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潛地中程導彈研製過程 |
送交者: ranch 2002年03月28日18:42:47 於 [軍事天地] 發送悄悄話 |
中國潛地導彈研製工作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經歷了方案論證、技術攻關和合、筒、艇試驗3個階段。 一、方案論證與設計 根據中央專委的決定,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機部四院組建了第四設計部(簡稱四部,,開始了固體戰略導彈總體設計的準備工作。固體導彈的研製工作是從設計近程、單級固體導彈開始的。但起步不久,科技人員便對研製這種固體導彈的必要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一九六七年一月,在國防科委聽取近程、單級團體導彈方案匯報時,有人認為近程單級固體導彈的戰術技術指標難以滿足使用部隊的要求,主張立即開始研製中程潛地固體導彈。這個意見引起了領導機關的重視。隨後,在四院組織深入調查,國防科委提出報告後,經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議研究確定,為了與導彈核潛艇研製取得同步,應提前完成中程固體導彈的研製。 一九六七年三月,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中程潛地固體導彈的研製任務。跨越近程單級的階段;直接研製兩級中程固體導彈,面臨起點高,技術難度大,既無資料、圖紙,又無仿製樣品,缺乏預先研究等許多困難。這樣艱巨的任務,對於四院剛組建起來的年輕的固體導彈研製隊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潛地導彈方案論證中遇到了諸如潛艇空間有限。導彈外型尺寸有嚴格限制,彈頭核裝置、裝彈儀器設備必須輕型化、小型化;水下發射方案及水下運動規律;在潛艇運動和海水浪、涌、流的作用下,導彈點火時的大姿態穩定;導彈水下嚴重受力引起的載荷、強度設計計算;導彈氣密、水密性保證;油霧、鹽霧、黴菌等惡劣環境下的防護等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在總體萬案論證與設計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選擇導彈水下機動發射技術的試驗途徑。四部的設計人員分析研究了國內外研製固體潛地導彈的經驗和教訓,從中國國情出發,選擇了一條新的途徑,即先用縮比導彈模型在水池內進行發射試驗和水筒試驗,然後再研製一種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彈,直接在水下運動的潛艇上進行發射試驗。 第二個問題是選擇何種發射方式。要將一個10幾噸重的導彈從水下幾十米深處彈射出水,使導彈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較小的出水姿態角,並保持彈體初始姿態的穩定,除在導彈外型設計上採取廣定的技術措施外,還要選定一種動力源,使導彈在發射簡內就能獲得足夠大的出水速度。承擔發射裝二研製的七院十三所的設計人員經過反複分析論證,選定了燃氣動力、導彈水下冷發射方式。第三個問題是選定導彈的試驗程序。鑑於國外潛地導彈試驗程序複雜,周期很長,使用的導彈數量過多,耗資巨大,中國不能這樣辦。四部科技人員經反覆論證,決定採用經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發射試驗考核後,直接進行潛艇水下發射,提出了中國獨創的"台、筒艇"三步試驗程序。第四個問題是選擇恰當的導彈彈體、兩級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導彈外形除頭部與尾罩兩級均為圓柱體。彈頭因受長度尺寸和安裝核裝置的限制,選擇了組合錐形。為了承受導彈發射時高溫高壓燃氣的作用力,導彈尾端設計了外形為橢球形的尾罩。考慮到導彈長度受限制和氣密、水密要求,兩級之間採用封閉式熱分離方案等。兩級動力裝置為固體發動機,採用新研製的複合推進劑和低合金高強度鋼殼體。