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方媒體正式披露殲-10研發內幕[上] |
送交者: 佚名 2005年04月19日11:22:30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中國官方媒體正式披露殲-10研發內幕 --------------------------------------------------------------------------------
劉高倬同志的重要講話、陝西地區報告團先進事跡報告和“山鷹”精神報告會材料,已於4月8日在本報專版刊登,現將成都、瀋陽兩地區報告團先進事跡報告予以刊載。 “龍騰東方寄壯志,風雨征程鑄輝煌”。由我國自行研製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戰機已經設計定型,正式裝備部隊!新型戰機的研製成功,在中國航空發展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篇章。 從事這項工作的航空人,國家利益高於一切,放棄名利,甘守寂寞,默默工作。正如江澤民同志在現場視察時所說的:這些年,你們這裡靜悄悄的、不聲不響的、堅持不懈的日夜操勞着,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架飛機是給我們中國人壯膽的飛機! 新型戰機研製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十幾個部委、上百個單位,數十萬人參加了這一工程。從第一張草圖、第一份報告、第一個零件,到首飛成功、設計定型、裝備部隊,風雨兼程,寒來暑往,航空人用“自主創新,艱苦奮鬥,默默奉獻,敢於犧牲”的型號精神,詮釋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格;在天府之國、渭北平原、戈壁大漠,處處都留下航空人頑強開拓的足跡。 我以我心寫凌霄 20年前,當國外先進的第三代戰機開始裝備並應用實戰時,中國航空人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和責任。當時,我國航空工業面臨的現狀是水平低、基礎差、人才斷層明顯。就是在這樣的起點上,新型戰機研製的先驅者們開始了一項偉大的創舉——研製適應跨世紀作戰環境的第三代殲擊機。 80年代初期,新型戰機研製採用了當今國際先進技術,技術新,要求高,其新材料、新成品數量完全突破了研製一架新機的國際慣例。這些難點被自力更生、敢於拼搏的航空人打破了。 說到新機的成功與創新,新機研製的艱辛和不易,人們首先會想到他,為新機研製付出畢生精力的老共產黨員、新型戰機總設計師——宋文驄。 1986年春天,北京。在一個簡陋的辦公室里,科工委的領導宣布:新式氣動布局方案為我國新一代戰機的總體方案。隨後,56歲的宋文驄被國防科工委任命為新型戰機總設計師。 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成功,必須以雄厚的實力為基礎。 “一切為了新機,新機就是我的一切”。20多年來,為了祖國的航空事業,為了新型戰機的設計定型,宋總殫精竭慮、赤誠奉獻,放棄了許多歡樂和幸福,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心血和智慧。從設計發圖到設施組建,從試製試飛到新成品研製,年過七旬的宋文驄,長期工作在新機研製第一線,他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獻給了祖國的航空事業。 某年3月23日下午,2點40分。成都某機場,隨着一陣轟鳴, 01架新型戰機如利箭般射向天空,直衝雲霄。 當天,氣象條件不夠理想,但國家功勳飛行員雷強在預定高度飛了三圈後就主動請戰,又多飛了一圈。精彩的飛行令人振奮,漂亮的通場讓全場歡呼不已。輕輕擺動的機翼,表達了雷強內心的激動與自豪,更展示了他嫻熟、高超的飛行技術。 當雷強駕駛着飛機輕盈地划過一道美麗的弧線,平穩的降落在跑道上時,機場上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人們激動地握手擁抱,欣喜若狂。