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下午,前中國駐法大使、前外交學院院長吳建民先生重返外交學院,就“準確認識今天的世界”面向外交學院及校外師生進行了一次精彩的講座,主持人為外交學院現任院長秦亞青先生。本份筆記由“俗子錄”小Q記錄、整理,根據實際情況有些許調整。本文吳大使部分經本人審核授權共識網發布,秦院長部分未經本人審核。
前言
秦亞青:請大家就座。我們今天非常榮幸,請到吳建民院長。今天所有參加的學生都是自願報名來的,有外交學院的學生,也有外校的學生。大家都知道,吳院長,在外交界,在國際國內,他的知名度和他的影響力。我看到海報,外面還是寫着吳建民大使,但是我習慣稱吳院長。因為這說明,第一個,吳院長是我的老上級。一起在外交學院工作很多年。第二個,吳院長這個稱呼,很親切,總是掛着和外交學院特殊的關係。因此我們就更有幸請到吳院長。我想說三點,跟吳院長工作幾年的體會。吳院長有很多東西你是學不了的,比如個人魅力,你很難學,一說出話來就有一種磁力吸引着你。我今天想說的是大家可以學的,也是感受很深的。第一個就是大格局,即老子說的“以天下觀天下”,要有天下大視野。第二個是坦蕩,這個不容易,為什麼能這樣做,就是因為心中的想法都是為了這個國家好,這個世界好。我們說君子坦蕩蕩,沒有什麼可以隱瞞的,這一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不論是在講課之中、電視辯論中、學術研討中,這種精神都是非常欽佩的,每一個真正有良心的中國人都應該學習這一點。第三點呢,我經常和吳院長去參加各種活動,我覺得他非常善聽、勤思,很多國際會議,他都是在認真聽,理解、分析和梳理對方,他總是在思考,這已經成為了他生活中的一個習慣,因此總有新觀點,有新意,有見地,有撥動大家心弦的地方。我就說到這裡,下面把時間交給吳院長。
1、準確認識世界的重要性
吳建民:謝謝秦院長剛才的一番介紹,我和他一起合作快五年時間,他一開始是副院長,後來是黨委書記,是二把手,我和他合作的非常好。你們的院長已經兩次給中央政治局講課,這麼好的院長,可遇不可求啊。現在的世界,是一個大反思的時代,全球幾乎同時大反思,這是人類歷史上幾乎第一次。崇拜權威是必要的,同時要獨立思考,檢驗這個思想對不對,還是要堅持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我覺得外交學院的學風很好,生源很好,各個單位反應很好,氛圍好老師好,希望大家在這樣一個氛圍下健康成長——中國太需要懂世界的人才了,太需要向世界說明中國的人才。
同學們,要珍惜每一次在大庭廣眾下交流的機會。中國人很多不擅長交流,講話打動不了人,就不能很好地讓人接受觀點。
我們中國人也必須懂得,幾百年怎麼落後的。我哥哥是一個少將,他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說這是中國軍人的恥辱。為什麼中國受人入侵?為什麼中國軍人保護不了老百姓?關鍵是中國落後了。中國人為什麼落後於世界?