在固體發動機研製中,首次採用了較先進的擺動噴管(一級,和液體二次噴射(二級)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為了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準確控制二級發動機按指令關機,在二級發動機前封頭上設置了3個反向噴管,以實現推力終止,並提供頭體分離的反向惟力。制導系統研製經廣泛調查,從系統性能、精度、體積重量等方面比較分析,並考慮到滿足潛地導彈特殊需要和將來的發展,決定採用陳德仁主持研究的平台一-計算機方案;導彈瞄準系統,既要適應潛艇方位的不斷變化,又要滿足發射多發導彈的作戰需要,經論證,採用了長春光機所唐九華提出,王家理等研製的補償艇體變形的全光路瞄準儀方案。此外,還對控制、遙測、安全、彈體結構和地面設備等分系統方案作了大量論證工作,於一九六八年確定了備份系統的方案,並作了相應的設計和試驗。一九六七年三月,國防科委明確了導彈核潛艇武器系統研製任務的分工,並要求研製單位按期完成總體及各分系統的方案設計工作。 同年十月,海軍審定了潛艇和導彈的總體方案,確定了主要戰術技術指標。一九六八年,總體單位向各分系統提出了技術設計要求,導彈研製工作進入了技術攻關和分系統研製試驗階段。
一九七0年一月一日,周恩來批准將四院四部遷到北京,劃歸七機部一院建制。一院抽調了幾十名技術幹部到四部,並任命控制系統專家黃緯祿為潛地導彈總設計師,加強了潛地導彈的研製力量。擔負潛地導彈研製任務的科技人員從分析導彈的水下運動特點人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計算、試驗工作。他們從水下流體動力、水下彈道和水下載荷等不同的試驗目的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水筒、風洞等試驗設施,確定縮比模型試驗方案;利用六機部七院二所的試驗水池,進行了縮比模型彈射等試驗,為洛地導彈的研製提供了設計依據,為分析水下發射技術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對首批導彈縮比模型進行了數百次研究性試驗和發射試驗,模擬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干擾因素,測得了大量數據,從而形成了水下彈道研究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為研究潛地導彈水下運動狀態,需要測量水下彈道。然而,要對從活動潛艇發射出來,在海水中高速運動的導彈進行拍攝和測量,技術難度很大。一九八四年,遼南潛地導彈試驗場翟序春等提出應用微光電視技術進行水下彈道測量的方案。在公安部的支持下,經研製小組的努力,於一九八五年組合成一套試驗用的水下微光電視系統,解決了水下發射導彈的測量問題,並為外彈道水下測量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四部開展了水下載荷環境的試驗研究,經過3種不同的縮比模型的試驗,進行了水下發射試驗時各種載荷的測量,找到了導彈的最大受力情況,獲得了水下發射導彈載荷環境的參數,為全彈結構設計提供了強度計算依據。此外,華北導彈試驗基地劉懷忠等對測速器進行多次改進,使測量導彈出筒口速度等參數的成功率由10%提高到100%,並保證了測量精度,為考核發射動力系統設計方案的正確性提供了依據。為了研究真實條件下的水下發射技術,四部和五院五0八所、一院二一0廠、一0一站、上海鍋爐廠協同完成了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彈的設計和生產任務。 為了摸清模型彈殼體從幾十米高空落到海面的結構強度和是否可能影響艇的安全問題,黃緯祿在現場組織七機部的試驗人員利用剛剛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把模型彈從橋面上扔下去,進行落水衝擊試驗。彈壁在陽光暴曬下,溫度升到60攝氏度左右,在彈艙中安裝儀器,調試設備,清洗污物,干不多時便渾身汗水。但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於一九七0年八月,圓滿完成了導彈的落水衝擊試驗,測到了不同投放姿態下的彈體載荷、入水深度等參數,獲得了寶貴的資料。一九七二年十月,海軍試驗基地在遼南海域組織進行了模型彈首次真實海情下的潛艇水下彈射試驗。