走下飛機的雷強更是無比興奮地說:這才叫真正的戰鬥機! 面對這沸騰的場面,宋文驄再也抑制不住自己潮水般的情感,與剛下飛機的雷強緊緊擁抱。 當晚,設計現場變成了歡樂的海洋。相識和不相識的都相互祝賀,喝酒的和不喝酒的都頻頻舉杯,人們的情緒達到了沸點,熱烈喜慶的氣氛勝過新年,設計、試製現場今夜無眠!有人知道,再過兩天就是宋總的生日了,專門定製了一個蛋糕,既要表達首飛成功的喜悅,也要向宋總表達崇敬之情。在這個激動時刻,宋總神情嚴肅地宣布:“為了紀念這個難忘的日子,我今後的生日就是3月23日了。” “多少艱難的歲月,我們一起度過,為那心中的事業,我們一同探索”。這是一位結構工程師滿懷激情創作的歌曲——《歲月》,反映了新機研製的艱辛歷程,更是共產黨人實現“航空報國、追求第一”的真實寫照。 新型戰機是我國自行研製的跨時代戰機,承擔總體設計任務的主機所,依靠自身的力量,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為主,走出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新機作為國家的重點型號搞了20年,有許多人付出了青春、智慧乃至生命。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心中只有一個願望,那就是讓中國人自己研製的先進戰機早日成功,裝備部隊。
在20年的風雨歷程中,楊偉與新型戰機一起成長,先後擔任了飛控研究室專業組長、室主任、型號副總師,成為飛控專業無可替代的核心人物,我國航空領域的知名專家。 為了確保數字式電傳飛機的設計成功,新機研製必須建立一個系統試驗環境,全面驗證檢查飛控系統各項性能指標、控制功能,這個試驗環境就叫“鐵鳥”試驗台。這是一個重大的關鍵試驗設施,它包括十個子系統,幾千個控制單元,光連接電纜就近百公里長,其規模之大,自動化程度之高,困難之多,令人望而生畏。有人對“鐵鳥”台組建存有疑慮,但主機所迎難而上,抽調精兵強將,成立了“鐵鳥”攻關組,時任專業組長的楊偉承擔了項目負責人的重任,他帶領突擊隊,通過廣泛調研,認真分析,制定方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400頁的系統定義報告;編寫了設備設計報告等300多份技術文件,完成生產圖紙兩千多A4。他們以大無畏的創新精神最終降伏了這隻高科技的“鐵鳥”,為我國先進電傳系統研製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6年3月的一天,在“鐵鳥”試驗大廳里,壯觀的“鐵鳥”台靜臥着整裝待發。楊偉健步跨入“鐵鳥”試驗座艙,艙外,幾十雙眼睛緊張地注視着他。 上電!開液壓!加油門!滑跑,起飛!各種指示燈交替閃爍,整個試驗過程順利流暢。試驗結果表明:系統運行正常!電傳飛控系統試驗成功了!這是我國在沒有任何研製經驗的情況下取得的成功!為了這一天,楊偉和他的同事們在長達七年的時間裡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度過了一個個不眠之夜。正是這套先進的飛控系統,為後來確保新型戰機首飛成功發揮了重要作用,使得極具風險、技術難度巨大、最令人擔心的數字電傳飛控系統成為最讓試飛員放心的系統。 重點型號就是實踐黨員先進性的最好舞台,努力成為專業的行家能手就能充分體現共產黨員的先進性。在新機研製的過程中,在不斷的創新和攀登中,每一個腳印都閃爍着共產黨員創新、拼搏的光芒。 航空電子系統是新型戰機的又一關鍵技術,要滿足系統研製要求,需組建電子實驗室。這是一項技術複雜、功能強大的試驗設施,在我國是第一次,小到每一顆螺絲釘,大到計算機系統,一切都要靠自己。經過艱苦的努力,新機航電的開拓者們排除了重重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新技術的突破。 1996年5月,在DSI大廳里,我國規模最大、系統最複雜的第三代航電綜合試驗獲得成功!2000年2月,新機全國產化DSI綜合仿真試驗設施全面建成。同年10月,綜合仿真地面試驗順利完成。這些成功,不僅縮小了與國外的差距,而且使我國航電系統的開發技術有了新的突破,填補了我國航空電子技術領域的空白。 