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媒罕見披露了國產第四代戰鬥機發動機——渦扇-15“峨眉”的研製情況。
作為一種軍迷們多年來翹首以盼的高推重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它被認為是殲-20戰機的“原配”動力,可以強力扭轉現在殲-20戰機動力不足有“心臟病”的弱點,但目前看來,“峨眉”發動機依然難堪大任,殲-20使用俄羅斯發動機是無奈也是必然的選擇。
在央視拍攝的走近中國航發集團瀋陽黎明公司的節目中,披露了正在研製的國產第五代發動機渦扇-15“峨眉”的最新進展,並且明確透露這款傳說已久的發動機,正是為殲-20準備的新型發動機,而此次央視也披露渦扇15的零部件加工和整裝都是在黎明公司的工裝製造廠內進行的。
但是,用詞嚴謹的央視卻並沒有證實殲-20已經用上了渦扇-15。根據軍事分析人士的判斷,目前殲-20依然使用軍迷所謂的“毛髮”,據推測應該是俄制AL-31FM1(99M1)渦扇發動機,相比老版AL-31F系列,其最大推力從12500公斤增加到13300公斤,第一階段改進後其使用壽命已增加到1500小時。
航空發動機被認為是工業之花,需要大量的時間和金錢去打磨。根據官方披露的消息,代號為峨眉的渦扇-15高推重比(推比9-10一級)渦扇發動機由中國航發渦輪院等單位設計,黎明公司生產,在2000年左右立項啟動,2009年完成了高空台測試,由於汶川大地震等影響,讓該型號的高空台測試周期大為延長。
一台全新的軍用渦扇發動機,從圖紙到實機需要經過很漫長的過程。從核心機(驗證機)再到原型機和量產型發動機,從地面測試的地面台,再到模擬空中飛行環境的高空台測試,最後在伊爾-76發動機測試平台飛機上完成飛行台測試,少則需要10多年,多則需要20多年。
即使是全新發動機完成測試後,也需要經歷完善的過程,讓其可靠性在嚴苛的實際使用過程中逐步提高。據媒體報道,上世紀80年代立項的渦扇-10發動機經歷了20年的研製後,裝備了殲-11B戰機後,曾遭遇到發動機可靠性方面的問題,沈飛待交付的首批使用“太行”的殲-11B戰機,不得不在沈飛試飛站集體“趴窩”了一段時間,耽擱了國發殲-11B交付過程。
即使是航空發動機積累比中國深厚得多的美國,新型航發同樣要經歷這樣的“澡盆曲線”。上世紀70年代,普惠公司為F-15戰鬥機研製的F100-PW-100發動機在使用中出現了許多可靠性、耐久性和維修性方面的問題,這讓剛剛裝備美軍的“鷹”式戰機變成了嬌貴無比的“機庫皇后”,但財大氣粗的美軍還有同時期發展的通用電氣F110系列發動機可供替換。
殲-20作為國產第四代隱形戰鬥機,目前已經交由部隊進行測試、試飛,參考當年殲-10的裝備過程,屬於“領先試用”的階段。由於美軍及其盟國在中國周邊部署了包括F-22、F-35在內的四代機,中國面臨的空防壓力巨大,這要求劃時代的殲-20戰機必須及早形成戰鬥力,這時候使用成熟可靠的俄製發動機,也是很務實的選擇。
當然,從殲-11到殲-16上太行發動機普及的過程來看,渦扇-15遲早都會成為托舉“黑絲”高飛的強勁國產心臟,隨着中國對航空發動機工業投入和重視程度的增加,這一天也許很快就會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