試驗前夕,有人鑑於曾有潛艇在用火藥燃氣作水櫃排水試驗中,因二次燃燒發生過爆炸事故,對這次擔任水下發射任務的潛艇的安全表示擔心。為了做到萬無一失,確定由七機部四院楊南主負責,組織有關人員參加的專題小組進行研究。經遼南潛地導彈試驗場方世武等研究分析,認為發射動力系統點燃工作時,發射筒內會產生二次燃燒現象(原設計末考慮到),但產生的能量不會對發射裝置產生威脅性的破壞力,消除了參試人員的疑慮。試驗潛艇按預定時間駛向試驗海區,在水下測試完畢後,發射裝置的動力系統點燃,經過冷卻後的燃氣、蒸氣混合氣體充入發射筒底部。在強大氣壓作用下,彈被推出發射筒,穿過海水,飛上天空。模型彈首次水下發射試驗成功,對研製潛地導彈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項試驗結構簡單可靠,試驗中無需地面支援,且不受時間、地點和海情的限制,在技術上有所創新,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院四部戴進泉等在這次試驗中作出了貢獻。彈頭是導彈運載的有效載荷。潛地導彈的彈頭裝有能毀傷敵人戰略目標的核裝置,是導彈組成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系統。導彈彈頭的研製工作是在李緒鍔副總師的主恃下進行的,根據潛地面體導彈的特殊要求,在七機部核武器研究設計院的積極配合下,七機部一院十四所突破了外形選擇、結構與防熱設計以及參數測量等方面的技術關,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輕小型彈頭,在導彈彈頭設計技術方面達到了新的水平。實現制導系統平台一計算機方案的關鍵是三軸液浮陀螺穩定平台(簡稱液浮平台)與彈上計算機。七一七廠於一九七一年組裝出第一個模型平台。通過試驗,證明原理正確,但主要技術指標都未達到預定的技術要求,難於在大的過載、衝擊、振動和大姿態條件下可靠地工作。丁衡高、鍾萬登等又組織進行不大量的改進試驗和理論分析,找出了提高產品性能的主要關鍵和途徑,於一九七六年底研製出質量較好、外形小巧的4套初樣平台系統。彈上計算機,由七七一所從一九六八年十月開始研製。沈緒榜等提出並採用當時在國內還處於研製初期的小規模PMOS集成電路,於一九七0年底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彈上用MOS型計算機,顯示出有高集成度、低功耗等優點。後來又採用更先進的中小規模CMOS集成電路,擴大了計算機的功能。固體發動機的研製也是一個技術難度較大的課題。擺動噴管是潛地導彈一級發動機的關鍵部件。一九六七年,七機部四院開始研製時,連續多次試車失敗。經科技人員反覆試驗研究,確定了搖擺噴管球面的密封間隙量,改進了設計和加工工藝,終於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突破了這一技術難關。發動機所用材料涉及化工、冶金、輕工、機械、兵器、石油等工業部門的55個單位。每種材料幾乎都有特殊的性能要求。其中發動機殼體材料由冶金部組織有關廠、所經過多年的奮鬥才研製成功。其他如裝藥與殼體界面脫粘等計術問題,由楊南生.崔國良、邢球 等組織科技人員努力攻關,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導彈彈體結構先後由二一一廠、三0七廠負責研製。設計人員和工人對整體化銑加筋網格型式的彈體結構進行了反覆研究和試製,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在張德全等的精心操作下,達到了質量要求;導彈彈體上的對接口、大小口蓋和連接件之間的密封,雖通過試驗,選定了"O"型密封圈的方案,但如何保證密封面加工精度,一直沒有解決。三0七廠發動研製人員人人出謀獻策,不分晝夜地苦幹了一年零四個月,終於研製出了以球模為主的一套結構簡單、調整方便、能保證密封性能的加工設備,解決了在儀器艙圓錐表面上加工空間曲率多變的大型密封口蓋的技術難題。潛地導彈的地面設備是由導彈運輸、起吊、停放、裝填、退彈、地面電源、氟里昂加注及供氣等共40餘種,160多台件設備組成的系統。一院十五所於一九七二年初步完成了l套以公路運輸車、裝填筒為主的供全尺寸模型彈試驗用的地面設備。一九七六年,一院四部承擔了潛地導彈地面設備的研製任務。