五年美前助理國防部長約瑟夫·奈噹噹時說的 話:“如果你把中國視為敵人,中國就將變成敵人”,可以想見,未來的台灣問題、中國加入WTO問題、武器擴散問 題等,都將在美國將中國列為其戰略對手的前提下變得異常複雜和難以解決。

安全問題,公開挑戰的不是中國,而是美國。車臣地區,印尼國內、巴爾幹地區等的分裂活動,都得到了美國為主的西 方國家公開的集體的支持。毫無疑問,台獨分子的加快了的分裂活動,也必然得到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從暗到明的支 持。布什公開叫囂要保衛台灣,決不會是什麼一時的失言,而是今後美國明確公開支持台灣分離主義分子的前奏。

在當今美國一超多強的世界大格局下,任何一國都沒有單獨反抗美國的能力。縱然有一兩個大國與美國相抗衡,也無法 改變美國在經濟上政治上的主導之勢,無法改變美國推行縱橫捭闔、眾星拱月式的所謂均勢戰略,反而會得到美國及其 盟友的圍剿,陷入十分被動的境地。這就是中國發生撞機事件後,歐洲各國和俄羅斯不願表態的重要原因。

世界各國都在儘量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的矛盾,甚至都害怕與美國發生直接的衝突,都在希望有那麼一個國家直接與美 國對抗,好轉移本國與美的矛盾和矛盾下的負擔,並利用別國與美的矛盾使自己國家獲得喘息的機會。

但這並不等於說,中國在美國的強大攻勢下就應該束手無策,讓自己的主權受到損害。既然美國歷史地選擇了中國作為 它的潛在對手,中國別無退路。如果中國選擇逃避、退卻,甚至放棄社會主義制度,那麼中國就會受到更多國家的輕視 和遭到其它國家的無理取鬧,弱國無外交的歷史就會在以後的中國重演。如果中國放棄社會主義制度,以此為代價和美 國繼續修好,也一樣不能改變中美之間好好壞壞、時好時壞的現狀。這是因為矛盾的本質是:美國的戰略目標是繼續扮 演主要的國際角色,維護其在全球的霸主和主導地位,這與中國要在未來若干時間內實現現代化強國的戰略目標形成矛 盾。這個矛盾是本質的無法改變的,是綜合國力的一種競爭,不會因中國的意識形態和文化背景的改變而發生實質性的 改變。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阿富汗戰爭及冷戰時期蘇美在一些地區的軍事對恃,都是核大國背景下的軍事衝突,之所以這些 戰爭或軍事衝突沒有演變為世界大戰,則完全是核戰爭災難的威懾力的結果。二戰以來,核武器的威懾力使得加入軍事 衝突的任何一方,都力圖將任何一個軍事衝突控制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同時也防止了冷戰的雙方相互大規模的軍事入 侵。

只要新的軍事科學技術不能使核武器這一具有威懾力的戰爭武器失去最後的打擊效果,那麼中美之間的矛盾衝突都將被 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內。出於這樣的原因,台灣獨立就不再是輕而易舉的事,美國捲入台海軍事衝突也將不會是美國總統 嘴一張那樣簡單。

在核武器這一最低威懾力下,中國不主動謀求與美國的對抗。鑑於美國強大的軍事裝備和將中國作為假想的潛在的“敵 人”,中國政府要重視威懾戰略的研究,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重視並研究符合中國軍事裝備水平的以弱打強的戰略戰 術,以保證在台海戰爭爆發的情況下取得局部地區的軍事優勢,而不謀求在大規模的全面的戰爭中取得軍事優勢。

因為我國的綜合國力決定了,中美之間一旦爆發了衝突,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不被打敗,而不是要求勝。戰略思想是防禦 性的,而不是進攻性的。即我們不求打到美國去,但也決不讓美國打敗中國。

五、基於防禦性技術開發和信息時代的戰爭理念

面對美國咄咄逼人的進攻之勢,中國感到了壓力,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感到了和我們同樣的壓力。每一個國家都有不被侵 略的權利,由此所進行的一切防禦性的軍事科學技術研究開發,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是能夠得到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 理解和認同。美國把中美之間的矛盾置於一個突出的位置,是中國人民本來不願看到的事,但事態既然不可避免地發展 到此,相反地也給中國大力發展軍事現代化提供了一個可以尋求的目標。

我們必須正視美國對中國人民的挑戰。美國今天的強大,並不能說明今後的一切。

中國加入世貿是遲早的事。中國一旦加入世貿,按照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定要在五到六年的時間裡完成與全球經濟貿易的 接軌,這意味着我們進入了速度越來越快的經濟全球化主流。美國既然視中國為“敵人”,中國當然也將美國當成“敵 人”加以防犯。經濟貿易的全球化,也就是資源利用的全球化,西方國家自然會利用這種全球化加強並造成對中國信息 安全和金融安全的威脅。介於美國在信息技術上的國際領先地位,和以往美國對歐盟各國的信息監控,這個威脅也就主 要地來自美國。