2003年,新機設計定型已經箭在弦上,其中導彈靶試任務更是重中之重的關鍵項目,它直接關繫到新機能否順利定型,人們都在熱切地關注着靶試現場。 終於,靶試開始,首發成功!為此,大家歡欣鼓舞。然而,第二發導彈試射失敗了。瞬間,氣氛一下子緊張起來,大家急切的詢問着原因。心裡都捏着一把汗。 第二天,宋文驄、李文正、楊偉、戴亞隆在靶試現場,和設計員一起分析數據,仔細排查原因。在北京、在上海,導彈專家們也伸出了援助之手,終於找到了故障原因並迅速排除。在隨後的試射中三發全部命中,大江南北所有關心新機研製的人們都深深地鬆了一口氣。 我們沒有忘記,為了完成靶試任務,總體設計單位集中航電系統的軟件、武器、雷達、總線、仿真各專業精兵強將,在西線工作了8個多月。他們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用滿腔的熱情擊退了大西北的嚴寒酷暑,戰勝了無數的艱難險阻,給新型戰機設計定型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名字叫——肖黨生。正如“黨生”這個名字一樣,他與黨同一天生,為黨工作一生,為了黨的航空事業而獻身。 肖黨生,我國飛機機電控制領域的中青年專家。1986年被派往國外進修學習期間,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學習和研究上,除了一日三餐和睡眠,其他時間都是在教室、圖書館和實驗室度過。他孜孜不倦、如饑似渴地汲取着知識的營養,並參加了控制系統仿真軟件開發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令外國同行和導師稱讚不已。 學習期滿,校方盛情挽留,多家公司高薪聘請,但是,肖黨生一一拒絕,他懷着強烈的報國之心,毅然返回了祖國。 回國後,肖黨生主持了新機飛控系統中多項重要工作,成為活躍在新機研製一線的重要骨幹,被航空航天工業部評為“有突出貢獻的回國留學人員”。
然而,長期的疲勞使肖黨生的體質明顯下降。當環控控制器剛剛研製成功,他就住進了醫院:胃癌晚期! 2004年1月14日,在新型戰機設計定型的前夕,年僅48歲的肖黨生帶着對航空事業的無限熱愛和眷戀,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他走的那天,所園區網的論壇里擠滿了關心老肖的人們,他們自發地緬懷老肖,自發地為他送行,人們說得最多的是這樣一句話:“他是一名真正的共產黨員!” 在新機研製一線還有許多的優秀的共產黨員。原新機總質量師袁承昌,全身心工作,首飛前一次偶然的體檢,發現肺癌已到晚期,終因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而沒能等到首飛成功的那一天。他為了確保新機的質量,卻放棄了自己身體的質量。航電系統國家級專家蒲小勃,長期超負荷工作,經常被劇烈的頭疼所困擾,他總是吃點藥就挺過去,當他又一次被突然發作的頭疼擊倒時,醫院的診斷是:腦垂體瘤!在連續做了兩次腦部手術後,他僅僅休息了很短的時間,又投入到新機研製的工作中。電氣專業副總師彭家護做過心臟手術,年過六旬還常常和年輕人一樣通宵達旦的工作,被同志們稱為帶着心臟起搏器的“拼命三郎”……. 我們的航空人,他們默默無聞,默默付出,心中只有一個心願: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中國航空工業的新跨越,讓祖國的藍天永遠寧靜。 龍騰東方,盪氣迴腸! 從第一張草圖到機身上火紅的“八一”軍徽,有多少當年航空工業的精英青絲已成白髮,有多少有志青年已成長為我國航空事業的中堅和棟梁。20年新機的研製歷程就像一幅恢宏壯美的歷史畫卷,永遠銘刻在華夏的千里疆土,猶如一曲撼人心靈的輝煌樂章,迴蕩在祖國的萬里藍天!明天,中國的新型戰機將不斷騰空而起,新一代航空人將不斷成長,他們正以滿腔的熱血實現心中的豪情:我以我心寫凌霄! 熱血鑄劍揚國威 新型戰機試製定點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新機試製成為成飛最大的政治。20年風雨兼程,無數共產黨員殫精竭慮,奮鬥不息。他們追求與奮鬥、光榮與夢想的故事,構成了新型戰機研製的壯麗篇章。 