三0七廠、五一九廠、上海建築機械廠、上海起重運輸機械廠、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武昌車輛廠及無錫電力電容器廠等10個單位承擔了30多項急需設備的試製生產任務,並於一九八0年二季度及時提供了飛行試驗用的全套地面設備。一九八三年初,又根據使用部門的意見,進行了修改、補充設計,使全套地面設備系統更加合理和完善。一九七七年九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把潛地導彈研製列為國家3項重點任務之一。國防科委和七機部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固體導彈研製工作。一九七九年四月,一院四部、十七所劃歸二院建制,由二院負責潛地導彈的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並進一步健全了以黃緯祿總設計師為首的技術指揮系統和以程連昌.柴志為首的行政指揮調度系統。形成了統一指揮、型號抓總、專業協作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快了整個工程的研製步伐,二級固體發動機連續試車均獲成功,導彈控制系統進行廠產品修改設計。到一九八0年三月,控制系統及彈上設備的試樣生產全部完成。導彈各分系統試樣產品出廠後,有關部門分別進行了驗收性綜合驗。首次控制系統驗收性綜合試驗,在王世業指揮下及時發現並排除了產生一級發動機噴管抖動的干擾源,為飛行試驗消除了一大隱患。在控制、遙測與安全等系統綜合試驗合格後,一九八0年五月,四部按不同的技術狀態,又組織導彈各系統正式試樣產品全部參加的陸上發射台和陸上發射筒狀態的匹配試驗。在此基礎上,於一九八一年底至翌年一月,又成功地進行了導彈彈上系統和潛艇裝艇設備之間的匹配聯試。經過上述不同發射狀態的較大規模的匹配試驗,對彈上設備及發射控制系統各種儀器.各個系統之間的技術協調性和適應性進行不綜合檢驗,從而基本完成了導彈彈上設備和發射控制設備試樣研製階段的工作任務,確定了備份系統彈上設備的狀態和性能,並為即將進行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做了全面的準備。
遙測彈飛行試驗是導彈武器系統最重要的綜合性檢驗。飛行試驗分兩個階段實施。一九八0年三月,在全國近百個科研單位和工廠的協作下,首發潛地導彈的各類設備陸續在總裝廠齊套,經過各個系統的驗收試驗合格後,開始總裝。對導彈的總裝測試,採用了全彈水平狀態操作方案。由於導彈具有重量大,各部段儀器安裝空間小,火工品種類多、彈體水、氣密封要求高等特點,給導彈的總裝帶來了很多困難。為了提高總裝測試的質量,排除因疏漏給導彈造成的隱患,三0七廠的研製人員採用先進工藝和科學管理方法,加強生產過程的質最控制,從而圓滿地完成了第一發遙測彈的總裝測試任務。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陸台狀態遙測彈在華北導彈試驗基地發射成功。這次飛行試驗的成功,是中國固體戰略導彈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陸台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一九八二年一月七日,在華北導彈試驗基地進行了第一次陸筒發射遙測彈的飛行試驗。發射試驗的口令下達後,燃氣發生器點火,高溫高壓燃氣經過水冷卻器進人發射筒底部,以強大的推力將導彈高速彈射出筒,隨之尾罩自動脫落,一級發動機點火,導彈飛向空中,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華北導彈試驗基地實施的第二次陸筒飛行試驗又獲成功。這次試驗與前次的不同點是在導彈尾罩底部安裝了-含小發動機。導彈從發射筒彈出後,小發動機即點火,給導彈一個側向推力,使得導彈產生一個偏斜的姿態,藉以考核導彈穩定系統的糾偏能力。這次飛行試驗成功,證明穩定系統功能良好。潛地導彈武器系統在完成了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的飛行試驗後,進入了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固體導彈的飛行試驗階段,對潛地導彈武器系統進行最嚴格的考核。為確保試驗的成功,導彈研製、生產單位採取了多種措施,加強了質量複查,並按航天工業部制定的全優標準的要求,嚴格把好質量關。
