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舉行的“遠望論壇”——“未來空中作戰研討會”,引發了外界的廣泛關注。本次論壇的一個重要觀點是,近距離的空中格鬥將會減少。對於未來空戰,美軍走出了新方向,即F-22的隱身以及F-35的信息戰能力,專家們也不約而同的講到了“博伊德循環”,以及系統作戰的重要性。
相比之下,以往空戰中的核心因素機動性就被提得很少。不過,從公開的資料中專家們並沒有直接說機動能力不重要,或者說只是“審視”的將其與其它因素進行比較,似乎並沒有下結論。但傳着傳着,就變成機動無用。那麼,機動性在未來空戰中的地位該怎麼看呢?今天,北國防務特約撰稿人楊政衛就來說說這事。
未來空中隱身、信息能力當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因為這樣就說機動性不重要嗎?其實F-22的機動性可是絕對上流的,F-35的機動性雖在五代機里算是較差,但是比很多四代機都要好。
而且之所以這樣,最主要原因不是因為機動性不重要,所以把F-35做得遜一點,而是F-35最初就是F-22的輔助機,是拿來打擊用的,是這個先天規劃讓它沒有過度重視機動性。以打擊機來說,它的機動性是很強的。因此,用F-22跟F-35有隱身跟強信息能力來說機動性不重要,就跟馬雲說不喜歡錢、劉強東說不喜歡美女一樣,實在沒什麼說服力。
第五代戰機的超機動性主要來自兩個技術關鍵,首先是大推重比與低翼負荷以及氣動外型,也就是推力要儘量大重量要儘量輕,氣動布局要合理,第二是控制技術。第一種是傳統技術,是硬功夫,第二種則可以靠控制系統,也就是靠軟件去加強。
對美俄等航天強國而言,第一種是已經具備的強項,第五代戰機與第四代戰機相比,除了在外型上對超音速優化外,已經沒有重大的突破,因為已到頂峰。因此對美俄戰機而言,超機動性很大程度是由控制系統去實現,而且超機動控制系統說穿了就是確保飛行安全的系統的極致化。
美俄戰機都是儘量讓飛機在更廣的飛行條件、載荷條件下,能不受限制的飛行,這就是廣義的超機動性,只是因為美俄有各自的需要,所以超機動性會有不同的講究,例如俄羅斯會講究失速後都要控制,但說穿了還是提升飛安的控制系統,所以要說超機動技術是額外的過度投資,其實說不過去。
有人也許會說,現代技術條件下,我隱身、信息能力都強,省下機動性能的投資是划算的。乍看之下好像是這樣,如果我能比較隱身一點,讓人不容易發現我,然後我的探測能力又比別人好,最後網絡作戰能力又強,我當然就有優勢了。
問題在於,你怎麼確定你有這個優勢?當大家能力又都差不多時怎麼辦?F-22跟F-35很厲害,是因為它們各方面都很厲害,加上隱身與信息化,與大多數飛機形成代差,那當然會有優勢。
但是現在大家的發展方向也都如此,探測能力增強、隱身增強、網絡化,那麼,優勢就不會那麼明顯了。這時候,很遺憾的,機動性還是很重要。
當大家的信息能力已經沒有代差的時候,有優勢的一方確實可以比較早發射武器。但是真實的戰鬥可不想遊戲中武器發射後就能打中,而是要面臨反制與反反制的問題,這時候大家都會想到電子措施以及反干擾措施。
很少人會提到,在電子戰過程中搭配戰術機動,是會有輔助效果的,當雙方的電子戰能力很接近時,有較強機動性的一方還是會有較高的生存機會,這不是很浪漫的認為用機動力可以閃掉導彈,而是用高機動增加運算難度,以提升干擾成功率。
論壇中提到的思路其實很像美國人在做的東西,他們各方面都站在世界最尖端,隱身、信息化都是領航者,那麼放掉機動性去追求其它的倒還有實現的可能,其它國家短時間內顯然是無法消除與美國在相關領域差距的,這種情況下要放棄機動能力就值得商榷了。