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天舟一號升空、國產航母下水、國產大飛機首飛後,大陸科技界本周又傳來好消息——首次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對於這一歷史性突破,國務院第一時間發來賀電,大陸媒體更是一片歡呼雀躍。因為這不僅意味着大陸攻克了該技術領域的世界性難題,而且有望在未來領跑新一輪全球能源革命。不過,從可燃冰試採到大規模商業化開採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其中的風險與成本不容忽視。
新一輪全球能源革命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可燃冰是一個陌生的概念。為了形象地說明可燃冰的威力,中央電視台將這一清潔又高效的新能源比作《變形金剛》中機器人們所爭奪的"能量塊"——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分解釋放出160立方米以上的天然氣!央視還為觀眾舉了一個例子:一輛使用天然氣為燃料的汽車,如果一次加100升天然氣能跑300公里的話,那麼加入相同體積的可燃冰,這輛車就能跑5萬公里!更重要的是,大陸海域的可燃冰資源量相當可觀,"是短期內可以接替常規油氣資源的一種清潔能源"。
就科技層面而言,新華社總結了此次可燃冰海域試采成功的三大歷史性突破。首先,大陸在全球率先建立了可燃冰"兩期三型"成礦理論,創立了可燃冰"三相控制"開採理論;其次,大陸實現了可燃冰全流程試采核心技術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國際領先的新型試采工藝;最後,這次試用的鑽井平台"藍鯨一號"是大陸自主製造的"大國重器",也是世界最大、鑽井深度最深的雙井架半潛式鑽井平台。
除了上述科技突破,可燃冰試采成功的戰略意義更為重大。最高當局的賀電將可燃冰定性為"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強調目前的成果"對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人民日報》也評價"這一成果對促進我國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甚至對改變世界能源供應格局,都具有里程碑意義"。
《新京報》社論將頁岩氣與可燃冰相提並論,指出後者是新一輪能源革命的主角。"中國作為這場革命的領跑者,其角色已初步確立。可以預料,可燃冰將帶動我國相關產業發展,這是不可低估的經濟增長新動力"。
開採產業化並不容易
大陸領跑新一輪能源革命已初見端倪,但要最終實現可燃冰開採的產業化並不容易。且不說大陸絕大多數可燃冰位於南海,光是巨大的環境風險與經濟成本,就不能掉以輕心。央視就明確警告,如果開採不慎導致甲烷氣體大量泄漏,將可能引發強烈的溫室效應。"如何安全、經濟地開採可燃冰,並且從中分離出甲烷氣體,依然是目前各國研究和利用可燃冰的核心難題"。
最近,大陸着名網路問答社區"知乎"出現了多年前媒體對中科院院士汪品先的專訪。汪院士介紹了一起鮮為人知又駭人聽聞的前車之鑑——距今5500萬年前,海水升溫一度誘發海底可燃冰大量釋出,在短短幾千年間大約有2兆噸碳以甲烷形式放出,溫室效應大爆發。結果,全球驟然變熱,大洋酸度突然增高,海底缺氧,導致大量海洋生物的滅絕和遷移。汪院士因此大聲疾呼,所有的海洋開發都必須以環境安全為前提,不能重蹈陸地資源開發的覆轍。
"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采成功只是萬里長征邁出的關鍵一步,後續任務依然艱巨繁重"。正如北京賀電所描述的,大陸要真正領跑新一輪能源革命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好好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