潛地導彈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試驗分3步進行:在常規動力潛艇上進行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在導彈核潛艇上進行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在導彈核潛艇上進行潛地導彈定型試驗。 一,先期準備 六十年代末,為適應導彈核潛艇發射潛地導彈試驗的需要,中央軍委決定,由海軍試驗基地負責籌建潛地導彈試驗場。據此,一九六八年三月,總參謀部、國防科委組織海軍及有關工業部的人員,由海軍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冰野帶隊,進行實地勘察選點,並於一九七--年報經中央軍委批准,確定在遼南建設潛地導彈試驗場。經過八、九年的奮鬥,相繼建成了技術陣地,發射陣地,試驗指揮所,安全控制中心和光測、雷達測且、遙測站點,時統通信設施,以及鐵路專線、碼頭、吊裝、水文、氣象等保障設施,設在甘肅省境內的彈着區也初步建成。 在建設試驗場的同時,一九七七年三月,組建成立了潛地導彈試驗部,屬海軍試驗基地領導,楊洪貴任司令員,孫六任政治委員。在國防科委、海軍組織協調和各研製部密切配合下,經多年努力攻關,各種測控設備陸續研製.改裝成功,並投入使用。為了解決試驗實施過程中水下潛艇與水上通信聯絡和信息傳輸問題,七十年代初,試驗基地牛順長等會同七院十九所范淳生共同研製出結構簡單、實用方便的通信浮筏。它由具有一定抗風能力的浮筏作為載體,載體上裝有特殊的天線和曳光管架,並通過附着在鋼纜上的密封電纜,與艇內通信肘統設備聯接。經多次水下發射試驗考核和不斷修改完善,使這種獨具一格的通信浮筏,成為解決水下潛艇與岸基、水面、空中通信的有效手段,其主要功能是傳輸時統信號和發射零時,為岸上測量設備提供照准條件和判斷水下潛艇的概略位置。 一九八0年,中國已建成了遠洋測量船隊,具備了對運載火箭再入段進行海上測量和打撈數據艙的能力。同時,也考慮到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的西射向方案。有影響沿途重要城市的安全問題。國防科委會同海軍反覆進行了研究,並經中央軍委批准,決定改變射向,撤銷西北彈者區,末區任務改由測量船基地擔負。首區測控系統只對某些由於射向改變,難以滿足試驗要求的測控、通信方案和測量工程設施,進行了必要的改動。有關部門經三年努力,克服了各種困難,完成了各項試驗準備工作。 二、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 潛地導彈試驗首次水下發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是用改裝的常規動力潛艇進行的。由於試驗的技術難度大,協作面廣,保障兵力和參試單位多,為加強對試驗的組織領導和協調抓總,於一九八0年成立了潛地導彈海上試驗領導小組,海軍副司令員楊國宇任組長,國防科委副主任馬捷任副組長。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海軍裝備技術部副部長陳右銘任主任。一九八一年,建立了試驗總師制度,潛地導彈總設計師黃緯祿任總師,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國防科委測通所副所長沈榮駿及海軍潛地導彈試驗部參謀長謝國琳任副總師,負責試驗中的技術協調工作。一九八二年三月,成立首、末區指揮部。首區指揮部由海軍試驗基地司令員田作成任指揮,試驗基地副司令員周誠,旅順基地副司令員馬立欣,潛地導彈總設計師黃緯祿,核潛艇總設計師黃旭華,試驗區司令員楊洪貴,潛艇支隊長李文發等任副指揮。水區指揮都由國防科委測量船基地司令員田震環任指揮,東海艦隊副參謀長景敏.舟山基地副司令員劉洪陸,測量船基地副參謀長孟憲誠等任副指揮。為保證這次試驗任務的完成,二院組織了試驗隊,在隊長王光麒帶領下,來到海軍潛地導彈試驗場。這次試驗的調度指揮由國防科工委指揮所統一組織實施。首末區之間的測控通信和信息交換方案由國防科工委測量通信總體所負責制訂.渭南測控中心擔負首、末區之間的信息交換。首區的準備工作按技術陣地。發射陣地、測控通信和防救警戒等4個主要方面同時展開。