至今,我們仍然懷念型號工程試製現場總指揮、成飛原總經理、共產黨員楊寶樹,懷念他為推進新機研製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標準新,試製工作面臨的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對成飛的技術基礎和能力是極大挑戰,對基礎管理、人才隊伍更是重大的考驗。 祖國需要就是最高需要。楊寶樹說,新機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各級領導必須思想到位、領導到位、指揮到位、措施到位、服務到位。我們要從愛國主義、建設強大國防的高度增強試製人員的使命感、責任感。公司的一切工作都要為型號飛機開路,全線都要開綠燈,同舟共濟,共渡難關。在公司黨代會和職代會上,楊寶樹向全體黨員、幹部、職工發出“奮力拼搏,實現型號工程節點目標”的要求。 作為新中國培養起來的具有30多年航空製造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專家,楊寶樹精通飛機試製生產的各個環節,對飛機各系統及相互關係瞭如指掌,他深知新機試製的不易,他指揮有關人員消化新技術,對先進製造技術預先跟蹤,作好技術儲備和試製條件的準備。 新機的裝配有特定的要求,中機身的孔不但要用鑽頭鑽,還要用鉸刀鉸。一個孔要用4 把鉸刀才能加工完成,之後,還要塗密封膠,做氣密油密試驗,難度非常大。型號飛機原型機中機身骨架的裝配上上下下協調了20多次, 進度受到了影響。關鍵時刻,楊寶樹來到裝配現場:“我們肩上的責任很重啊!裝配的進度,對鼓舞試製全線有很大影響!同志們,共產黨員要衝鋒在前,決不能讓型號試製的列車在咱裝配廠晚點!” 在楊寶樹的鼓勵下,型號裝配線上的幹部職工面對挑戰,無所畏懼,打破陳規,勇於創新。組織三班倒,計劃按小時排,能提前1分鐘,決不耽誤60秒。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黨員帶頭吃住在車間;許多職工飲食起居、工作生活不再有規律,家住市內的職工換洗衣服都是妻子和家人送到公司大門口;青年職工在現場鮮紅的團旗下莊嚴宣誓:“我為型號做貢獻,型號成功我成才!”眾志成城,確保了型號飛機按節點推進了總裝。 飛機進入總裝後,楊寶樹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高度平行交叉的環節,要確保試製目標,必須以網絡計劃為核心,強化現場管理。他坐鎮現場指揮,協調試製進度,解決重大問題。由於清楚許多細節,楊總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什麼辦法來激勵大家的鬥志。 楊寶樹使用的“激將”法,就是向大家敞開赤誠之心,說肺腑之言,強化大家的榮譽感、使命感、責任感。一次動員會上,他說:“對型號飛機總裝,我們要在戰略上藐視它。我們的總裝車間是六十年代組成的,領導換了一屆又一屆,工人換了一代又一代,但咱們的總裝車間從沒有打過敗仗!從沒有因為總裝而延誤新機按時交付。現在,型號飛機也決不能在總裝晚點!當然從另一個角度講,那麼多新的成品、新的電纜、新的插頭、新的導管在裝配,我們一定要一項一項地把它解決好,在戰術上我們一定要重視它,不能忽視每一個細節、每一個螺釘、每一個插頭。我們的工人、工藝人員、設計人員要三結合,保證高質量的完成安裝任務。黨員幹部要振奮精神,堅守防線,‘後牆不倒’……”
然而,誰也沒想到,就在型號飛機被送上藍天后,無情的病魔正悄悄向楊寶樹襲來。他不是不珍惜生命,他是沒有時間去醫院檢查身體啊!他肩上的擔子太重了。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裡,他拖着羸弱的身體,來到型號飛機身旁,像撫摸自己孩子般撫摸着伴隨了他無數個日日夜夜的飛機,目光里流露出太多的眷戀。在病情惡化處於深度昏迷時,他還在喃喃自語:“飛起來……拉高!再拉高!……”帶着對新型飛機深深的愛,帶着對中國航空工業美好未來的嚮往,他永遠地離開了他牽掛的新型飛機……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投身摯愛的事業,並為之付出終生的追求。這,就是共產黨員楊寶樹的人生選擇。