信息時代所表現出來的多樣性、不確定性,有時戰爭就可能發生並存在於我們所面對的懷有敵意的人中,發生並存在於 我們從事的有硝煙或沒有硝煙的一切戰爭中,發生並存在於我們要求取得勝利的各種環境中。

我們所能或應該做的,是儘可能準確地對信息時代的要求做出研究和預測,並能做出超前決策,以適應未來戰爭的要 求。是建立我們獨立的速度、精確、全方位的數字化系統及相連接的機動平台。是在戰時的情況下摧毀對方的這些平台 系統。是信息制約的精確制導武器的研製。不斷完善我們對戰爭的觀念,不再局限於戰爭是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軍隊之間 的作戰,而是任何集體和個體都能夠加入的信息時代的戰爭。戰爭勝利的原則要包括控制敵方的信息系統。

金融戰最應該被看作沒有硝煙的往往卻是致命的戰爭,它往往不亞於一場大規模的局部戰爭。它更能表現出戰爭的真正 目的,即得到實質性的經濟利益。將一切戰爭中的政治利益都化為實質性的經濟利益,是以往美國人一直追求的目標, 當然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但是,信息時代的戰爭從任何意義上來說也依然是戰爭,依然是血腥的、殘酷的、充滿危險的戰爭,戰爭的雙方一樣有 死亡和毀滅。主導戰爭的依然是人而不是物,是人的精神。毛澤東說過:“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的因 素,決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過去美帝國主義比我們強大,一樣在朝鮮戰爭中被迫在停戰協定上簽字,一樣在越南戰 爭中承認其不可挽回的失敗。

六、我們的目的不是消滅美國而是不接受美國霸權主義

北約東擴給俄羅斯造成的威脅和傷害是嚴重的。由前蘇聯的強大到今天俄羅斯衰敗的現狀,和俄羅斯一直想加入西方陣 營而又被美國不斷玩弄,這種傷害就更深入一代人心靈。今天的俄羅斯已了無往日世界第二經濟軍事大國的風光,沒有 了主導世界或一個局部地區的能力。

當然美國的目的已經達到,今天他如願以償成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級大國。但是,美國是短視的,由於他的貪婪本質 決定了容不下別的國家走向強盛。這種由貪婪造成的矛盾,在未來的美國與其他不同意識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之間、在 未來的美國與西方國家之間,都將是無法彌補的。美歐、美日的主從關係,也在這一矛盾中不可能長久地無限期地存在 下去,過去的兩次世界大戰都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對於歐盟、日本來說,只是時機未到,或者說條件沒有成熟。

俄羅斯一直想加入歐盟,這將是他未來既定的目標。歐盟也有意與俄羅斯開展經濟、軍事的合作,表明了在時機到來時 或條件成熟時,歐盟會謀求成為一個獨立的影響世界的經濟、軍事力量。

美國將中國作為他的“敵人”,不惜把軍事戰略重點轉移到亞洲。如果美國就此開始了對中國的圍堵戰略,開始了對中 國政治軍事上的包圍,則無疑將中國的國家安全置於危險中,必然會得到我們的不惜一切的反擊,從而打破亞洲的軍事 平衡。中美撞機事件發生之後,亞洲一些國家的曖昧態度或幸災樂禍的表現,表明了打破這種軍事平衡後的未來可能的 軍事對立是大規模的、多方的。

日本軍國主義會在美國的默認下開始迅速抬頭,並演變為一股新的有威脅的軍事力量,東亞各國會不自覺地加入新的軍 備競賽。印度的地區霸權主義會加大對其周邊國家的威脅,軍事衝突在所難免。中亞本身有的宗教矛盾和民族矛盾,給 俄羅斯的武器運用留下了巨大的空間。這一切都將打破東亞、中亞、甚至還有西亞以往的平衡。

我們不必害怕亞洲將來的動盪局勢,只要中國利用得好,可以為以後留下巨大的發展空間。我們所要做的是在不斷不平 衡後,推動建立新的平衡,並給中國的武器找到市場。軍事武器本身也是商品,應該為國家的軍事工業創造利潤,從而 有助於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的發展。

亞洲的動盪或可能出現的動盪,必定危險到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勢必牽制美國的軍事力量。如此一來,俄羅斯和歐盟將 有可能乘勢發展成為一支不聽從美國擺布的力量,新的三足鼎立的局面將到來。

如果那樣的話,中國將迎來比現在要好得多的和平環境。世界範圍內的反美聯盟或鬆散的反美聯盟將形成,因為有核武 器這一威懾力存在,世界大戰並不象一些人想象的那樣會發生。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