技術陣地在二一0所所長周金林的帶領下,提出了階梯式的工藝流程,把只能準備2發彈的廠房條件,擴大為可以同時誰備3發彈、存放2發彈的能力。技術陣地組織力量編制了各種操作規程和細則,還對幾百台專用地面測試設備進行了複查標校,並解決了出現的技術問題,保證了導彈的質量,如期完成了測試任務,在艇長石宗禮和潛地導彈試驗場等參試單位密切配合,嚴密組織下,先後完成了艇員訓練,試驗艇航行試驗。設備標校、安裝調試、匹配試驗、通情浮筏試驗以及帶彈出海合練、發射程序演練、協同匹配演練、水下脫險訓練等各項準備工作,熟練掌握了發射程序和操艇的技能。 測控通情設備多,分布廣,有的近在咫尺,有的遠在千里之外。要把眾多的測量、引導、遙控、遙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通信、數傳等設備,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系統,並具有實時測量和處理的能力,技術複雜,工作且大,時間緊迫,困難很多。測控系統的廣大工程技術干都和操作人員,在潛地導彈試驗場副司令顧守仁的組織領導和有關廠、所協同支持下,克服困難,團結奮戰,完成了各項任務。為了執行這次試驗任務,潛地導彈試驗場還組織廠測控系統校飛、通信傳輸合練、干擾測試、首末區信息聯調等試驗。經過16次動態校飛,驗證了測控系統方案的正確性、可靠性,使整個系統處於良好技術狀態。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在檢查了測控系統校飛情況後,揮毫題詞:"試驗突破千重關,操作練就絕妙手",以資鼓勵。 海上兵力保障以旅順基地為主組織實施。擔任海上警戒、護航、防救、護纜任務的58艘各型艦艇,認真研究實施方案,明確任務分工,並多次組織了防救兵力援潛演練和脫險訓練。 一九八二年十月七日凌晨,試驗工作嚴格按指揮程序,緊張而有秩序地進行着。試驗指揮所里,指揮組長、試驗基地副參謀長王惠殼作了"臨戰"動員,各戰位各就各位,各負其責,做好了發射前的一切準備工作。十五時十四分零一秒,發射了第一枚潛地導彈。導彈發射正常,但點火後不久,導彈失控翻轉,在空中自毀。導彈總設計師黃緯祿組織有關技術人員,研究分析了導彈空中自毀的原因,並對第二枚導彈採取了相應措施。十月十二日十五時零一秒,第二枚導彈發射試驗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參試人員發了賀電。潛地導彈發射成功,是中國艦艇及導彈科技事業的重大成就。 三、導彈核潛艇首次實施水下發射潛地導彈試驗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模型彈試驗。 這項試驗是在一系列陸上試驗和常規動力潛艇水下發射模型彈試驗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是考核導彈核潛艇滿足發射條件的操縱性;潛艇導彈發射系統實時工作的正確性、協調性和可靠性以及發射時核動力裝置系統工作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這次試驗由海軍試驗基地組織實施,參試單位20多個,動用各類艦船49艘次,直升機3架次,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由七院十九所負責。試驗從一九八四年三月八日開始,到四月二十八日結束,在渤海海域發射了4枚模型彈。試驗結果表明,發射系統設計方案正確,能完成發射任務;艇的操縱性能較好,可以滿足發射條件;指揮準確,操作熟練。整個試驗,除因海洋水文氣象不具備條件,未能考核高海情外,其餘均按試驗大綱要求,完成了規定的項目,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測量數據,達到了預期目的。導彈核潛艇首次實施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潛地導彈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全武器系統的綜合性能,鑑定武器系統的戰術技術指標。這次試驗的特點是:參試單位多,人員多,協作面廣,對導彈試驗航區安全要求嚴格;導彈從水下發射,測量設備瞄準和捕獲目標困難;海洋水文氣象瞬息萬變,難以掌握;潛艇發射導彈時,水下定位、瞄準、實時信息和發射零時的傳輸等,精度要求高,難度大;水下力學環境複雜,發射艇室空間狹小,與陸上試驗相比,有獨特的複雜性和艱巨性。