世界大變化主要是六百年。14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可是早於哥倫布,1405~1433年,鄭和下西洋。我去新加坡看到他們辦了一帶一路的展覽。一走進展覽大廳就很震撼,迎面看到當時鄭和下西洋寶船的船頭,特別高大、宏偉。鄭和下西洋的艦隊有六、七十艘艦艇,船上有2.8萬海員,浩浩蕩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他只有三艘船,船上87人。這種對比,大家感受一下。那個時候中國的造船技術全球最先進,非常了不起。鄧小平說,中國在明成祖朱棣的時候是開放的,後來就封閉了,實行海禁,不准下海,違者斬首。鄭和下西洋的艦隊是全球最強大的艦隊,不許下海,最強大的艦隊爛在海里了。最先進的造船技術被擱置了。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走向世界取得大發展的機遇。這個機遇被中國人自己丟掉了,如果我們中國人沿着鄭和下西洋這條路走下去,世界的歷史要改寫。中華民族過去100年受屈辱的歷史就不可能出現。
後來還有沒有機會呢?有,開放的機會,康乾盛世,了不起的皇帝。滿族的皇帝和漢族的皇帝不一樣,馬背上的民族,非常注重開疆拓土,給中國的國土面積呢增加了八百九十萬平方公里,後來丟了三百萬,也還有五百九十萬平方公里。康熙大帝,了不起,中國歷史上很了不起的皇帝,很關注世界,當時外國傳教士到中國來,康熙大帝請外國傳教士給他傳授現代科學知識,他看到歐洲工業起來了,很厲害,所以康熙大帝鎮壓准葛爾叛亂的時候引進了洋槍,起了很大的作用。
去年我和故宮博物院的院長聊天,他說滿清的時候故宮裡住了一百多個外國人,蠻開放的。有比較才有鑑別。你比較同時代外國的皇帝,俄羅斯的彼得大帝。康熙大帝1654年生,彼得大帝1672年生。他們都是很小的時候當皇帝,康熙八歲當皇帝,彼得大帝十歲當皇帝。康熙大帝看到歐洲有好東西,請他們來講課,彼得大帝在位時,身邊有個大臣,有一天跟彼得大帝說歐洲走到我們前面去了,不如去看看;彼得大帝帶着二百多人去歐洲微服私訪,考察了一年半,回到俄羅斯後,實行開放政策,“走出去,請進來”,在他的手上,俄羅斯走上了崛起之路。彼得大帝有一句名言:“給我二十年,我還你一個嶄新的俄羅斯。”普京總統也說:“給我二十年,我還你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彼得大帝做到了,普京總統能不能做到,不好說。
彼得大帝抓住了“開放”,這是個很偉大的皇帝。
彼得大帝怎麼死的,也很有意思。1724年深秋,他視察聖彼得堡,發現有人掉到海里去了。彼得大帝跳下水救人,人是救起來了,但自己受了風寒,一病不起,1725年初病逝。這樣的事情在中國大概不可能發生。皇帝要跳下海救人,早被太監拉住了。這就是彼得大帝受到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的影響,珍視人的生命。思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這個時候,如果康熙大帝也出國訪問,對外開放,之後的屈辱史也不會發生。
中國怎麼落後的?停滯不前。中國人不乏人才,但為什麼這些機會都丟掉了呢?強大的慣性,兩千年只看內不看外的慣性。慣性思維的危險就在於,人們在做的時候不問為什麼,習慣成自然,非常可怕。我在1991年1月到1994年當發言人,國家主席沒有發言人,總理沒有發言人,所以出訪的時候要隨訪。江澤民主席喜歡與別人交流,有一次他問:“毛主席很偉大,鄧小平也很偉大。為什麼毛主席沒有提出改革開放,而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我說,兩人的經歷不一樣,毛主席一生就出國兩次,都是去蘇聯。毛主席沒有去過西方世界。
鄧小平1920年10月去法國,時年16歲。1926年1月離開法國去蘇聯,時年21歲。16歲至21歲是人生的重要階段。鄧小平是從四川到法國,對比太鮮明了。一個人的膽識、能力,和他的經歷有很大關係。見過沒見過有很大區別。今天中國人走出去,好事情!為什麼見過世界、沒見過世界就不一樣呢?這就是因為文明對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鄧小平有了去法國的經歷,提出改革開放,這就是文明對話的結果。
