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媒體嚴厲批評日本對二戰血腥罪行反省不足 |
送交者: 何方 2005年04月26日18:40:3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德國媒體嚴厲批評日本對二戰血腥罪行反省不足
本報訊 (記者 何方)近日,德國一些主流大報都報道了日本教科書在鄰國引發強烈抗議的事件。他們從“局外人”的角度透視當前日本與鄰國間的緊張關係,嚴厲批評日本對當年在二戰對鄰國犯下的血腥罪行反省不足,是當前緊張關係的主要責任方。 評點日本遺孽 德新社4月18日發表了一篇題為《日本如何處理“遺罪”》的特稿。 文章從近日“中國和韓國民眾抗議活動”為引子,講述日本對中韓民眾憤慨情緒作出的反應,繼而回顧日本面對歷史的態度。所謂“遺罪”,或稱“遺孽”,特指日本侵略亞洲國家所犯罪行留下的惡果。 德新社駐東京記者拉爾斯·尼古拉森在文章中指出,日本媒體對中國民眾的情緒作出了多種解釋。然而,在公開討論中,卻沒有人提問:這是否又是日本仍然沒有反省歷史所造成的惡果? 鑑於此,從局外人角度觀察日本當局,尼古拉森認為,日本“缺少勇敢面對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作所為並以真誠態度取信於亞洲鄰國的政治意願”。尼古拉森發現,一些日本政府官員不僅沒有表現出對受害國的真誠態度,相反,卻聲稱已經翻過了日本在二戰中所犯罪行那一歷史篇章。 在這名德新社記者的眼裡,“日本對於自己曾經是一個侵略國的自我意識非常淡漠,因為(當年美國)兩枚原子彈分別落在了長崎和廣島,不少日本人自認為是受害者。” 日本實為加害者卻自認受害者,反映為現任日本政府領導人的言行,那就是一邊就日本對亞洲鄰國造成的深重苦難作出道歉,一邊“仍舊每年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而靖國神社)對戰爭歷史的美化,與引起爭議的(日本)新版歷史教科書如出一轍”。 日本懷念好戰帝國的輝煌 德國《南德意志報》發表評論指出,近年來日本小泉領導的右傾政府多次嚴重傷害以前曾被日本占領的鄰國民眾的感情。小泉每參拜一次靖國神社,日本政府每為其惡劣的歷史教科書做一次辯護都無異於火上澆油。更讓鄰國民眾憤怒的是日本對待其過去血腥歷史的錯誤態度。從東京目前的反應看日本沒有一絲要自省的跡象。日本自認為已經為清理和評價歷史做得足夠多了。但日本顯然忘記了,這種判斷並不應由當年加害者一方的繼承人做出。 德國《世界報》4月11日刊登一篇報道,文章認為題為:“日本一直存在一些民族主義團體。它們提出言論自由的民主要求,以便大肆宣揚昔日帝國的輝煌和皇軍士兵的勇敢。直到今天,如果對某些島嶼的主權再次產生爭議,這些極端分子就會乘坐黑色公共汽車到中國、俄羅斯或者韓國的大使館前抗議。最新的例子是獨島。” “每當小泉純一郎首相參拜充滿爭議的靖國神社,他都會因此煽動民族主義者和一些日本保守人士的情緒。同時,他也傷害到那些飽受裕仁皇軍之苦的人們的感情,因為靖國神社裡供奉的不僅僅是日本陣亡戰士,而且還有東京審判時被宣判了死刑的戰犯。違反戰爭法規的罪行還有很多:例如南京大屠殺或者731部隊的人體試驗,上千名朝鮮和中國婦女被拉去做了慰安婦。” 日德的鮮明對比 有些媒體也將掩飾歷史罪行的日本與正視歷史的德國進行對比。 《德國金融時報》發表評論說,二戰結束60周年之際,德國的“紀念機器”在高速運轉,書店裡擺滿了各種出版物,研究者們把對當年德國暴行的最新研究成果介紹給公眾。與此完全相反的是,日本卻打算忘卻當年的歷史。日本的政治人物和學者儘管不否認他們的國家當年曾扮演過侵略者的角色,日本政府方面也做過一些道歉,但絕大多數認罪表述卻是這樣一種模式:“是的,但……” 評論指出,無論如何,對受害者的傷口是否癒合做出判定,絕不應由當年作為加害者一方的日本說了算。過去遭受日本傷害的歷史,已深深烙入鄰國民眾的集體記憶之中。日本必須採取嚴肅對待的態度,只有在國際社會面前公開採取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舉動,才能使鄰國失去隨時提醒日本勿忘歷史教訓的理由。在亞洲直到今天仍缺少像德國總理維利·勃蘭特在華沙下跪那樣的誠心悔罪之舉。 德國主流大報《法蘭克福匯報》文章在談到德國與日本對待過去歷史的基本差異時指出,問題的關鍵在於日本企圖洗涮其過去進行的侵略戰爭並為之百般辯解。日本以篡改和美化侵略歷史的方式對年輕一代進行歷史教育,將埋葬我們擁有一個和平未來的希望。 該報指出,日本的確已多次表達歉意,但最新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卻使以前的所有道歉都沒有意義。因為所謂道歉只有在緊接着而採取的相關行動不將其埋葬時方才有效。該報高度讚揚了德國對待歷史的態度,對德國成功地解決歷史問題,與鄰國達成和解並同時化解了由此在國內引發的緊張關係,特別是與法國實現歷史性和解,最終共同推動歐洲走上一體化進程表示讚嘆。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請相信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力量 | |
2004: | 中美關係的胡思亂想 | |
2003: | 雁鳴隨筆(6):生命的意義 | |
2003: | 小心印度IT革命和人才戰略 | |
2002: | 看胡錦濤如何打好“形象牌” | |
2002: | 中南海間諜部門大揭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