一九人五年五月,國防科工委和海軍遵照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決定,向有關單位下達了導彈核潛艇實施潛地導彈水下發射試驗的要求,建立了試驗組織,明確了分工。首、末區分別成立了指揮部。首區建立總師組,由黃緯祿、黃旭華、趙仁俏和周(水)金林擔任試驗總師,黃緯祿任組長。總師組在指揮部的統一領導下,負責組織研究和協調試驗中的重大技術問題。這次試驗任務,首區直接參試單位有139個,重大測控設備42台(套),事後處理設備24台(套),時統通信設備245台(件);各型艦艇48艘,飛機3架。九月中旬,在首區指揮部統一領導下,技術陣地.發射艇、測控系統和海空兵力,分別按計划進度,完成了最後的準備。九月二十八日,導彈核潛艇首次實施了水下發射。導彈出水後飛行爬高,但不久便在空中翻滾自毀。隨後,又進行了兩枚導彈的發射試驗,均末取得成功。這次試驗雖未獲成功,但證明核潛艇總體和發射動力系統工作正常,並獲得了比較完整的數據和資料,對於進一步研究導彈的水下力學環境,具有極重要的價值。試驗結束後,國防科工委、海軍、航天工業部、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電子工業部等有關單位,召開了一系列故障分析會和專題研討會。航天工業部還結合分析工作,安排了復現試驗任務中出現故障現象的模擬試驗;彈上儀器力學環境承受力摸底試驗;儀器倉振動試驗;尾罩水下分離縮比試驗等。此外,經國防科工委和海軍批准,還安排了第二次導彈核潛艇實施水下發射模型彈試驗。經過上述一系列的工作,基本統一了對故障原因的認識,並對下次定型試驗採取了有效的綜合治理措施。 四、潛地導彈定型試驗 導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導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是導彈核潛艇研製試驗程序中不可缺少的步驟,也是導彈核潛艇武器系統定型前必須完成的項目。導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的實質,就是要摸清和鑑定導彈武器系統在水下動基座上初始瞄準的工作精度。它直接關繫到導彈武器系統最後命中目標的精度。一九八六年四至七月,在渤海海域進行了導彈核潛艇瞄準精度試驗。試驗分3個階段進行,即碼頭裝調及方案檢查階段、碼頭系泊試驗階段和海上試驗階段。這次試驗,動用各種艦船7艘,直接參加試驗的有17個單位。導彈核潛艇共出海4次,完成9個有效航次試驗。試驗結束後,經半年的努力,完成了大量的數據處理工作,提供了16份試驗結果報告。試驗場二一0所副所長曹言悌,是這次試驗現場工作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他在一百多個日日夜夜裡·自始至終堅持在第一線,做了大量的技術組織工作。這次試驗證明應用參考座標系對測法進行高精度試驗,檢驗戰略武器的瞄準精度是可行的,並為鑑定導彈核潛艇武器系統精度,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潛地導彈定型試驗。潛地導彈定型試驗是在吸取前次試驗經驗並採取了綜合治理措施後進行的,是第一次試驗的繼續和補充。一九八七年底,國防科工委和海軍聯合召開了試驗工作會議,對這次試驗任務作了部署。首、末區分別成立了指揮部,負責指揮各參試兵力和組織試驗工作。首區指揮長由試驗基地司令員王忠殼(心)擔任,弈恩傑、陳佑仁、趙盂、黃旭華、何志誠、丁桂閣、周(水)金林、周勤民任副指揮長。首區指揮部下設總師組,黃緯祿任總師顧問,陳得仁任總師組長,負責研究處理試驗中的重大技術問題。水區指揮部由國防科工委測量船基地司令員盂憲誠擔任指揮長,副司令員王立春和東海艦隊參謀長李俊才擔任副指揮長,統一組織末區艦船、飛機的行動以及測量、通信、氣象、護航、警戒、防救和數據艙的打撈工作。 試驗按預先準備、直接準備、發射實施3個階段。技術陣地、發射陣地、測控系統及海空勤務保障4條主要戰線全面展開。技術陣地在導彈進場前,提前對廠房設施、地面設備等進行了全面的檢查維修和改裝;完成了對通用儀器儀表和專用測試設備的標校;改進了工藝流程,進一步縮短了技術準備周期,完善了以崗位責任制為核心的陣地管理制度,加強了質量監督;試驗總師對發現的技術問題,進行了認真的研究,採取了解決措施。