正是這樣的選擇,讓我們懂得了,在今天,一個共產黨員應該有着什麼樣的信念和追求,生命才有價值! 新型飛機的試製,是中國航空工業的一次真正超越。20年的研製史證明:型號飛機試製的技術、製造和管理能力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重大關鍵製造工藝技術,經過聯合攻關,取得全面突破,有些填補了國內空白,有些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0年,是一次次攀登科技高峰的奮鬥。無數共產黨員義無反顧,衝鋒在前,堅韌不拔,挑戰極限,貢獻了他們的智慧、才能和心血!他們當中,有科技專家,有普通的工藝員,也有生產第一線的技師、工人…… 新型飛機前起落架的製造材料是一種超高強度材料,機械加工難度很大。按設計要求,前起落架某部位上,需在直徑不到100毫米、長度近1000毫米的深孔內加工出一對相間180度的鍵槽,槽的精度誤差只允許0.03mm。這就是被稱為前起落架加工第一關的“深孔內雙鍵槽精密加工”。 面對這一高難度技術課題,傳統的工藝加工方法根本無法達到設計要求,必須另闢蹊徑。工藝員們查閱了大量的技術資料,制定出了一套套方案,在實踐中卻一個個被無情否決。 有着成飛“車工第一刀”的共產黨員、青年車工同工藝員一起經歷了幾次失敗後,憑藉多年的機械加工經驗,提出了用車床磨鍵槽的想法,成功製造了“磨削動力頭”,經在車床上安裝試用,解決了鍵槽對稱度要求的問題。 參加工作10年,張林完成的工時相當於30年的工作量,僅加班加點的時間相當於3年的工作量。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這是一個共產黨員特別能奉獻精神的真實寫照。張林獲得了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十大傑出青年崗位能手”等榮譽稱號。成飛黨委及時總結提煉概括出“張林精神”,命名了“張林工段”,發出了“開展學習張林、立志崗位成才活動”的“倡議”。共產黨員張林,成為敬業精神的一面旗幟。 旗幟指引方向,榜樣給人力量。共產黨員們用實際行動在新型飛機試製中詮釋着新時期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內涵。復材中心青年技術員、共產黨員程勇勇擔風險,與工人們一起攻關,創造性地採用玻璃鋼工裝技術,成功解決了盒式梁零件製造難題,合格率從原來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新型飛機在試飛站做稱重試驗時,共產黨員程予川和他的戰友們拿着油槍在機身上一蹲就是二、三個小時,試驗結束後,他們的雙手已經被煤油泡得又紅又腫;試飛站五大隊的共產黨員們為保證發動機試車成功,將臉貼近沖洗乾淨的地面,睜大眼睛,一寸寸檢查有無多餘物;離休幹部、老共產黨員馬貴慶病危之中,堅持不讓奮戰在試製第一線的兒子陪伴,囑咐兒子“搞好新型飛機,千萬不要分心”。 這,就是我們的共產黨員!普普通通,平平凡凡,卻肩負着航空報國的使命,始終站在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前列,充滿自信地攻關、奮鬥、拼搏,實現着航空報國的理想。今天,成飛已建立起了以信息技術為主導、數控加工、復材構件、鈦合金製造和裝配技術為代表的第三代飛機工藝製造新體系,成為我國第三代戰鬥機試製生產的重要基地。 只有報效祖國,共產黨人的生命才得以升華! 說起試製現場的共產黨員,我們不得不提起型號飛機副總工程師許德,他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航空事業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在風華正茂的青年時代,他就渴望着有一天能夠親自研製我國先進的飛機,幾十年後願望變成了現實。他以赤子的情懷,以20年的時間全程參與了型號飛機的試製。