今天的中國,要消除封閉的慣性。有些人講起來慷慨激昂,說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大錢都被洋人拿走了,中國人掙的是血汗錢。這些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按照這些話的思路再深入地想下去,改革開放對還是不對?按這些人的邏輯,那中國還是要回到封閉最好。回到封閉的狀態,那不就完了嗎?習近平總書記講得好:“必須堅持改革開放,改革開放是關鍵的一招。”中國發展只能一步一步來,你一下子能跳到高端嗎?不可能。大的開放思路要違背了,那不行,中國要倒霉。要警惕封閉的思維,長期封閉的慣性思維自覺不自覺地影響人的行為。
在現代,凡是我們正確地認識世界的時候,我們國內的方針也比較正確,我們的事業就大踏步前進;凡是我們對世界看錯了的時候,我們國內方針也會出問題,我們就倒大霉。
1946年,中國國內議論紛紛,毛主席在4月寫了一份一頁半的文件:關於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第一,世界大戰會推遲;第二,美蘇之間遲早會妥協;第三,與資本主義反動派的關係,能消滅的先消滅,不能消滅的之後再消滅。這些認識對了,因此中國就大踏步前進。
1958年中央八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 “當前國際形勢總的特點,是敵人一天天爛下去,我們一天天好起來”。1959年大學畢業後我被外交部錄用,在國外幹了二十五年,回頭一看,58年是西方世界一天天爛下去嗎?完全錯了,完全看顛倒。國內方針也錯了,大躍進、超英趕美……很多資料現在都解密了,到了58年6月,毛主席頭腦就更熱了,說,趕上英國,有三年差不多了吧,趕上美國,十年可以了,有充分的把握。七千萬人上山煉鋼,發瘋了,我也參加過煉鋼,亞青參加過嗎?哦,參加過。當時我還當了爐長。煉了之後很開心,晚上吃夜宵不要錢,放開肚皮吃飯,但是好景不長。59、60、61,饑荒了,死多少人啊。根據國家統計,在這之前每年增加一千萬,這幾年不僅沒有增長,還減少了一千多萬。世界看錯了,國內方針錯了,中國人就倒大霉了。
二十年之後,1978年10月,鄧小平到日本訪問,這是外交上非常重要的一着棋——中日關係一定要搞好。鄧小平去尼桑(日產)看,去比較這裡和中國最先進的長春汽車廠的勞動生產率——一下發現,日產是長春的幾十倍。所以鄧小平感慨,我現在明白了什麼是現代化,回來了三中全會。
這三個例子說明了什麼?要準確認識世界。這個太重要了。
2、世界大變化
第二個問題,世界大變化。
我去了很多大學,問他們世界現在最大的變化是什麼,有人說全球化,有人說信息革命,有人說金磚國家崛起。我說都不對,你們覺得是什麼?(有人答:和平與發展)對,就是時代主題變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時代主題的變化,是國際關係中最大的變化。(由“戰爭與革命”轉變為“和平與發展”)
我和羅援將軍有一場辯論,鳳凰衛視,他氣很足啊,“說該出手時就出手”。我打斷他了,說你是不是要打仗,他不敢回答。我說你犯了時代錯誤。
什麼叫時代主題?第一,反映了某個時期世界的主要矛盾。第二,指出了解決主要矛盾的路徑。
現在很多人還有戰爭與革命的慣性思維,總想着打一仗——美國打不過,菲律賓可以打啊?完全搞錯了時代。
2011年911十周年前夕,華盛頓郵報記者對我進行採訪。他第一句話說,中國是911最大的受益者,我說這不對。也有人說烏克蘭危機為中國迎來了十年發展機遇期——這話不對啊,怎麼你老想着別人倒霉呢?別人倒霉你走運,那別人走運是不是你要倒霉呢?人家外國人一看,你中國怎麼總是幸災樂禍呢?這些所謂的“戰略家”,站不住腳,沒有抓住時代主題大的脈絡。環球時報經常發表一些文章很極端的,去年胡錫進請我參加環球時報論壇,有個開場白,他一上來把這個世界講得一塌糊塗。我說你們的眼睛裡沒有全局啊,世界大勢你看不到,抓不住主流。我心裡說這就是今天的中國,他是報社主編,很有學問的,但是沒有把握大局。世界是在進步還是在倒退?我看世界在進步。有些人很容易悲觀,戰爭迫在眉睫。我們當然要有強大國防,全世界軍隊都要準備打仗,這是一回事。但我們對形勢如何客觀地正確估量,那是另一回事。2014年11月,APEC在北京舉行峰會,習近平和安倍會面,和奧巴馬會面之後,國內談論戰爭的狂熱減退了。