試驗場二一0所李艷、胡文萃和方世武一起,根據前幾次試驗中出現問題,深入研究了導彈水下運動速度與高頻振動的相關性,寫出了《改善潛地導彈水下力學環境的一條途徑》的論文,提出了解決導彈的力學環境,降低出口速度的建議。艇長杜永國組織擔任發射任務的導彈核潛艇全體艇員,進行了基礎和技術訓練;對導彈倉、機電和核動力系統,進行了檢修;配合科研單位,對臨時上艇設備,進行了安裝、調試和標校。分布在沿海山頭、島嶼、航船、飛機等站點上和機房內擔負測控任務的指戰員,在測控組精心組織下,全力以赴,先後完成了檢修、改造和安裝新設備的任務。試驗場技術處總體室李鐵山提出了在不增加新設備的情況下,把遙測地面站,由2點頻改為3點頻的技術方案,並和部隊一起,完成了改裝任務,經使用證明方案正確,工作可取,還節省了兩套遙測地面站。在車內和地方郵電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通信保障的各項準備工作。對首區的通信電線進行了檢修和加固;測定了首區無線電干擾的情況,並採取了有效的管制措施。此外,測控通信系統還組織了15次校飛和6次首、末區聯試。到九月初,首、末區測控系統處於良好狀態。海、空勤務保障方面,擬定了海上巡邏、校飛和觀察等各種方案,明確了分工,並組織了援潛訓練和潛水訓練;試驗勤務保障艦船,擬制了測量水文氣象、拖帶通信浮筏、打撈尾罩和發射實況拍攝等各種方案;總參氣象局統一建立了首區氣象保障網,製作和發布了各種天氣預報,組織進行了天氣會商和實況傳遞。 八月十九日上午,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國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陪同下,到首區視察,聽取了試驗準備工作情況的匯報,看望了技術陣地、發射陣地和導彈核潛艇的參試人員和部隊指戰員,並分別給試驗基地、導彈核潛艇題了"提高綜合試驗能力,為海軍現代化而奮鬥"和"壯大海上威懾力量,興國利民"的題詞,勉勵全體參試人員完成這次試驗任務經過四個多月的緊張、艱苦、精心的準備,各項試驗準備工作就緒。九月十五日,天氣晴朗,核潛艇備航備潛完畢,等待啟錨。在試驗指揮所里,各級指揮員已經就位。九時正,核潛艇起錨離港。與核潛艇同時編隊航渡的還有4艘試驗艇。途中,擔負防險救生、觀測水文氣象、攝影錄像、護航、拖帶和打撈任務的30般艦艇,以核潛艇為核心,向試驗海域開進。馳騁在試驗海域的11艘獵潛艇、護衛艇和3般漁政船,勸阻國內外船隻進入試驗警戒線。十二點三十分,核潛艇下潛,通信浮筏緩緩地在海面飄移。十四點正,導彈從發射筒騰起,穿過海水,衝出海面,帶着桔紅色的火焰,直插雲宵。安全控制中心大廳內的電視屏幕上,出現了導彈從海面躍出和飛行的圖象。各顯示板上顯示出表明導彈飛行軌跡和姿態,預示每時每刻的導彈落點和是否在安全控制範圍內飛行的各種曲線。"跟蹤正常","導彈飛行正常","二級關機","頭體分離","發現目標",在海上等候已久的遠洋測且船遠望l號和遠望2號上的雷達操作手,同時向船隊指揮所報告。剎時間,站在甲板上的人群,只見一團火球鑽出雲層,彈頭象流星一般急瀉而下,準確地濺落在預定海域。試驗獲得圓滿成功。九月二十七日,第二次發射試驗又獲得成功。至此,中國首制導彈核潛艇潛地導彈定型試驗全部結束。第一代導彈核潛艇試驗走完了全過程。導彈核潛艇潛地導彈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誌着中國完全掌握了導彈核潛艇水下發射技術,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導彈核潛艇的國家。中國從一九五八年決定開展核潛艇的研究工作,到一九八八年核潛艇水下發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成功,歷時三十年。通過核潛艇研製,造就了一支科研.設計、試驗、生產核潛艇的專業隊伍,推動和促進了一大批新技術、高技術項目的發展,形成了基本配套的核潛艇研究設計中心,試驗基地.生產工廠和配套協作網,為研製新一代核潛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
|
|
實用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