他主持了成飛部級10餘項和公司級百餘項關鍵製造技術的攻關,使成飛在航空先進關鍵製造技術上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型號飛機機翼壁板噴丸成形項目攻關,先期在國外做了5個月的發展試驗,未獲成功,許德根據成形金屬變形的機理提出蒙皮重新分塊的建議,從而突破了這一被美國人稱為“世界之最”的重大技術關鍵;擔任試飛副總師後,他主持試飛條件的建設,開發了10餘項試飛尖端技術軟件,建立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試飛遙測指揮室,實現了飛行試驗的實時傳輸和監控,使我國飛行試驗技術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為加快研製、加快試飛,早日定型,加速裝備部隊,及早實現集中大強度聯合試飛,型號飛機及成飛技術服務人員進駐西線基地。身為西線試飛現場副總指揮的許德,來到冰天雪地的茫茫戈壁。妻子病重,他沒有時間照顧;妻子的逝世,成為許總心中永遠的痛;兒孫從國外回來探親,他也沒有時間和親人團聚。60歲的人,和技術保障人員一起,查看資料,走訪部隊,排查問題,制定措施,經常連飯都顧不上吃。
排故組抵達基地,檢查發現故障面遠遠超出預想範圍。接下來的3天時間裡,5名技術人員和工人在持續高溫下,忍受着電線燒壞後發出的刺鼻糊味,更換、處理了受損導線及電源控制盒,通過恢復安裝、導通、絕緣測量等工作,地面電源系統通電試驗一次成功。 又一次,某架飛機定檢開車,發動機啟封系統工作不正常,發動機不點火。查到故障原因後,需要通過試車來進一步驗證。此時正是雷雨交加的夜晚,參試人員勞累了一整天,是否必須連夜試車?沒有照明情況下的試車能否安全?如果不試車,勢必影響到第二天的開飛。經過思考,許德不再猶豫,以堅定的語氣下達命令:“為保證飛機儘快達到可飛狀態,必須連夜抓緊排故!” 此時的戈壁曠野,呼嘯着7級以上的寒風。每個隊員身上雖然都捂着嚴實的冬裝,手腳還是凍得發痛,只得不停跺腳取暖。在肆虐咆哮的寒風中,許德指揮着機務人員排故。共產黨員張波在機身下查找問題,艙位空間太小,只能用兩隻手摸着拆裝。為防止凍傷,戴着厚厚的雙層手套很不方便。怎麼辦?張波心一橫,冒着被凍傷的危險,和同事輪流脫下手套上去拆裝。溫熱的手指一接觸到冰涼的螺釘,刺骨的寒氣馬上順着手指滲入血液,冷得他們不由地倒吸涼氣。不知道換了多少個來回,大家的手背上被凍得裂開了一道道交錯的血口,口中呼出的熱氣在口罩上被凍成薄冰。 這支共產黨員占了52%的試飛保障隊伍,在許德的率領下,把好的作風帶到了西線,以打不垮的堅強意志,做到了明天飛行,今天必須把飛機準備到位。兩個月的時間內,某架新型飛機就完成了50多個起落的試飛,表現出大強度試飛的高效率,受到空軍首長的高度讚譽!西線的辛勤工作,為新型飛機的設計定型贏得了時間。 然而,沒有人知道,每天工作連軸轉的許德,已經便血幾個月了。幾個月的時間,他沒有告訴任何人。全部工作告一段落後,許德才回到成都就醫,檢查顯示,他已身患直腸癌,他是積勞成疾啊!就在我們即將慶祝型號飛機設計定型前,許德卻在與病魔作着頑強的抗爭。躺在病床上,他還在關心型號飛機的研製情況。“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中國一航劉高倬總經理給許德的手機短信中寫道:“人生能有幾次搏?難忘今天,豐碑永在心中!戰友高倬。”領導的關心,給了許德繼續為航空事業默默奉獻的巨大鼓舞。 這就是我們的共產黨員!這就是我們共和國的飛機專家!這就是我們航空界的精英人才!正是這樣的共產黨人,這樣堅硬的骨骼支撐着頭頂的藍天;這樣剛強的身軀保存着珍貴的靈魂;這樣高尚的心靈演繹着可歌可泣的故事,中國航空人才萬眾一心、氣勢如虹地托起了新型飛機這座耀眼豐碑!為新型飛機的試製付出巨大心血乃至生命的共產黨員,祖國不會忘記,人民不會忘記,歷史不會忘記。 “創業維艱苦千重,礪劍豈止十年功。日月星辰不忍顧,風雨雷電大河東。”型號現場總指揮、成飛公司總經理羅榮懷寫下的這首詩。是新型飛機試製真實的寫照,更是共產黨員“航空報國”的生命讚歌。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伊拉克的民主騾子 | |
2004: | 張靈甫八卦軼事 | |
2003: | 美伊戰爭和宗教文明 | |
2003: | 中國會成為侵略者嗎? | |
2002: | 1991年前後的蘇聯,是一面鏡子 | |
2002: | 中國終於出牌-從韜光養晦底線轉折性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