時代主題變了。這其中有很多原因,兩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是很重要的,後來大家痛定思痛,成立了聯合國,聯合國憲章是很重要的,我們要關注聯合國的作用。為什麼說現在已經不是革命的時代呢?人活得下去絕對不會革命,革命的時代過去了,“顏色革命”沒有成功的,索羅斯自己也這麼說。當然我們要看到這個世界,貧富差距過大,窮人太多,所以只有發展才能解決問題,發展是主題。
3、中國外交
中國外交戰略是什麼?三不:不擴張、不稱霸、不結盟;三要,要和平,要發展,要合作。
“結伴不結盟”,這是習近平主席說的。中國不能去結盟,一結盟新的冷戰就開始了,中國倒霉,世界倒霉。
中國面臨很多問題,靠發展才能解決。中國人在現階段最大的利益是什麼?這個問題想清楚了,其他問題就好辦了。我想,就是鄧小平講的,發展是硬道理,最大的利益就是保持發展的勢頭。你們讀孫子兵法有一個“勢篇”,勢頭來了,就好辦了。“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經常嫌外交軟的就是軍方,之前我去國防大學講課,他們就正好問到外交的問題。我說,近三十年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中央的正確方針,難道中國外交沒有功勞嗎?軟硬都是手段,哪個難?軟難。硬,你打我一下我踢你一腳,這三歲小孩子也會,沒有難度。講道理,談判,軟實力,這個很難——首先別人要喜歡你。你講的東西別人反感,這哪有軟實力?外交,從來大權在中央——哪一件事情是外交部自作主張的呢?沒有。大事兒全是中央定的,你對中央有意見不對中央說,拿外交部撒氣算什麼本事。
要想透,中國人要什麼,想不透,抓不住牛鼻子,問題就沒法解決。中國現在這個勢頭,鴉片戰爭以來是第一次,這個勢頭喪失了,再要找回來,你們年輕人到我這個年紀,也未必找得回來。雖然中國的力量起來了,但要完全發展起來,至少還要三五十年。切記,切記,不要“夜郎自大”。
準確認識世界的重要性、世界大變化、中國外交,今天我就講這三點。
(提問環節略)
結語
秦亞青:今天大家享受了一個非常精彩的講演,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了。現在大家可能體會到我最開始說的話,有一些事情是大家學不了的。你要想讓你的學生成為一流的人才,就要讓他們看到一流人才怎麼說、怎麼做、怎麼想。
我多次聽吳院長講演,這次也有很多很新的感悟。我沒有辦法去總結這麼多這麼精彩的內容,但是還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個吳院長說要我們大家去看世界,一定要有這個意識,要有這個能力。如果世界大的勢頭看不准,那就是逆之者亡,你具體一個政策再對、一場戰鬥打得再好,不知道為什麼去打。
所以第二點說,最大利益在於發展。這次兩會,大家集中的關注點是什麼?是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包括社會保障、大氣污染、教育、醫療等等等等,這都是我們每天都要遇到的問題,這就是大事,是最高的地方。其他一些利益,可能很重要,但和這些問題怎麼比,就有了分寸。
第三個,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一個,貫穿講演的,致良知。什麼是人類的良知,和平,這是人類多少年來孜孜以求的事情。你作為一個現在的大學生,作為一個將來的外交官,如何致良知,對世界負責,對人民負責,對自己負責。大家要有感悟,才能取得最大的成果。
我們再次感謝吳院長給我們講了這麼一次精彩的報告。也感謝大家的積極參與,很多問題問的都很好,但以後還要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